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这种互动如果是有效的、良性的,就能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有效参与和主动建构,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引入新知,注入良性互动的发酵剂
新知引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引入新知要依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要求,通过导语迅速把学生带进一个新的知识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引入新知力求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为学习新知中的良性互动注入强大的动力。
如教学“年、月、日”,引入新知时教师安排了两个小环节。一是观看小品《不差钱》片段:小品里小沈阳说“眼睛一睁一闭,一天就过去了”,这里所说的“一天”是多长时间?二是猜猜看:王大伯今年已经80多岁了,可是他只过了20个生日,他的生日是在哪一天?这两个环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然后教师继续引导:我们的生活和年、月、日密切相关,而年、月、日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时、分、秒一样都是时间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一同研究年、月、日的知识。
引入新知能否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否给学生制造思维上的矛盾冲突,促进他们对学习内容进行积极的探索,是决定课堂教学能否形成良性互动的重要因素。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以后,出示一些能被3整除的数:3、6、9、12、15、18、21、24……让学生观察。学生一般是根据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试图从这些数的个位上观察,发现规律,当他们觉得在这些数的个位发现不了规律时,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急切地另辟途径去探究新知。
二、学习新知,营造良性互动的试练场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是在学习新知这一环节进行的,要让学生学习新知时做到有效参与,主动探究,自我生成,自我建构,教师必须注重引领并搭建好良性的互动平台。
1.和谐的教学气氛是良性互动的前提
课堂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协作互动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的平等交流是良性互动的基础。教师要有现代的教学观、学生观,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参与学习。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交往空间,在合作探究、汇报交流中,为学生创造发表不同观点的机会,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
2.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良性互动的关键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要得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学情及自身的条件等等,选择适当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是课堂教学中良性互动的关键。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学生已有了“商不变的规律”的知识基础,就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探索,自我建构。教师出示三个算式:1÷2、2÷4、3÷6,先让学生观察三个算式之间的关系(它们的商相等),再提问:商为什么相等?运用了什么规律?学生很快回答:商不变的规律。教师把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 、 、 ,请同学们猜测一下这三个分数之间的关系。
生1:这三个分数相等,我是从三个除式商不变猜测的。
生2:这三个分数不相等,因为它们的分子、分母都不相等。
学生之间的不同意见引起认知冲突,教师不急于裁决,而是说同学们的猜测都有道理,那么到底结果是怎样的呢?一起来验证一下,验证的方法有好多种,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大家想办法来验证。然后各小组代表汇报验证的情况。
生1:我们小组用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分别画出 、 、 ,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发现 = = 。
生2:我们小组用画线段图的方法,画了三个同样长的线段,再分别画出它的 、 、 ,也发现 = = 。
生3:我们小组从分数的意义来验证的, 是2份中的1份,表示一半; 是4份中的2份,也表示一半; 是6份中的3份,还是一半,所以 = = 。
生4:我们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验证的, =1÷2=0.5, =2÷4=0.5, =3÷6=0.5,所以 = = 。
师:同学们用多种方法验证了这三个分数相等,但这些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中间到底蕴含着怎样的规律呢?(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纷纷举手发言)
生1: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乘一个相同的数,分数值不变。
生2:我有补充,如果反方向看 到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除以相同的数,分数值不变。
生3:同除的数不能为零,因为零不能做除数,分数的分母不能为零。
……
教师面对学生精彩而热烈的发言,不断点头并投以赞许的目光,最后请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另外,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大多数的学生好奇、爱动,注意力不能维持多久。从思维的特点来看,他们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阶段,这种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有较多的具体形象性。所以在选择教学手段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电教等多种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尽量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维,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可设计这样的步骤进行:
