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疫情:一边是恐惧,一边是淡然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a0358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2月2日上午日出时分的英国布莱顿码头,布莱顿游泳俱乐部 (英格兰最古老的游泳俱乐部)的成员在太阳升起时开始时踏入冬季的海水。成员们不愿穿潜水服御寒,他们宁愿慢慢适应冰冷的海水。布莱顿游泳俱乐部在之前的一年四季都有成员在坚持游泳,但是近一年来由于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大部分时间游泳池被关闭,导致在“开放水域”包括海洋、 河流和湖泊中游泳的人激增,许多人声称户外游泳对精神和身体健康方面都具有惊人的益处。

  1月8日,伦敦市长萨迪·可汗(Sadiq Khan)宣布伦敦进入“重大紧急事故”状态。伦敦平均每天接到医疗急救电话8000个,急救车在医院外等待数小时才能为病人获得急救床位。英国全民医疗系统(NHS)的伦敦医疗主管范·迪瓦卡(Vin Diwakar)发出警告说,在最坏的情况下,即使伦敦南丁格尔方舱医院开放,该市仍然会在1月末有2000个病床的缺口。
  因为众多同事感染新冠病毒或处于隔离状态,加上病人每日入院人数和死亡人数激增,很多一线医护工作者也一直处于精神和体力双重透支的状态,而且因为看不到疫情缓解的出路而充满绝望。

“保持冷静,继续前行”


  然而,一边是医院里生与死争分夺秒的搏斗,另一边却是人们生活的一如既往,甚至看不出疫情带来的影响。
  当你走在街道上,会发现在室外戴口罩的人依然屈指可数。你路过咖啡店门口时,会发现依然有不少人排队购买饮料和食物,碰到熟人打招呼、聊天,他们并没有采取什么防护措施。当你路过超市门口时,会看到很多人一出超市就迫不及待地摘掉口罩。当你路过公园时,会发现人们从容地谈笑。虽然也有的人注意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而孩子们则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踩泥坑、挖树洞、堆树叶、爬大树,或者追逐鸽子和松鼠。公园的小卖部前经常排起长队,大人和孩子们买来咖啡或糖果,自由自在地享用。一到周末,公园更是热闹非凡,甚至人潮汹涌。
  1月4日,随着变异病毒使疫情加重,导致英国医疗系统不堪重负,首相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不得不再次宣布开始实行新一轮封锁,并提出如没有特殊原因民众一律在家的要求。然而封锁令并不能阻止民众在晴好的周末,去公园和街道散步和锻炼。
  看到这一切,你会怀疑那些可怕的新冠疫情数据是来自另一个世界。一边是关于疾病、死亡的恐惧,另一边则是关于生活、日常的淡然。英国人面对新冠疫情的态度,也许是这个国家和民众面对危难时刻的一种惯有的应对方式。
  《经济学人》杂志分析说,这或许反映了典型的英国人性格:低调勇敢而坚韧不拔。这样的性格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二战”期间,英国人在德国空军的轰炸中,仍可以悠然地喝茶;在炸毁的图书馆里翻找完好的书,站在废墟里淡定地读书,而对头顶呼啸而过的战机视而不见。
  关于“二战”的记忆或许因为年代太过久远而失去了对人性中复杂性与多样性的关照,但当年用以鼓舞民众的口号“保持冷静,继续前行”也确实反映出英国人在面對困难时那种拒绝屈服的精神,并且变成了一种思维定式:没有任何事情的发生是不正常的。但另一方面,这种不管发生天大的事都要保持一如既往、一切如常的态度,也让英国这次在面对新冠疫情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世界公认的抗击新冠有效的方法需要英国人在习惯上的改变、对固有生活和认知的调整,在某些方面必须让一向以礼仪著称的英国人走出舒适区,作出在正常时期显得“不太礼貌”的事情。比如,为了保持社交距离,不在公共场所给他人扶门;为了防止病毒传播,必须戴口罩,从而遮挡住自己的面部。这对于把尊重礼仪和与人互动当成社会关系核心纽带的英国人而言,是难以接受的。
  没法去酒吧和朋友喝上一杯并聊天,这样的日子似乎就变得了无生趣,少了与他人的交流,人们仿佛感到无所适从。抗击疫情的必要措施与英国长久的社会文化基础产生了剧烈的碰撞,让英国人觉得为了维护社会文化氛围,可以不惜违背抗击疫情所需要的个人牺牲。
  “这里有一种虚张声势,一种像士兵一样不畏病毒的英勇豪迈。”居住在伦敦的巴勒斯坦裔作家萨尔玛·得巴(Selma Dabbagh)以旁观者的姿态一语道破:“这里的普遍看法是,习惯于和病毒共存,继续正常生活吧。”

