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行动研究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现实困境与应对之策

来源 :学术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3697313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行动研究对教师发展意义重大,教师行动研究应以其发展性为现实追求,非功利性是其应然状态,调研发现:基础教育领域教师的研究经历与学校级别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教师的研究理论基础较薄弱,在研究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对外在荣誉的功利性追求,即教师行动研究表现为非功利性应然状态与功利性实然现状间的矛盾与对立。造成此种现实困境的原因是:当下的看客心态、不科学的评价机制、不良的竞争生态、功利性价值取向与唯理论式创新主义,以及成果呈现与评价间的时空断裂等因素致使行动研究存在偏向功利性取向的失衡状态。为追求非功利性与功利性
其他文献
在中美战略竞争的背景下,印度作为第三方的地位更加突出。美国近年来希望借“印太战略”拉拢印度,成为对抗中国的伙伴。虽然印度与美国在防务安全等方面达成了一些重要合作成果,但美国对印度实施的贸易打压、对印度内政的批评,使得印度与美国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印度对美国“印太战略”没有显露出全盘接受的态度,反而显得比较犹豫。印度将更多地表现出偏向于美国对冲型伙伴的特征,在中美之间保持一定的战略平衡。
随着跨境地区在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跨境旅游在对外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得到不断提升。旅游业关联产业繁复,涉及部门多,覆盖领域广,发展跨境旅游不仅能够有效带动跨境地区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协作沟通,通过旅游者流动构建起个体之间非正式的跨境联系,更有利于在推进跨境旅游合作项目的进程中探索双边或多边的跨境经济互动机制。从而形成以知识转移过程为主线,增强跨境地区发展制度与机制创新能力的新模式、新路径,促进跨境区域构建创新经济发展系统,提高跨境地区综合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传统治理观视域下党内政治生态存在政治生态建设尚需价值引领、政治生态力量分布不够合理、党内政治权益格局有待优化、政治生态修复能力有待提高等不足之处。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党内政治生态制度构建应以行为治理与价值引领相结合、集体治理与多元治理相结合、生态格局和利益格局俱优化、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相结合为原则。现阶段,我国应健全政治生态行为指引价值引领制度、完善政治生态力量合理主体多元制度、建立政治生态利益格局合理分布制度、夯实党内政治生态自我调整智能修复制度。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东盟政治与安全共同体的凝聚力受到质疑,经济共同体的抗压韧性遭遇挑战,社会文化共同体的稳定平衡面临考验。与此同时,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倡议与实践激发了东盟国家的合作共识,促使东盟各国从共同安全的角度出发,完善成员国和联盟内部的公共卫生治理,与域外国家和组织探索并形成公共卫生合作机制。在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机制并在实践中推进其制度化运行的进程中,东盟一体化向着建设理念更具包容性、建设合作更拓宽领域、建设机制更加规范化的共同体建设方向前行。
哈剌章、察罕章是元代蒙古人对云南境内大理、丽江地区的称呼,但其确切含义,至今仍存争议。以往学者大多根据《经世大典》和《元史·兀良合台传》中的记载,分别将之解释为乌蛮和白蛮,但该观点存在诸多问题,难成定论。本文认为,14世纪初期伊利汗国宰相拉施特编撰的《史集》将哈剌章译为“大国”或“大的地区”是迄今为止最为合理的解释。察罕章的含义很有可能与江水、雪山等具有白色意象的自然地理事物有关。哈剌章与察罕章含义的背后,呈现出蒙元时期云南地区汉、梵、蒙、藏多种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格局。
我国能源开发中存在严重的水安全风险。能源开发中水资源保护的法治困境主要包括:能源和水资源分部门管理导致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缺乏系统化发展理念;能源政策法律对确保生态环境用水考虑不足;能源开发缺乏对水质和水量的统一考量。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性思维推动能源开发中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系统化,在制定能源开发政策法律时增加关联性条款,发挥软法的作用加强能源开发中的流域生态环境用水保障,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多部门协调机制强化能源开发中水质与水量的协同监管共4个方面关于我国能源
行政犯双重违法性的特点导致了刑事司法实践只判断行为人的行政不法与刑事不法,而忽视了行政机关实施的前置行政程序对罪刑规范适用的影响。传统的行政犯分类既不能突出行政犯的行政属性,又无法体现出行政前置程序作为行政犯构成要件要素这一特别地位,因此应从前置行政规范的本质出发,将行政犯分为前置不法型行政犯与前置程序型行政犯。在前置程序型行政犯中,前置行政程序的认定应介于行政不法与刑事不法之间,成为行政犯违法性判断的独立步骤与环节。瑕疵前置行政程序出罪功能的实现依赖于行政行为合法要件的缺失。在刑法规范保护目的的考量下,
南诏中后期的城镇发展由于前期洱海“九重城”军事城镇群的成形,加之滇池拓东城“二诏”地位的确立,呈现出两个城镇中心及两个城镇群的格局。伴随着中原王朝的强盛,西南地区的民族文化跃迁和文明整合将不再局限于某些民族群体或某些区域,而是在以地方民族政权为主体的文化扩张推动下,把当时的较有优势的中原文化制度推进、深入到更广泛的民族区域中去。从而,奠定了大理国及后世云南多层级、多城镇集群的城镇发展格局。这种城镇格局的发展和延续构成了西南边疆形成发展的主要内容。于是,自元代以后云南作为中国多民族、多社会形态体系中的一个单
红色文化集中表达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不仅反映和表达时代精神,而且塑造和引领新的时代精神。从价值哲学层面透视红色文化生成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演化道路,有助于呈现红色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的内在生命力和鲜活时效性。从实践哲学层面剖析红色文化价值结构,厘清其由单渊源追溯向多渊源追溯、目的论证向过程论证、原则论证向操作性论证、原生性论证向创新性论证转化的实践转向,有助于深描红色文化价值内生动力,适时激发红色文化价值,发扬和传承红色文化,培育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宗教信仰作为“意义”的复合体,绝非仅是个人身心之需求、状态与现象,而是政治社会的重要的权力支撑关节,亦构成前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资源.本文引入灾害政治学的视角来考察明清时期地方官员的祈雨仪式,探讨中国古代的城隍信仰、制度作为一种普遍分布、受众广泛的公共崇拜的政治功能问题,展现荒政中的公共治理逻辑,归纳“平情之治”在大一统王朝国家的一些运作方式之特征.可发现礼制层面的公共祭祀是非常政治与日常政治的融合体,地方官需要根据朝廷法律与社会自然情势来把控仪式的节奏韵律,非理性活动实则蕴藏着行政决策的理性考量,官僚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