①让学生将课前准备的两个三角形拿出来,比一比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②让学生量出三角形底和高的长度。
③请学生把两个三角形拼一拼,边操作边思考:
a.把两个( )三角形拼成了一个( )。
b.平行四边形的高是( )的高。 c.平行四边形的底是( )的底,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 )面积的一半。
④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
把“书本的数学”变成“活动的数学”,可以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而不是把答案或结论以定论的形式灌输给学生。
3.巧妙的课堂提问是良性互动的纽带
课堂提问要成为师生之间良性互动的纽带,首先教师的提问要有利于师生之间形成和谐、宽舒的答题气氛,最好能起到“掷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使提问触及学生思维的热点,激起思维的波澜。如一位教师教“求平均数”时,先给学生讲了小白兔卖什锦糖的故事:“……做好了什锦糖,可不知为什么小白兔突然呜呜哭了起来。噢!原来呀,它算不出什锦糖的价格,同学们,你们能帮忙吗?”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个个都认真思考。另外,课堂提问不能流于形式,不能以简单的问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提问要留给学生恰当的思考时间。
三、巩固新知,构筑良性互动的展示台
巩固阶段一般包括巩固练习、课堂作业、课堂小结三个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转化为技能,发展学生的智能,同时对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成果进行反馈矫正。
巩固新知的练习设计和组织,不仅要注意练习题及练习方式的精心选择和组织,力求做到有的放矢,有序展开,生动有趣,同时也要注意练习反馈的及时、准确、全面。巩固阶段特别要重视设计和组织好旨在让学生掌握新知和突破难点的单项性练习,这种练习对互动效果可以及时反馈,便于及时矫正。
例如:教学“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第一课时,可设计下列层次的巩固练习:
①填 练习,讲算理。
25 118 19 2
× 3 × 4 × 4 × 3
5 4 2 6 8
②改错练习。
29 162 273
× 3 × 4 × 3
67 548 719
又如“小数乘法”计算的方法与整数乘法相同,关键是如何确定积的小数位数,为了检测教学中的互动效果,可设计下列单项性练习:
①不计算,说一说下列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2.3×0.4 0.08×0.9 7.3×0.06
9.1×0.03 0.25×0.23 45.9×3.5
②根据148×23=3404,很快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4.8×23= 148×2.3= 14.8×2.3=
1.48×2.3= 148×0.23= 1.48×0.23=
新授课的课堂作业是巩固练习的继续,能培养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情况,查漏补缺,并重点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辅导,是课堂上师生、生生良性互动的展示台。
(周陈平,如东县实验小学,226400)
责任编辑:宣丽华
一、引入新知,注入良性互动的发酵剂
新知引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引入新知要依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要求,通过导语迅速把学生带进一个新的知识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引入新知力求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为学习新知中的良性互动注入强大的动力。
如教学“年、月、日”,引入新知时教师安排了两个小环节。一是观看小品《不差钱》片段:小品里小沈阳说“眼睛一睁一闭,一天就过去了”,这里所说的“一天”是多长时间?二是猜猜看:王大伯今年已经80多岁了,可是他只过了20个生日,他的生日是在哪一天?这两个环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然后教师继续引导:我们的生活和年、月、日密切相关,而年、月、日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时、分、秒一样都是时间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一同研究年、月、日的知识。
引入新知能否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否给学生制造思维上的矛盾冲突,促进他们对学习内容进行积极的探索,是决定课堂教学能否形成良性互动的重要因素。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以后,出示一些能被3整除的数:3、6、9、12、15、18、21、24……让学生观察。学生一般是根据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试图从这些数的个位上观察,发现规律,当他们觉得在这些数的个位发现不了规律时,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急切地另辟途径去探究新知。
二、学习新知,营造良性互动的试练场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是在学习新知这一环节进行的,要让学生学习新知时做到有效参与,主动探究,自我生成,自我建构,教师必须注重引领并搭建好良性的互动平台。
1.和谐的教学气氛是良性互动的前提
课堂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协作互动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的平等交流是良性互动的基础。教师要有现代的教学观、学生观,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参与学习。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交往空间,在合作探究、汇报交流中,为学生创造发表不同观点的机会,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