最阴郁多雨的一月


  然而,背负着脱欧使命的英国保守党右翼政府,在面对新冠全球大流行的挑战时,一次又一次的策略失误,不仅让英国这个堪称全球流行病管理最先进的国家变成了全球新冠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导致社会信任进一步缺失。民众对英国政府抗击疫情中政策的极端不连续性也感到失望,作为个人,他们也无法齐心协力地配合执行政府的决策。
  在中国疫情暴发后果断地舍弃暂时利益,用封锁武汉来宣布新冠病毒给人类带来严峻挑战之时,英国居然完全没有任何警示;对于亚洲新冠疫情的蔓延,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优越感,似乎英国人骨子里的那种与众不同,会让他们的国家在全球大流行中能够安然无恙。
  与此同时,英国媒体和政府将新冠病毒比作一种新型流感病毒, 并且提出了备受争议的“群体免疫”理论。在最初的应对策略上只是强调洗手的重要性却不承认口罩的防护作用。首相约翰逊感染新冠病毒的经历并没有促使他采取更坚决、有效、连续的措施来控制局面,最后导致民众对政府彻底失去信任。
2020年5月30日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 封锁逐步解除,开始允许6人一组外出聚会,布莱顿海滩充满节日般的气氛。在经过春天漫长封锁期后,很多人(大多数是年轻人) 前往海边找点乐子放松身心。
摄影师Jonathan Browning拍摄到了新冠疫情以来难得的热闹场景。这期间, 英国人不会在室外戴着口罩,只有在室内公共场所, 例如超市、 银行等处戴口罩。很多人认为在封锁解除后, 室外的感染率非常低,因此无需担心。
2021年1月封锁期间的南方丘陵国家公园内, Cyra和她的宠物犬。

