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台走向生活的美

来源 :百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m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一部电影为人物立传,总是戏剧的成分大于史实的东西。从电影《梅兰芳》说开去,谈一个真实的梅兰芳,也许可以更加的贴近,更加的鲜活
  
  舞台上的精灵
  
  


  舞台上的梅兰芳是一个女子:或温柔贤惠,或不让须眉。但是,无论怎样,他都是美的。“京师我见梅兰芳,娇嫩真如好女郎。珠喉宛转绕梁曲,玉帽娉婷绝世妆。”这是民国时侯的诗句,从中我们也能大致体会到当年梅郎的风采。
  8岁学艺,10岁登台。梅兰芳走过了任何伶人都必须要走过的路。梅兰芳的表姑评价他是“言不出众,貌不惊人”。当初学戏时,他也被师傅认为“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尽管这样,他还是走上了这条路。“梅先生学习是很苦的。大冬天泼一盆水在地上,等着结冰了。就在冰上踩高跷,打把子,走圆场。”中央戏曲学院表演系的张晶老师说:“也正因如此,他的基本功比别人更加扎实。”
  梅兰芳也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他的时代。电影中,年轻的梅兰芳听到了邱如白的那句“你的时代到了”。现实中,太多的因素将梅兰芳推到了这个风口浪尖之上。此时正值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大变革,观众群体和审美趣味的变化对京剧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更多的女性进入了剧场看戏,这些人更加喜欢婉约含蓄的表演,这使得旦行不用再被老生跟武生遮盖光芒。与此同时,新文化人从国外引进话剧艺术形式,触动传统戏曲在表演和内容上产生改良意识,喜欢旦角也变成时尚。这一时期,很多名角都因年老色衰而扮相不佳,昔日的梨园翘楚王瑶卿也唱倒了嗓子,被寄予希望的王慧芳也染上毒瘾从此沉沦。于是,梅兰芳就这样脱颖而出了。
  
  属于他的1913
  
  1913年对梅兰芳来说是重要的一年,在上海的首次登台赢得了民众的认可。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也正是这一年,他结识了一位日后对他的事业有很大帮助的人——齐如山。
  齐如山的祖父齐竹溪和父亲齐禊亭,两代都是进士。齐如山生长在这样一个诗书传家的家庭中,自幼即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早年留学欧洲,曾涉猎外国戏剧。1913年,梅兰芳在天乐茶园演《汾河湾》,齐如山坐在台下看戏,看到戏中情节有不妥的地方,便写了一封长达3000字的信给梅兰芳,阐明他的看法。在信中齐如山指出:“如果要想成为一个大演员,非有改革之心不可。”在第二天的演出中,梅兰芳接受了齐如山的意见并按照他的指点做出了修改。
  


  于是,齐如山成了梅兰芳身边“军师”式的人物。帮助他研究、改良戏剧。一步步引导着梅兰芳从一个旧时代走进一片新天地。1917年,梅兰芳领旦行从谭鑫培手中接下“伶界大王”的名号,1927年在观众投票中毫无争议名列“四大名旦”之首,并最终将京剧艺术推向巅峰,无不得自改良求变的心性高远。
  
  生活中的“一代完人”
  
  梅兰芳说过,他自己一生的故事太多了,可很少有人能概括他的性格。但是,梅先生身上具有的那份优雅,那种气质,却总是让人为之倾慕。
  “我翻资料时看到陈毅‘一代完人’的挽词,心想,什么人才能用得上完人二字?”电影《梅兰芳》的编剧张家鲁说,“我看那些资料,没人说过他的坏话。一个人要怎样做,才能让身边所有人都不说他的坏话?”
  梅兰芳是个好人,对人对事他都尽量照顾周到。他家里摆着一个绍兴酒坛子,平时吊嗓子就对这坛子口,怕影响其他人休息。可是那一院子里的人全是仰仗他生活的。有时工作人员出了错,把《断桥》里白娘子头上的白绣球拿成了红的,梅兰芳还说红球也不错,以后就用红球吧。“他一直要求自己能够做一个好人。”张家鲁说。
  梅派的特点就是没特点,“梅派艺术就像一个水晶球,它从每一个角度看上去都是圆的,很纯;梅派艺术就像梅这个人一样,真水无香。”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吴迎这样评价梅派艺术。
  梅兰芳的表演优雅大气,端庄朴实。这样的特点其实也源于梅兰芳的性格。梅兰芳说:“我的性格,不适宜表演玩笑,泼辣一派的戏。”因为他生活中总是端庄,不温不火。
  姜凤山说:“梅先生从不发火,因为没人招他生气,他没有不如意的事,人人都尊重他,叫他梅大爷。”他眼中的梅兰芳是功成名就的梅兰芳。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可是,梅兰芳也是孤独的。这是他做戏的基础。正如电影中邱如白所说:“谁毁了梅兰芳的孤独,谁就毁了梅兰芳。”为了这一份孤独,他放弃了太多的情感,特别是爱情。
  有人说写梅兰芳可以略去孟小冬,而说孟小冬则不能不提梅兰芳。的确,在《梅兰芳回忆录》和《齐如山回忆录》中都略去了他与孟小冬之间的那段恋情。但电影中,却用很大的篇幅来展现这段恋情。
  孟小冬是三代京剧世家。她8岁学戏唱老生,12岁在无锡首次登台演出《捉放曹》,13岁在上海乾坤大剧场挂牌唱戏,为追求谭派艺术的真髓,在1925年到北平向京剧名家请益谭派老生艺术。就在这个时候梅兰芳出现了,而且出现了电影《梅兰芳》中与梅兰芳合演《游龙戏凤》的一幕。
  当时北京一方是杨小楼、余叔岩、荀慧生和陈德霖的“双胜社”正与从日本演出凯旋的梅兰芳唱对台戏,而孟小冬的进京使本来的“两军对垒”立即变成了“三足鼎立”,大有与梅杨余三大贤分庭抗礼的势头。因此当时的重要堂会戏非杨、梅、余加孟小冬不可。1926年下半年,梅兰芳与孟小冬在梁燕荪公馆合演《四郎探母》,梅先生男扮女装,饰演铁镜公主,孟小冬女扮男装,饰演杨四郎,人称“钗牟互易”。后来,时任民国政府财政总长兼银行总裁的王克敏五十岁生日,大唱堂会戏,席间有人提议,请孟小冬和梅兰芳两人合演一出《游龙戏凤》。孟小冬演正德皇帝,梅兰芳演李凤姐,人称“阴阳颠倒”。根据当时记载:“18岁的孟小冬在32岁的大名角梅兰芳面前并不胆怯,演来落落大方,非常潇洒,台下不断地拍手叫好。许多梅迷和孟迷更是希望二人能就此假戏真做,成就一段传奇姻缘。”此后孟、梅两人又不断合演《梅龙镇》、《四郎探母》和《二进宫》等戏,不断的艺术合作使二人加深了了解,互生爱慕之情。1927年的农历正月二十四,经时任中国银行总裁的冯耿光等人撮合,孟小冬与梅兰芳的洞房花烛就设在东城东四牌楼九条35号冯公馆里。
  