2.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良性互动的关键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要得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学情及自身的条件等等,选择适当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是课堂教学中良性互动的关键。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学生已有了“商不变的规律”的知识基础,就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探索,自我建构。教师出示三个算式:1÷2、2÷4、3÷6,先让学生观察三个算式之间的关系(它们的商相等),再提问:商为什么相等?运用了什么规律?学生很快回答:商不变的规律。教师把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 、 、 ,请同学们猜测一下这三个分数之间的关系。
生1:这三个分数相等,我是从三个除式商不变猜测的。
生2:这三个分数不相等,因为它们的分子、分母都不相等。
学生之间的不同意见引起认知冲突,教师不急于裁决,而是说同学们的猜测都有道理,那么到底结果是怎样的呢?一起来验证一下,验证的方法有好多种,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大家想办法来验证。然后各小组代表汇报验证的情况。
生1:我们小组用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分别画出 、 、 ,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发现 = = 。
生2:我们小组用画线段图的方法,画了三个同样长的线段,再分别画出它的 、 、 ,也发现 = = 。
生3:我们小组从分数的意义来验证的, 是2份中的1份,表示一半; 是4份中的2份,也表示一半; 是6份中的3份,还是一半,所以 = = 。
生4:我们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验证的, =1÷2=0.5, =2÷4=0.5, =3÷6=0.5,所以 = = 。
师:同学们用多种方法验证了这三个分数相等,但这些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中间到底蕴含着怎样的规律呢?(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纷纷举手发言)
生1: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乘一个相同的数,分数值不变。
生2:我有补充,如果反方向看 到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除以相同的数,分数值不变。
生3:同除的数不能为零,因为零不能做除数,分数的分母不能为零。
……
教师面对学生精彩而热烈的发言,不断点头并投以赞许的目光,最后请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另外,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大多数的学生好奇、爱动,注意力不能维持多久。从思维的特点来看,他们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阶段,这种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有较多的具体形象性。所以在选择教学手段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电教等多种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尽量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维,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可设计这样的步骤进行:
①让学生将课前准备的两个三角形拿出来,比一比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②让学生量出三角形底和高的长度。
③请学生把两个三角形拼一拼,边操作边思考:
a.把两个( )三角形拼成了一个( )。
b.平行四边形的高是( )的高。 c.平行四边形的底是( )的底,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 )面积的一半。
④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
把“书本的数学”变成“活动的数学”,可以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而不是把答案或结论以定论的形式灌输给学生。
3.巧妙的课堂提问是良性互动的纽带
课堂提问要成为师生之间良性互动的纽带,首先教师的提问要有利于师生之间形成和谐、宽舒的答题气氛,最好能起到“掷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使提问触及学生思维的热点,激起思维的波澜。如一位教师教“求平均数”时,先给学生讲了小白兔卖什锦糖的故事:“……做好了什锦糖,可不知为什么小白兔突然呜呜哭了起来。噢!原来呀,它算不出什锦糖的价格,同学们,你们能帮忙吗?”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个个都认真思考。另外,课堂提问不能流于形式,不能以简单的问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提问要留给学生恰当的思考时间。
三、巩固新知,构筑良性互动的展示台
巩固阶段一般包括巩固练习、课堂作业、课堂小结三个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转化为技能,发展学生的智能,同时对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成果进行反馈矫正。
巩固新知的练习设计和组织,不仅要注意练习题及练习方式的精心选择和组织,力求做到有的放矢,有序展开,生动有趣,同时也要注意练习反馈的及时、准确、全面。巩固阶段特别要重视设计和组织好旨在让学生掌握新知和突破难点的单项性练习,这种练习对互动效果可以及时反馈,便于及时矫正。
例如:教学“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第一课时,可设计下列层次的巩固练习:
①填 练习,讲算理。
25 118 19 2
× 3 × 4 × 4 × 3
5 4 2 6 8
②改错练习。
29 162 273
× 3 × 4 × 3
67 548 719
又如“小数乘法”计算的方法与整数乘法相同,关键是如何确定积的小数位数,为了检测教学中的互动效果,可设计下列单项性练习:
①不计算,说一说下列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2.3×0.4 0.08×0.9 7.3×0.06
9.1×0.03 0.25×0.23 45.9×3.5
②根据148×23=3404,很快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4.8×23= 148×2.3= 14.8×2.3=
1.48×2.3= 148×0.23= 1.48×0.23=
新授课的课堂作业是巩固练习的继续,能培养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情况,查漏补缺,并重点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辅导,是课堂上师生、生生良性互动的展示台。
(周陈平,如东县实验小学,226400)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