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实践中的例子论述讲评课的讲评内容、技巧、方式以及讲评时间的安排。
关键词:讲评;纠错;归纳;解类旁通;鉴赏;趋势;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1-0097-03
化学讲评课是在学生练习或考试之后,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重新设计和组织教学的一种课型,是纠正学生错误、巩固知识、完善解法、培养能力,“认识——实践——再认识”的思维深化过程。尤其在进入复习阶段,训练和测试显著增多后,讲评课就成为复习中的重要课型。所以高效的讲评课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将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的有效途径。但相对于新授课、复习课、习题等课型,讲评课因工作量大、程序繁多,又往往成为化学教学的薄弱环节。本文就如何上好习题讲评课谈些肤浅的认识。
1要精心备课,选好评讲内容
备课时要从习题本身和学生答题情况两方面考虑。首先,最好在看参考答案之前,教师本人能完整地做一遍习题,掌握完成的时间,并分析试卷的内容、结构和答案,这样在讲评时,哪些内容该多讲,哪些内容少讲,哪些内容该重点讲,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避免了因试题设计或答案的不合理而导致讲评的连续性受到破坏。其次,要认真及时地批改,做好统计工作。包括考点分布的统计,考查类型的统计,考试结果的统计(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及每题的得分率等),错误类型的统计。要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并从中了解、分析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缺陷及教师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在讲评时有的放矢地解决这些缺陷的问题。具体应选择以下内容进行讲评:
1.1讲错误
首先要发挥讲评课矫正纠错的功能。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和评讲,纠正学生错误的解答,纠正学生错误的思维,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对学生的错误,切忌笼统地认为粗心大意或双基掌握不好,应明确提出:有的是解题粗心;有的明显是双基掌握不好;有的则是属于非智力因素问题,如解题不规范、书写不认真或专用名词中出现的错别字等。例如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方面,常有元素推断题要求填写元素名称,有的学生偏偏写元素符号,像这种就属于审题不清。再如酯化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有的学生经常漏写产物H2O,这就属于粗心大意所致。因此,讲评时要特别强调,让学生准确查找错误产生的根源,才能吃一堑,长一智,保证下次不犯同样的错误。
在时间分配上,对于多数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应多花时间,进行重点讲评。对于少数学生出现的个性问题应少花时间。比如:有的共性问题就含有个性问题,那么在讲评共性问题时,对此个性问题可稍做提醒式讲评;有的几个个性问题之间有一定相似之处,就可择其典型做讲评。还有的极个别学生的错误,可在课后个别辅导。用这种方法特别是对数量较多的选择题的讲评,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1.2讲关键知识点
教师评讲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强的导向性,所以选择内容时,应坚持以“大纲”为依据,结合学生实际水平,避开偏题、怪题和超纲题,把立足点放在“双基”的落实上,要以关键知识点做为讲评的重点。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
涉及关键知识点的内容在讲评时应注意:一要有新颖题,若只是简单重复已学的知识就有炒冷饭之嫌,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降低教学效果。二要有系统性,即分析归纳,使零碎知识得以总结和升华,积零成整,结串成网。
如:常温下,pH=10的NaOH溶液和CH3COONa溶液中由水电离的C(OH-)的关系如何?分析时不能就题论题,此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要讲精众多概念及其之间的联系。
这样,实际上相当于复习《电离平衡》整章知识。通过讲清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及知识间的联系,深化对概念内涵的理解,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牢而不死,活而不乱,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网络解题的能力。
目前高考理综卷中的化学部分由于受题量的限制,只能考查中学化学中的主干知识,因此,讲评课一定要体现出正确的导向,侧重于解决一到几个主要问题,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机械地逐题对答案、逐题讲解。
1.3讲思路
“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讲评时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扩展思路,启发学生在评讲过程中爱思、会思、多思、深思。这样的讲评才能使学生融会贯通,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之目的,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复习中摆脱“题海”的束缚,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发散思维和举三反一的收敛思维。
讲评时,教师要善于以点带面。具体可通过:①一题多问——将概念层层深化,前后相接,形成知识链,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②一题多解——展示解题多种思路,提高学生选用规律和方法的综合分析能力;③一题多变——变换条件(推断等)多方设疑,提高学生临场应变能力,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
以“铝三角”的有关知识为例:向100mL 1mol/L的AlCl3溶液中加入70mL 5mol/L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则铝元素以两种形式存在,其物质的量之比为多少?