  虽然这只是一段短暂的露水婚姻,但是“梅孟之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梅兰芳的人生走向,对孟小冬而言更是改变了她的一生。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一个人的名字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这个人,这不好结论。但是梅兰芳的名字却真的是恰如其分。
  在日据香港期间,不断的有人用各种方式让梅兰芳开口唱戏。和久田幸助替军方与梅交涉,梅兰芳说:“我所以来到香港,是因为不愿卷入政治漩涡。现在中国分成两个,蒋介石的中国和汪精卫的中国。蒋先生、汪先生都是好朋友,我对两人任何一方都不接近。为了这个缘故我才来到香港,今后我仍希望过安静的生活,如果要求我在电影舞台或广播中表演,那将使我很为难……”自此,梅兰芳在香港过起了隐居生活。
  由于侵港日军不断纠缠,梅兰芳决定取道广州返沪,与家人同居。从此,梅兰芳在沪闭门谢客,不参加任何演出活动。秋天,汪伪政府派铁杆汉奸褚民谊赴上海,登门邀请梅兰芳参加所谓“大东亚战争胜利”一周年的庆祝活动,率领剧团赴南京、长春、东京等地巡回演出。梅兰芳听明来意后,指着自己的唇髯说:“我已经上了年纪,嗓子坏了,早已退出舞台!”褚阴险地笑道:“胡子可以剃掉嘛,嗓子吊吊也能恢复!”素来待人文雅的梅兰芳,此刻面对这腼颜事敌、犬彘不食的民族败类,却露出了寒凛凛的锋芒,讪笑着说:“褚先生一向玩票,大花脸唱得不错,你当团长率领剧团去慰问,岂不更为合适!”
  不久,日本华北驻屯军报导部部长山家少佐发出指示,把条件降低:不劳梅兰芳唱戏,只请他出来讲一段话便可。梅兰芳闻讯,在无可奈何之际,断然采取了应对措施:请来医师吴士中先生连打了三针伤寒预防针,使体温升高,然后以重病为由再次拒绝。“打两针就能到39摄氏度,打三针是要死人的呀!”吴迎说。
  1961年夏天,梅兰芳陪友人去北京阜外医院看病,没曾想,把他自己留在了医院。
  8月4日,从北戴河会议赶回来看望梅兰芳的周恩来临走时还说:“我明天回北戴河,下次回来再看你。”
  8月8日,梅兰芳离开人世。梅兰芳觉得自己身体好转,坚持不要别人搀扶如厕,才引发了心肌梗塞。直到最后一刻,他还是那个梅兰芳,不肯多麻烦别人一下。
其他文献
国务院“限塑令”6月1日正式实行后,各商品零售场所不再提供免费塑料袋,也禁止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老百姓使用了几十年的免费塑料袋,成为历史。笔者走访了申城各商品零售场所,注意到,具体执行情况还是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譬如,同等规格的塑料袋,不同店家售价就不一样,这让百姓心存疑惑。  “限塑令”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官方称,这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手段之一,目的是引导、鼓励公众合理使用塑料购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更是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深入校企合作推进实践教学改革,首先必须选择适宜的合作模式,其次必须了解应用
一位武术名家说:"若按练拳目的而言,大致可分为自励、自娱、谋利、好事四类,每一类都体现着一种深刻的时代背景与思想背景。"诚然,历史时间、地理位置、文化层面、积极条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