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入场券值么?

来源 :国际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的这场奥运会在中国引起的反应,可谓惊涛骇浪。奥运火炬在中国点燃的,何止是全国同胞的自豪!奥运经济的红色旋风,让无数国内外企业早早地行动起来,千方百计地为了一张“奥运入场券”而奔走得大汗淋漓。也难怪,奥运这个舞台不是仅仅提供给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同时也是企业展现营销水平的舞台。其中,我们也嗅到了蒙牛和伊利赞助商争夺的火药味。可以说,在奥运赛事开战前的这场赞助商争夺中,伴随频繁的闪光灯换来的眼球效应已足以证明了“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品牌也许不是可口可乐、不是微软、而是奥林匹克”这句至理名言了。当然,奥运会的入场券已被紧紧地握在了63家企业之手,赞助商们也都投身于奥运的营销,但在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许多本土赞助商由于缺乏经验以及面对那些大举“非奥运营销”的竞争企业的四面楚歌而略显乏力。花费了巨额投资的这张入场券到底值么?怎样才能让它物有所值,物超所值呢?也许,探一探这些赞助商们奥运营销的表现就会有所收获。
  
  游刃有余的国外赞助商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赞助一共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最重量级的阵容是由国际奥委会钦点的奥运全球合作伙伴,除了今年首度入选的联想是中国企业以外,其他11家都是拥有极佳国际名声的外国企业。记者注意到,在另外三个层次的全部企业中,只有16家是国外企业,面对中国众多企业的竞争以及北京组委会的严格审核,可见这些外企都是具有相当实力的。如果说奥运是带给中国企业无限商机的盛宴,那我想说其实奥运也给了中国企业更多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来向这些“国际面孔”学习他们的营销之道。
  我向来对可口可乐的营销之道很感兴趣,佩服这小小的一罐可乐里竟会有如此魔力风靡全球。不可否认,可口可乐每次带给我们的总是大手笔,正如它的中国红那样,夺人眼球。作为一个奥运营销经验颇为丰富的赞助商,可口可乐对于北京奥运的奥运营销依旧保持着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战略,踏踏实实地推出各种活动策略,以第一时间吸引人的目光。贴上奥运的标签来迎合这场事件营销,对于所有的赞助商来说都是最基本的,然而有赞助商能够像可口可乐那样,将先发制人与循序渐进结合得如此好,并且能够把这场事件营销做得如此浩浩荡荡的么?在北京申奥成功的当天晚上,可口可乐“金色喝彩”的申奥成功纪念罐就正式启动了,并在第一时间推向市场,也许,这就是蓄谋已久的先发制人吧。从2001年开始至今,可口可乐的行动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各类奥运纪念罐的推出以及各种以大众为中心的活动,将奥运、品牌、消费者这三者紧密地联系起来。以我的切身体会来看,可口可乐在这场奥运营销中给我留下最深刻的画面感是:激情洋溢着的、人山人海的、红成一片的。是的,当人们在奥运期间提及可口可乐这个品牌时,我脑海中就会有这样的画面感,而这样的画面感也同样是提及2008北京奥运会时在我脑海中闪出来的画面。可口可乐有专门的奥运部门,以我的理解,对于赞助奥运这件事,可口可乐并不是一味地从得到这个标识而取得广告优势出发,而是就奥运这个事件本身来设计与自身品牌建立联系的活动,即服务了这个事件的主题使企业及品牌形象在这个事件中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这其实无论是对赞助商,还是对非奥运赞助商的本土企业,都是一种启示。
  当然,除了可口可乐,像UPS、adidas这些国外企业也都在中国建立起了奥运团队,并充分利用奥运赞助商的头衔展开一系列奥运营销活动,他们的重点更多地放在建立品牌的美誉度。我觉得,像UPS这样的企业,不那么容易像可口可乐利用标签效应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但是他们很明白自身的特点。作为以快速、安全为特点的物流配送公司,他们的广告重点,他们在奥运活动的每一次曝光,公司相关发言人带来的新闻广告等,都使得公众了解到在奥运活动成功举办的背后,正是有了这个值得信赖的物流企业的支持。可见,对于奥运营销,任何企业都是相关的,关键是,你是否能恰如其分地将两者交融。
  
  面对同质化的挑战
  
  体育赞助中所谓的“二八定律”,意味着除了高昂的赞助费外,企业还要在随后投入3至5倍的推广费。但是,相信面对这个能让中国本土企业走向世界的绝好机会,许多企业都是愿意这样投入的。另外有种说法是,赞助奥运投入1亿美元,知名度可以提高3%。所以我想,那些有实力的本土企业对奥运赞助的选择是对的,这张入场券的确该争。但是,目前对于这些赞助商的挑战不仅仅是曝光力度不及一些营销经验丰富的国外赞助商,更是那些之前虎视眈眈在赞助争夺战中败下阵来的企业的非奥运营销。
  虽然,北京奥组委会已对大批企业大打隐性营销的策略作了一些规定,并且加强了控制力度,但为了分得一块奥运蛋糕,无论是那些技巧高超的“擦边球”,还是的确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们的联盟行动,都给了赞助商们很大的压力。而且,对于消费者来说,并不是人人都在关注赞助商之争,到底花落谁家的,他们只有在看到了各类广告活动等营销事件后,才会把奥运和企业品牌联系在一起。近来,由于许多企业涉及奥运的营销手法都很类似,导致了同质化现象产生,缺乏新意。就在前不久,有关市场调研机构对企业奥运营销认知度的调查中,蒙牛以57%的误认率被许多消费者当作是奥运赞助商,这也不得不归功于蒙牛在这场非奥运营销中的可圈可点之处。像这些非奥运赞助商的本土企业的手笔都是值得肯定的。而如果赞助商们仅仅依靠组委会的惩治力度来保证自己的营销战略的开展,这张入场券那就很有可能白抢了。
  其实,奥运赞助商还是享有很多独有的市场营销权力的。对于广告以及奥运活动也有优先购买选择权,关键在于赞助商们怎样把握好这些机会放大并整合。例如,观众是不能携带饮料进入奥运场馆的,那作为各种饮料类的赞助商应该怎么把握?其实,作为奥运会的赞助商,比那些非赞助商有更多的机会使自己“国际化”。最近,csM媒介研究公布的中国消费者对奥运偏好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可口可乐和伊利的影响都有很大提高,可以看出伊利拿到入场券后的确作了很大努力,他们选择刘翔作为代言人也很明智,但总体上说,伊利还是给人停留在民族品牌的印象上,是否也该先对手一步,充分把握机会在国际知名度提升上再加把力呢?
  奥运赞助商们精神抖擞地保持着热情投入了奥运市场。后奥运经济又将会有新一轮的热点。那些正在运筹帷幄、为奥运营销绞尽脑汁的赞助商们,应该在学习与反思中不断把本土企业的品牌擦得更亮,为开辟千里之外的战场打下基础。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