问一:分析整个过程有哪些化学反应?
问二:Al(OH)3有什么性质?既能和强酸又能和强碱反应的物质有哪些?
问三:画出Al(OH)3的沉淀量随NaOH的量变化的图象。
问四:产物随反应物量的变化而改变的反应还有哪些?
解法一:常规法
先将所有的0.1 mol Al3+完全沉淀,消耗0.3 mol OH-,生成0.1 mol Al(OH)3沉淀,过量的0.05 mol OH-又溶解0.05 mol Al(OH)3,生成0.05 mol AlO2-。
得出n(NaAlO2)∶n[Al(OH)3]=0.5∶(0.1-0.05)=1∶1。
解法二:总方程法
n(AlCl3)=0.1mol,n(NaOH)=0.35mol
n(AlCl3)∶n(NaOH)=2:7,按此比值写出化学方程式:2Al3++7OH-=xAlO2-+(4-x)Al(OH)3+yH2O。
利用电荷守恒得x=1,得出n(NaAlO2):Al(OH)3=1∶1。
解法三:守恒法
充分反应后溶液为NaAlO2和NaCl。
利用电荷守恒得:n(Na+)=n(AlO2-)+n(Cl-);
即n(AlO2-)=n(Na+)-n(Cl-)=0.35-0.3=0.05mol;
又根据铝元素守恒n(Al3+)=nAl(OH)3+n(AlO2-);
即nAl(OH)3=n(Al3+)-n(AlO2-)=0.1-0.05=0.05mol;
得出n(NaAlO2):n[Al(OH)3]=1∶1。
方法四:图象法(图略)
根据Al3++3OH-=3Al(OH)3↓
Al(OH)3+OH-=AlO2-+2H2O
把所发生的特征化学方程式用图象来表示,使其更具体、更直接。
[变一]将等体积AlCl3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后,沉淀物中含铝元素的物质的量与溶液中含铝元素的物质的量相等,则原AlCl3溶液与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比是。(答案:2∶3或2∶7)
[变二]往100mL 1mol/L的AlCl3溶液中滴加5mol/L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得3.9g沉淀,则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可能是______。(答案:30mL或70mL)
在讲思路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总结规律、探索方法、寻找捷径。如启发学生归纳各类型解法:等效法、化归法、守恒法、极限法、差量法、平均值法、讨论法。并将讲评的习题归类、归法,让学生在训练思维的同时,达到触类旁通,提高应试能力。
1.4讲鉴赏
多数习题都是命题者精心设计的结果,这些题目注重考纲,有考查“双基”培养学生能力的功效。对于好题在讲评时应引导学生以赞赏的眼光来看待,师生共同分析命题的意图和巧妙之处、点睛之笔。
如:将1体积选项中的一种气体与10体积O2混合后,依次通过盛有足量浓NaOH溶液的洗气瓶和盛有足量的灼热铜屑的管子(假设反应都进行完全),最后得到的尾气可以是( )。(答案为:C、D)
A、CL2B、COC、CO2D、N2
这是一道涉及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试题,虽然运用的知识很简单,但巧妙的设问不同凡响,充分显示命题者的独俱匠心,知识简单却能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思维的整体性和深刻性。
但“金元足赤”、少部分的题目和答案也存在种种错误,在讲评时若没有给予指明,不仅学生心存疑问,还可能使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前后矛盾,无可适从。
例如: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相比较,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答案为A、D)
A、密度为16∶11B、密度比为11∶16
C、体积比为1∶1D、体积比为11∶16
在使用阿伏伽德罗定律推论时,强调只适用于气体,而本题只说明同温同压,并没有指明具体的温度、压强,也就无法保证一定为气体。此题应属于条件不足无法计算。
再如:比较N和Ne的原子半径( )。(答案为B)
A、前者大于后者B、前者小于后者
C、两者等于D、不能确定
在讨论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时,多数采用的是原子的共价半径(如N原子),但稀有气体只能使用范德华半径,这两种半径的标准不同具有可比性。故此题答案有误。
分析一些题目的败笔之处,有利于帮助学生破除对题目、答案的盲从、迷信心理,从而增强解题的自信心。而尖子生解题能力强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其对题目有较强的鉴赏力,他们能分析命题意图,轻易绕过命题者布设的“陷阱”。讲鉴赏可使学生以审视的目光、冷静的心理来解题,从更高层次来把握题目的脉络,提升审题能力,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1.5讲发展
近年来的试题,紧扣大纲,但试题灵活,每年在原有的题型、题域的基础上有所淘汰,有所创新。故在习题讲评时,要以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题目,既要追根寻源讲题目的过去状况,更要讲其可能的变化趋势。
(1)(99年考题)将1.92gCu与一定量的浓HNO3反应,当Cu完全反应时可收集到1.12L(标准状况下)气体。消耗的HNO3的物质的量是( )。(答案为B)
