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迷路的句子”找个“家”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ja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芦花荡》一课时,我注意到文中这样一段话: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支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文中“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教参中说“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的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从这些话可以看出,教材编者显然是把“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看做课文的文眼,由此引导学生鉴赏小说人物。事实上不少教学设计也正是根据教参的意图来展开教学的。
  但在我看来,这个句子似乎有些多余或者说它放错了地方。因为从上文的那句“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我们就能隐约感觉到老头子过于自信,下文中又描写老头子过封锁线“就像一个没事人”,而且不阻止小女孩洗脸,甚至在小女孩说大女孩受伤后,还说“不怕。他打不着我们!”这一切都明确地告诉读者:这是一个自信乃至有些自负的老头子。如果再加上这句“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就显得有些多余。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孔子曰:“情欲信,辞欲巧。”孟子曰:“智譬则巧,圣譬则力。”这些话都说明一个道理:文学作品应以曲巧取胜而不宜平铺直叙。而“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总结人物性格的话由于出现过早、概括过于直白,使得后面的叙述变成了对这句话的印证,从而削弱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句话是完全可以去掉的;如果不去掉,也应将它后移,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读者对人物有先入为主的印象。
  那么,这个“迷路的句子”的“家”应该安在哪儿呢?
  我决定还是把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来探究。以下是该问题的教学片段。
  师:人有时会迷路,课文里的句子有时也会“迷路”。对于“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教参认为是小说的文眼,全文的情节由此生发,至关重要。我认为这句话完全是多余的总结,可以去掉。也有人认为可以保留,只是这句话“迷路”了,应该把这句话后移到大女孩负伤之后再出现。你同意哪种看法?你能给这个“迷路”的句子找到温暖的“家”吗?
  (学生大概觉得这样的问题很新鲜,也觉得这样的表述很有趣,很多人都微笑着,然后很快投入对该问题的思考。大概五六分钟后,陆续有学生要求发言。)
  生:我认为这句话应该保留。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使全篇更加流畅。写文章没有必要处处都含蓄,有时候直白一些,读了会感觉比较轻松。
  生:我觉得可以去掉。没有这句话上下文也很通顺,而且从课文的情节完全可以看出老头子的性格,既然这样何必保留呢?
  生:我认为应该保留。这句话是对老头子性格的概括,正是这句话,情节的发展才显得更加合理,下文的复仇也似乎更合乎逻辑。我感觉这句话是文章的伏笔。
  师:没有这句话情节的发展就不合理了吗?
  生:(想了一下)也合理。
  生:我喜欢这种简单明快的风格,让人一目了然。所以我也赞成保留。
  生:我觉得作者把人物性格提前总结出来,完全就是把读小说的人当成小孩子。读到这句我已经可以猜到下面肯定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继续看下去果然坏事了,感觉这句话把文章的悬念都毁掉了,所以应该后移。
  生:我觉得可以去掉这句话,让这个句子“无家可归”。(其他学生被他的幽默逗笑了)好的小说一般不会把作者对人物的看法直接说出来。比如我们学过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如果作者开篇就点明爸爸很爱我,对我也很严厉,那文章多乏味呀。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应该是文章的败笔。
  (这个学生平素就颇有见地,他的发言得到不少学生的肯定。)
  生:也不见得。《水浒》里很多人物就是先点明性格的,难道可以说《水浒》就不是优秀小说了吗?……
  师:看来想给这个“迷路的句子”找个“家”还真不容易。这实际上是一个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得更生动有趣的问题。我还是主张去掉这句话,因为曲笔更能让小说引人入胜。总之,写文章时,总括性的语句是否出现,何时出现,出现在哪里,都非常重要,这甚至可以决定文章的成败。今天的讨论并非一定要为“迷路的句子”确定一个“家”,这个讨论给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提供了可参照的点。
  我认为上面的教学片段值得进一步思考。从表层看,它涉及小说创作中是否运用曲笔的问题,但从深层看,它涉及小说教学应该关注“讲什么”还是“怎么讲”的问题。
  众所周知,传统小说理论侧重于小说的内容,最关心“讲什么”,主要研究故事的构成要素,即情节、人物、环境。至于“怎样讲”,传统小说理论认为是一个如何表现内容的问题,是一个取决于内容的问题,因而是一个次要问题,无需给以特别的关注。这种理论对中学语文的小说教学影响极大,语文教师往往一看见小说,就马上打出小说三要素的“王牌”,逐一进行分析。这也导致了小说教学模式化和单一化的倾向。如《芦花荡》一文,教师会讲“情节曲折动人”,“老头子干练勇敢自信”,“环境优美”等。像“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样一个可有可无的句子,通常不会引起教师的关注。
  现代小说理论由单纯的故事内容分析转向了叙事分析,主要研究“怎样讲故事”的问题,研究小说叙事的规则和方法以及叙事话语的结构和特点。同时,现代小说理论还重视对小说叙事语言进行精细而深入的探讨,引导读者在关注“讲什么”的同时,更注重“怎么讲”和“为什么这么讲”;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将小说的艺术个性揭示出来,真正引领学生去感受、鉴赏小说的美。《芦花荡》一文中“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从叙事学角度看,属于“预叙”。预叙是叙述时间的一种倒错,即提前将未来会发生的事件叙述出来。预叙又有明示和暗示的区别。明示的预叙是指叙述人清楚地交代出在未来将会发生的某一具体事件。暗示的预叙则是隐约地暗示人物未来的命运。文中“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应属于暗示性的。暗示性的预叙何时出现、是否出现均体现着作品的艺术水准,语文教学对于这类句子的研讨从本质上讲是在探究故事“怎么讲”和“为什么这么讲”。
  《芦花荡》固然在“讲述”一个老英雄的形象,可它是怎样“讲”的呢?从“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可以看出,作者是先概括讲,然后再把这种性格融到情节的描述中。这样“讲”好不好?作者“为什么这样讲”?“怎样讲”固然有作家风格的问题,但是否也有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共性呢?理解和体会这类问题其实是引导学生由“情节阅读”转向“鉴赏阅读”。
  给“迷路的句子”找个“家”是对小说教学中“怎样讲”这一问题的关注。“家”是否找到了,或者说“家”是否存在,并不是这个教学尝试的终极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懂得故事该“怎样讲”才更富有艺术魅力。事实上,迷路的何尝仅仅只是句子呢?我们的小说教学不也在寻找温暖的“家”吗?