  经济封锁带来的关于对“生命”和“生计”的讨论也在英国社会不断发酵。最后,支持尽早全面开放经济的言论占据上风,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民众支持“群体免疫”理论。很多人认为,一旦封锁太久,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加大以及公司倒闭或裁员增多,会对社会整体发展和个体利益带来严重后果。
  然而,担任爱丁堡大学全球公共卫生主席的著名科学家德维·斯里达尔(Devi Sridhar)教授就指出:“英国政府一直把新冠病毒当作流感病毒处理而不是类似SARS病毒来处理,这是一个根本性错误,这一失误不仅让个体生命和整个医疗体系受不到保护,也让国家经济付出了惨重代价。”
  随着疫情不断加重,每天确诊人数暴增到近6万,死亡人数每天增加1000以上。眼下,英国人面对的,是在最阴郁多雨的一月,迎来新一轮更加严重的疫情。虽然疫苗已经在优先群体中开始注射,但这是一场病毒与疫苗的赛跑,短期内战胜对手的前景并不乐观。
  前世界卫生组织(WHO)主管、伦敦大学学院教授安东尼·卡斯特罗(Anthony Costello)说:“英国现在必须向亚洲国家学习,采取更严格的手段,明确要求戴口罩,保持两米社交距离,同时关闭幼儿园和宗教场所。我们需要彻底把变异病毒控制住,否则病毒会继续迅速变异到成功对抗疫苗的程度,到那时,我们就真的麻烦大了。”
  在一切淡定从容的表面之下,是英国政府无法坚决制定和执行连续有效的抗疫政策,导致民众只能不断地对各种问题和形势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决定;承担后果的,也是民众自己。然而,在面对史上罕见的全球大流行时,个体的力量十分有限,英国人除了惯有的“保持冷静,继续前行”,能做的也许真的不多。
英国继2020年3月和11月各地实施封锁措施以控制疫情后,2021年1月4日迎来第三次春季封锁,暂定为期6周, 直至2月中旬再进行重估。在此期间, 在南方丘陵国家公园附近的居民们每天享有一次户外锻炼的权力。在公园内,Jonathan遇到了同是摄影师的David Pierce,对方是一位花卉摄影师,在冬季被冰霜覆盖的Clayton山上,他计划拍摄霜冻的铁丝网。
2020年春季,Liz Jones(左,24岁)已经大学毕业, Becka Bowtell、(右,26岁)是一名专业骑手。Becka从五岁起就开始在南方丘陵地区骑马了。
2020年春季,英國威尔特郡西南部安斯蒂的Justin Felton (43岁) 、妻子Laura (39岁)和孩子Hattie (7岁) 、Jackson (8岁) 以及他们的狗Doogle。“我们在早上开始在家上网课,下午享受一些有意义的户外娱乐活动……”“我们对自己居住在国家公园附近感到非常幸运”。
其他文献
招弟接过烟,眼珠子顿时睁大了:“哇,您老都抽这烟?”老耿头说:“是啊。”招弟咂咂嘴:“你知這烟多贵吧?两袋子麦钱!”  腊 月  收秋的时候,儿子挂来电话,说:“我现在提副处了,忙,我寄点钱,你雇人吧。”果然,没几天,不光寄钱,还寄了烟。  老耿头没吸过,但知是好烟。再见人,他就掏烟:“来,抽颗,儿子从省城寄的。”见人陶醉般地吧唧着儿子寄来的好烟,老耿头的脸上便会显露出十足的自豪和骄傲。  秋后的
一百年前,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创作了《再度降临》,当时他有孕在身的妻子正遭受西班牙流感的折磨,险些丧命。诗中这样写道:  在向外扩张的旋体上旋转呀旋转,  猎鹰再也听不见主人的呼唤。  一切都四散了,再也保不住中心,  世界上到处弥漫着一片混乱,  血色迷糊的潮流奔腾汹涌,  到处将纯真的礼仪淹没其中,  优秀的人们信心尽失,  坏蛋们则充满了炽烈的狂热。  去年9月
停在码头的巨型超导铁磁环。图/费米实验室  这是一场跨越5000多公里的漫长又小心翼翼的旅行——6月24日,从纽约长岛出发,先是沿着美国东海岸向南到达佛罗里达的顶角,然后进入墨西哥湾,这就花了一个月,然后沿着田纳西-汤比格比水路向上进入密西西比河,伊利诺伊河和德斯普兰斯河,在7月20日到达伊利诺伊州的港口。一辆经过特殊改造过的卡车已经等候在码头,7月26日凌晨4时7分,在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门
申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广东省小小说学会会长,《小说选刊》特约责任编辑。发表各类文学作品400多万字,出版中短篇和小小说作品集18部。作品被国内选刊、选本大量选载,获得小小说金麻雀奖等各类奖项60多项。  我 十四岁那年,村里曾经 下过一场罕见而怪异的冰雹。直到现在我也不敢确定,那场冰雹是不是与我们三个小屁孩有关。  在我们村子的北面,有座巨大的敖包山。山陡无路,还有许多神秘的传说。
王志强大学毕业后,考上了南加县委组织部的选调生,恰巧县政府调研室缺人,王志强就被分配到了政府调研室。  县政府调研室是个重要岗位,是天天与县长打交道的地方,王志强人年轻,又有学历,最关键的是他材料写得特别好,虽然刚进调研室,还是个普通科员,但大家心里都明白,王志强的前程如花似锦。  领导器重的是王志强的能力,同事关心的是王志强的个人问题。有同事半开玩笑地对王志强说,志强呀,现在工作稳定了,可以考虑
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小小说发轫之时,那些领风气之先、对新兴的小小说文体或好奇或技痒或慧眼识珠的写作高手们,首先进行了大力倡导、呼吁和探索、实践,逐步点燃起更多文学爱好者的参与热情,这才引领出当代文坛近30年的小小说传奇。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乘兴而来,兴尽而止”,但毕竟还是有少量对小小说情有独钟者坚持了下来,以另一种身份介入“小小说专业户”的行列。从开始步入小小说创作的时间、投入的精力和所发表的
他做生意发了财,她要求他把钱全部交给她掌管。  他:“老婆,你让我把钱都交给你,我花什么呀?”  她:“家里有饭吃,有衣穿,你要钱做什么?男人有钱就学坏,我这是为你好。”  他得了絕症,她提出离婚。  他:“老婆,你怎么能在这时候离开我呢?”  她:“你有了病,我不能再拖累你,离开你是为你好。”
前段日子,在省会工作的小舅子得了肺病,医生说是他抽烟太多造成的,我和老婆到300里远的省会去看望了他后,昨天,老婆又让我打电话再问小舅子的病情,我打通电话,没提病的事就放下了,老婆問我:“恢复得怎样?你也不问!”我说:“不值問!因为在电话里我就听到了他咳嗽和打火机点烟的声音。”
孟买鳞次栉比的高楼之下,是—片片低矮的黑灰色轮廓,那里是世界第二、亚洲最大的达哈维贫民窟(Dharavi Slum),因奥斯卡获奖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而闻名于世。贫民窟中的理发店。居住在贫民窟中的妇女儿童大都衣着整洁,透过敞开的门户,也可以看到家中尽量打扫过。  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13.4亿人口并拥有大范围贫民窟的印度,其疫情走势受到关注。  孟买是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首府、印度西部
阿达开着新买的宝马,拉着全家去旅游,在高速公路上以100码的时速向前行驶。副驾驶位置坐着他的老婆,后座上坐着他的老爸老妈。阿达一边得意洋洋地哼着小曲,一边欣赏着沿途的风光。110码,120码,130码,宝马越开越快,像撒欢的兔子在高速公路上一路飞奔。  突然,从阿达的左侧贴上来一辆崭新的凯迪拉克,一个梳着背头的胖司机摇下车窗,用手指指向阿达,嘴里还在不停地说着什么……  阿达一看这架势一下子就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