A、0.12mol B、0.1mol C、0.09mol D、0.08mol
(2)(2000年考题)100mL某混合酸中HN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4mol/L,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mol/L向其中加入1.92gCu,微热,充分反应后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0.15mol/LB、0.3mol/L
C、0.225mol/L D、无法计算
(3)(2000年考题)使4.6gCu和Mg的合金完全溶于浓HNO3,假定HNO3被还原后只产生4480mL(标准状况下)NO2和336mL(标准状况下)N2O4气体。向反应后的溶液可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答案为B)
A、9.02g B、8.51g C、8.26g D、7.04g
(4)(2002年考题)将0.03mol Cu完全溶于HNO3,产生的氮的氧化物(含NO、NO2、N2O4)共0.05mol。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可能是( )。(答案为B、C)
A、30 B、46 C、50 D、66
从上述的题组不难看出,Cu和HNO3反应以下几个变化趋势:①金属Cu→金属混合物;②HNO3→混酸;③HNO3的还原产物从NO、NO2→NO、NO2、N2O4;④增加后续反应。
将题目置于一个演变的过程来讲评,可以让学生感受自己所学知识的生命力,具有一定的新鲜感,学有所得。更重要的是若能将题目的可能变化了然于胸中,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变被动答题为主动解题。
2优化组合,选好讲评方式
2.1订正式
教师可依据学生习题或试卷中出错率高的选择题、填空题、不规范的计算题或文字表达不确定的问答题,先把错误的答案介绍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去辨析、去讨论、去评价、去纠错。也可让某些学生陈述解题时的思路,或让某些学生讲解自己的纠错理由。教师在纠错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分析方法去推理,去分辨。同时,还要板书解题的关键步骤,以使学生达到弄清出错的根源,纠正错误思路,规范解题方法之目的。
2.2讲解式
教师可依据习题或试卷中一些重要类型的题目(或信息给予题,综合实验题,推断计算题等),进行系统分析讲解。重在展现教师自己的思维过程,给学生以启迪,使学生能通过听讲,明确审题的要领,熟知解题的方法及规律。
2.3激励式
教师依据学生习题或试卷中出现的好的解题方法、思路、规范的步骤、完整的答案、准确的化学用语等,可在课堂上介绍给学生。这样做既表扬鼓励了这部分学生,肯定了他们的学习成果,又为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并从中得到启发,得到借鉴。
2.4点拨式
习题或试卷中有些题大多数学生没有做,其原因有二:一是题目难度较大,学生发生思维障碍;二是做题速度太慢,没有顾及到。对于这类题目,要求学生进行再阅读、再分析、再解答。在阅读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去抓关键的条件和信息,在分析中要及时地点拨诱导,以排除学生思维上的障碍,或提示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联想,以引导学生思考。之后还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自行完成解答。
2.5补练式
教师要依据学生习题或试卷中出错率或空答率较高的题目,评讲后还要拟出相应的练习题,作为巩固和补偿练习。补偿练习题的选择和编拟应避免单一化和重复,多采用灵活多变带有新意的题目。
这五种讲评方式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使用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对每道题目的解答情况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讲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讲评课的质量。
3及时批改,选好讲评时间
心理学认为,学生考试或练习之后的一、两天内,大脑仍处于兴奋状态,对某些试题的完善解答和评分,有求真的心理渴望。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批改,及时讲评,久拖不评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所以讲评最好安排在考练的当天或第二天内进行,这样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考试完毕几天,甚至几周后再进行时,学生尤如面对新题,将花更多时间去理解题意,理清思路,理顺关系。