其他文献
知识观与教育关系甚密。回顾教育史,几乎每一次重大的教育理论的论争都伴随着知识观的讨论,从而引起教育实践的变革。知识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内容和载体,这决定了知识观与教学的紧密联系。人们对知识的性质、功能、价值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教学的理解,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思想。今天,知识观正经历着从现代知识观到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变,这将引起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师生关系等
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作为高考试题中较为成熟、最具信度的板块,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考查内容涉及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对重点语句的翻译或断句等。能力方面,在考查识记、理解的同时,还涉及对作品的分析、综合、鉴赏和评价等多种能力。本文拟从试题选材、命题形式、考试内容等方面对今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做一简要分析。    一
在网上读到这样一则故事:  1985年,人们发现,牛津大学有着350年历史的大礼堂出现了严重的安全问题。  经检查,大礼堂的20根横梁已经风化腐朽,需要立刻更换。每一根横梁都是由巨大的橡木制成的,为了保持大礼堂350年来的历史风貌,只能用橡木更换。  在1985年,要找到20棵巨大的橡树已经不容易,或者有可能找到,但每一根橡木也许将花费至少25万美元。这令牛津大学一筹莫展。  这时,校园园艺所来报
大学美术馆不以营利为目的,通过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交流五项功能[1]实现艺术创作与艺术沟通以及公众文化认知度的提升。与社会公共美术馆不同的是,大学美术馆最直接、最稳定的受众是在校学生,因而大学美术馆的美育职能也就成为其诸多职能中的突出特色。近年来,随着我国院校美术馆的大量兴建和繁荣,大学美术馆在提高大学审美教育、开展艺术研究、服务教学和促进学科沟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2]。本文以京师美术馆和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几篇短小易懂的文言文,其故事性、趣味性、哲理性很适合初一学生阅读。各篇选文记事、记人、状物各有侧重,既与本册教材的现代文部分相呼应,又是第六单元古诗文学习的继续,前后照应,体现了教材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运用第六单元所学的古诗文阅读法和积累的文言字词、句法知识,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课文的内容及主旨,逐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二、单
杜甫继承《诗经》、汉乐府以来的叙事传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叙事诗,塑造了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三吏”“三别”就是这样一组叙事诗。在这组叙事诗中,杜甫将自己的真实经历熔铸成篇,真实地再现了安史之乱中,唐王朝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历史画卷,因而被后人誉为“诗史”。《石壕吏》是其中流传最广、最受后人推崇的一篇。  对《石壕吏》,宋黄鹤注曰:“观‘急应河阳役’之句,当是乾元二年九节度之师溃,子仪断河桥,以
最近有教育专家提出,新课程下的备课需要我们加入更多的研究性因素,其中包括对课文的解读、问题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确定、教案的撰写和课后反思等。正确理念只有物化为课堂上的教学实践,对一线教师才有切实的价值。因此,我们以研究的态度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俗世奇人》这篇课文进行了设计尝试,从题目入手,抓住一句话、几个词来组织课堂教学,在课例层面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优化,下面是案例展示。    一、《俗世奇
《永遇乐》被誉为“辛词第一”,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定篇”。但是由于此词用典过多,故与当代高中生之间产生了不小的隔阂。如何引导学生体味辛稼轩隐藏在诸多典故之后的复杂情感呢?笔者认为对文中出现的典故人物的“称呼”是破译此词的一把金钥匙①。因而,引导学生关注并比较“称呼”背后情感的异同,逐层解读词中隐含的切实感受与生命共  鸣(叶嘉莹先生语),乃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所在。  一、导入,谈初读感受  师:
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写出了许多传世之作,其中的游记,以“永州八记”最为著名,《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当然并不是说这一篇最好,而是这一篇比较适合初中生学习。学习什么呢?主要是学会理解抒情散文中景物和作者心情的关系。  作者此时政治失意,生活也比较清苦,《小石潭记》并没有给人备受打击、精神苦闷的感觉,相反,倒是很开心。我们要欣赏的,不仅仅是作者的山水之乐,而且是这个乐的特点,尤其是这个乐的过程。  
2016年年末,一部名为《Shua~》的音乐剧即将在厦门公映,这是一部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国神话《神笔马良》,由英国戏剧协会主席伊恩先生亲自编导,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舞台剧。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样一部用中英文双语表演的舞台剧,参演的演员却是一群平均年龄只有10岁的孩子,他们中的一些是来自于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以下简称“北师大海沧附校”)的小学生们。此前,《Shua~》曾在北京演出,吸引了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