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也远不如刚考完时那么强烈,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学生热情上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好的讲评课,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讲评课要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群言堂,要多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要允许学生对试题“评价”做出“反评价”,允许学生对教师的思路提出批评意见。练习、试卷虽然相同,但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解题思路各有差异,知识缺陷和错误情况也不尽相同,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使试卷讲评课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 新.高三化学练习讲评课的教法探讨.化学教学,1994(8):14~15
2 巫旭芳.有效突破习题讲评课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中学化学教与学,2004(4):10~13
3 任学宝.最新十年全国高考试题分类解析(化学).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67~72
My View on a Chemistry Class
Pan Lingli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illustrate the chemistry clas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the content, the technique, methods and the time arrangement.
Key words: comment and appraise;correct;sum up;comprehend by analogy;appreciate;trend;subject
关键词:讲评;纠错;归纳;解类旁通;鉴赏;趋势;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1-0097-03
化学讲评课是在学生练习或考试之后,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重新设计和组织教学的一种课型,是纠正学生错误、巩固知识、完善解法、培养能力,“认识——实践——再认识”的思维深化过程。尤其在进入复习阶段,训练和测试显著增多后,讲评课就成为复习中的重要课型。所以高效的讲评课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将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的有效途径。但相对于新授课、复习课、习题等课型,讲评课因工作量大、程序繁多,又往往成为化学教学的薄弱环节。本文就如何上好习题讲评课谈些肤浅的认识。
1要精心备课,选好评讲内容
备课时要从习题本身和学生答题情况两方面考虑。首先,最好在看参考答案之前,教师本人能完整地做一遍习题,掌握完成的时间,并分析试卷的内容、结构和答案,这样在讲评时,哪些内容该多讲,哪些内容少讲,哪些内容该重点讲,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避免了因试题设计或答案的不合理而导致讲评的连续性受到破坏。其次,要认真及时地批改,做好统计工作。包括考点分布的统计,考查类型的统计,考试结果的统计(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及每题的得分率等),错误类型的统计。要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并从中了解、分析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缺陷及教师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在讲评时有的放矢地解决这些缺陷的问题。具体应选择以下内容进行讲评:
1.1讲错误
首先要发挥讲评课矫正纠错的功能。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和评讲,纠正学生错误的解答,纠正学生错误的思维,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对学生的错误,切忌笼统地认为粗心大意或双基掌握不好,应明确提出:有的是解题粗心;有的明显是双基掌握不好;有的则是属于非智力因素问题,如解题不规范、书写不认真或专用名词中出现的错别字等。例如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方面,常有元素推断题要求填写元素名称,有的学生偏偏写元素符号,像这种就属于审题不清。再如酯化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有的学生经常漏写产物H2O,这就属于粗心大意所致。因此,讲评时要特别强调,让学生准确查找错误产生的根源,才能吃一堑,长一智,保证下次不犯同样的错误。
在时间分配上,对于多数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应多花时间,进行重点讲评。对于少数学生出现的个性问题应少花时间。比如:有的共性问题就含有个性问题,那么在讲评共性问题时,对此个性问题可稍做提醒式讲评;有的几个个性问题之间有一定相似之处,就可择其典型做讲评。还有的极个别学生的错误,可在课后个别辅导。用这种方法特别是对数量较多的选择题的讲评,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1.2讲关键知识点
教师评讲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强的导向性,所以选择内容时,应坚持以“大纲”为依据,结合学生实际水平,避开偏题、怪题和超纲题,把立足点放在“双基”的落实上,要以关键知识点做为讲评的重点。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
涉及关键知识点的内容在讲评时应注意:一要有新颖题,若只是简单重复已学的知识就有炒冷饭之嫌,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降低教学效果。二要有系统性,即分析归纳,使零碎知识得以总结和升华,积零成整,结串成网。
如:常温下,pH=10的NaOH溶液和CH3COONa溶液中由水电离的C(OH-)的关系如何?分析时不能就题论题,此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要讲精众多概念及其之间的联系。
这样,实际上相当于复习《电离平衡》整章知识。通过讲清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及知识间的联系,深化对概念内涵的理解,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牢而不死,活而不乱,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网络解题的能力。
目前高考理综卷中的化学部分由于受题量的限制,只能考查中学化学中的主干知识,因此,讲评课一定要体现出正确的导向,侧重于解决一到几个主要问题,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机械地逐题对答案、逐题讲解。
1.3讲思路
“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讲评时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扩展思路,启发学生在评讲过程中爱思、会思、多思、深思。这样的讲评才能使学生融会贯通,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之目的,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复习中摆脱“题海”的束缚,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发散思维和举三反一的收敛思维。
讲评时,教师要善于以点带面。具体可通过:①一题多问——将概念层层深化,前后相接,形成知识链,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②一题多解——展示解题多种思路,提高学生选用规律和方法的综合分析能力;③一题多变——变换条件(推断等)多方设疑,提高学生临场应变能力,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
以“铝三角”的有关知识为例:向100mL 1mol/L的AlCl3溶液中加入70mL 5mol/L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则铝元素以两种形式存在,其物质的量之比为多少?
问一:分析整个过程有哪些化学反应?
问二:Al(OH)3有什么性质?既能和强酸又能和强碱反应的物质有哪些?
问三:画出Al(OH)3的沉淀量随NaOH的量变化的图象。
问四:产物随反应物量的变化而改变的反应还有哪些?
解法一:常规法
先将所有的0.1 mol Al3+完全沉淀,消耗0.3 mol OH-,生成0.1 mol Al(OH)3沉淀,过量的0.05 mol OH-又溶解0.05 mol Al(OH)3,生成0.05 mol AlO2-。
得出n(NaAlO2)∶n[Al(OH)3]=0.5∶(0.1-0.05)=1∶1。
解法二:总方程法
n(AlCl3)=0.1mol,n(NaOH)=0.35mol
n(AlCl3)∶n(NaOH)=2:7,按此比值写出化学方程式:2Al3++7OH-=xAlO2-+(4-x)Al(OH)3+yH2O。
利用电荷守恒得x=1,得出n(NaAlO2):Al(OH)3=1∶1。
解法三:守恒法
充分反应后溶液为NaAlO2和NaCl。
利用电荷守恒得:n(Na+)=n(AlO2-)+n(Cl-);
即n(AlO2-)=n(Na+)-n(Cl-)=0.35-0.3=0.05mol;
又根据铝元素守恒n(Al3+)=nAl(OH)3+n(AlO2-);
即nAl(OH)3=n(Al3+)-n(AlO2-)=0.1-0.05=0.05mol;
得出n(NaAlO2):n[Al(OH)3]=1∶1。
方法四:图象法(图略)
根据Al3++3OH-=3Al(OH)3↓
Al(OH)3+OH-=AlO2-+2H2O
把所发生的特征化学方程式用图象来表示,使其更具体、更直接。
[变一]将等体积AlCl3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后,沉淀物中含铝元素的物质的量与溶液中含铝元素的物质的量相等,则原AlCl3溶液与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比是。(答案:2∶3或2∶7)
[变二]往100mL 1mol/L的AlCl3溶液中滴加5mol/L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得3.9g沉淀,则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可能是______。(答案:30mL或70mL)
在讲思路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总结规律、探索方法、寻找捷径。如启发学生归纳各类型解法:等效法、化归法、守恒法、极限法、差量法、平均值法、讨论法。并将讲评的习题归类、归法,让学生在训练思维的同时,达到触类旁通,提高应试能力。
1.4讲鉴赏
多数习题都是命题者精心设计的结果,这些题目注重考纲,有考查“双基”培养学生能力的功效。对于好题在讲评时应引导学生以赞赏的眼光来看待,师生共同分析命题的意图和巧妙之处、点睛之笔。
如:将1体积选项中的一种气体与10体积O2混合后,依次通过盛有足量浓NaOH溶液的洗气瓶和盛有足量的灼热铜屑的管子(假设反应都进行完全),最后得到的尾气可以是( )。(答案为:C、D)
A、CL2B、COC、CO2D、N2
这是一道涉及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试题,虽然运用的知识很简单,但巧妙的设问不同凡响,充分显示命题者的独俱匠心,知识简单却能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思维的整体性和深刻性。
但“金元足赤”、少部分的题目和答案也存在种种错误,在讲评时若没有给予指明,不仅学生心存疑问,还可能使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前后矛盾,无可适从。
例如: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相比较,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答案为A、D)
A、密度为16∶11B、密度比为11∶16
C、体积比为1∶1D、体积比为11∶16
在使用阿伏伽德罗定律推论时,强调只适用于气体,而本题只说明同温同压,并没有指明具体的温度、压强,也就无法保证一定为气体。此题应属于条件不足无法计算。
再如:比较N和Ne的原子半径( )。(答案为B)
A、前者大于后者B、前者小于后者
C、两者等于D、不能确定
在讨论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时,多数采用的是原子的共价半径(如N原子),但稀有气体只能使用范德华半径,这两种半径的标准不同具有可比性。故此题答案有误。
分析一些题目的败笔之处,有利于帮助学生破除对题目、答案的盲从、迷信心理,从而增强解题的自信心。而尖子生解题能力强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其对题目有较强的鉴赏力,他们能分析命题意图,轻易绕过命题者布设的“陷阱”。讲鉴赏可使学生以审视的目光、冷静的心理来解题,从更高层次来把握题目的脉络,提升审题能力,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1.5讲发展
近年来的试题,紧扣大纲,但试题灵活,每年在原有的题型、题域的基础上有所淘汰,有所创新。故在习题讲评时,要以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题目,既要追根寻源讲题目的过去状况,更要讲其可能的变化趋势。
(1)(99年考题)将1.92gCu与一定量的浓HNO3反应,当Cu完全反应时可收集到1.12L(标准状况下)气体。消耗的HNO3的物质的量是( )。(答案为B)
A、0.12mol B、0.1mol C、0.09mol D、0.08mol
(2)(2000年考题)100mL某混合酸中HN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4mol/L,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mol/L向其中加入1.92gCu,微热,充分反应后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0.15mol/LB、0.3mol/L
C、0.225mol/L D、无法计算
(3)(2000年考题)使4.6gCu和Mg的合金完全溶于浓HNO3,假定HNO3被还原后只产生4480mL(标准状况下)NO2和336mL(标准状况下)N2O4气体。向反应后的溶液可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答案为B)
A、9.02g B、8.51g C、8.26g D、7.04g
(4)(2002年考题)将0.03mol Cu完全溶于HNO3,产生的氮的氧化物(含NO、NO2、N2O4)共0.05mol。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可能是( )。(答案为B、C)
A、30 B、46 C、50 D、66
从上述的题组不难看出,Cu和HNO3反应以下几个变化趋势:①金属Cu→金属混合物;②HNO3→混酸;③HNO3的还原产物从NO、NO2→NO、NO2、N2O4;④增加后续反应。
将题目置于一个演变的过程来讲评,可以让学生感受自己所学知识的生命力,具有一定的新鲜感,学有所得。更重要的是若能将题目的可能变化了然于胸中,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变被动答题为主动解题。
2优化组合,选好讲评方式
2.1订正式
教师可依据学生习题或试卷中出错率高的选择题、填空题、不规范的计算题或文字表达不确定的问答题,先把错误的答案介绍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去辨析、去讨论、去评价、去纠错。也可让某些学生陈述解题时的思路,或让某些学生讲解自己的纠错理由。教师在纠错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分析方法去推理,去分辨。同时,还要板书解题的关键步骤,以使学生达到弄清出错的根源,纠正错误思路,规范解题方法之目的。
2.2讲解式
教师可依据习题或试卷中一些重要类型的题目(或信息给予题,综合实验题,推断计算题等),进行系统分析讲解。重在展现教师自己的思维过程,给学生以启迪,使学生能通过听讲,明确审题的要领,熟知解题的方法及规律。
2.3激励式
教师依据学生习题或试卷中出现的好的解题方法、思路、规范的步骤、完整的答案、准确的化学用语等,可在课堂上介绍给学生。这样做既表扬鼓励了这部分学生,肯定了他们的学习成果,又为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并从中得到启发,得到借鉴。
2.4点拨式
习题或试卷中有些题大多数学生没有做,其原因有二:一是题目难度较大,学生发生思维障碍;二是做题速度太慢,没有顾及到。对于这类题目,要求学生进行再阅读、再分析、再解答。在阅读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去抓关键的条件和信息,在分析中要及时地点拨诱导,以排除学生思维上的障碍,或提示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联想,以引导学生思考。之后还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自行完成解答。
2.5补练式
教师要依据学生习题或试卷中出错率或空答率较高的题目,评讲后还要拟出相应的练习题,作为巩固和补偿练习。补偿练习题的选择和编拟应避免单一化和重复,多采用灵活多变带有新意的题目。
这五种讲评方式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使用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对每道题目的解答情况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讲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讲评课的质量。
3及时批改,选好讲评时间
心理学认为,学生考试或练习之后的一、两天内,大脑仍处于兴奋状态,对某些试题的完善解答和评分,有求真的心理渴望。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批改,及时讲评,久拖不评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所以讲评最好安排在考练的当天或第二天内进行,这样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考试完毕几天,甚至几周后再进行时,学生尤如面对新题,将花更多时间去理解题意,理清思路,理顺关系。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也远不如刚考完时那么强烈,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学生热情上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好的讲评课,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讲评课要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群言堂,要多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要允许学生对试题“评价”做出“反评价”,允许学生对教师的思路提出批评意见。练习、试卷虽然相同,但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解题思路各有差异,知识缺陷和错误情况也不尽相同,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使试卷讲评课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 新.高三化学练习讲评课的教法探讨.化学教学,1994(8):14~15
2 巫旭芳.有效突破习题讲评课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中学化学教与学,2004(4):10~13
3 任学宝.最新十年全国高考试题分类解析(化学).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67~72
My View on a Chemistry Class
Pan Lingli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illustrate the chemistry clas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the content, the technique, methods and the time arrangement.
Key words: comment and appraise;correct;sum up;comprehend by analogy;appreciate;trend;sub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