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原始彩陶是人类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她造型优美,纹饰丰富,集实用与艺术为一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彩陶纹饰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脉络,通过具象或抽象化的外在形式表现,反映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表现力和审美追求。
[关键词]原始彩陶 纹饰 抽象
图形纹饰构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表现手法上表现为线与面的组合,形式上也不外乎方圆曲直,但正是这些简单的线与面构成了图形纹饰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中国的图形纹饰在构成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及地域特色,其发展也有自己清晰的脉络,追根溯源,原始先民的彩陶纹饰可以说是中国纹饰的起源,从广泛意义上来说,彩陶紋饰可以说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始祖。
彩陶的产生
所谓彩陶,是指在砖红色的陶制器壁上用赭石和氧化锰等天然矿物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后呈赭红和黑色花纹的陶器。陶器最初是作为原始先民重要的生活用具而被发明出来的,人们用它来盛装东西,烹煮食物或者祭祀。直到彩陶的出现,彩陶是将人类最质朴的审美情趣点缀到了这些日用品中。由于这一精神元素的注入,彩陶成为远古先民表达信仰、崇拜和祈愿的载体,也成为新石器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品。
中国原始彩陶其空间分布大体分为三个区域:中原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在时间上大体可以分为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五个重要时期,每个时期的彩陶装饰纹样、装饰风格都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原始彩陶的纹饰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象的人、动物或植物类的形象;一类是抽象的几何形象,表现了古朴、简练、刚劲、单纯的艺术风格。在器皿造型上最常见的是符合陶器功能需要的碗、钵、罐、盆、壶、豆、瓶、鼎等10余种。
彩陶纹饰的表现手法
彩陶绘画具有浓郁的装饰性,特别是在几何形纹饰的表现上,结合了陶器形体的变化,几何形装饰图案虚实相间,黑白互相衬托成为“双关图案”,这是中国图案传统的一种卓有成效的组织方法。
彩陶绘画经过不断的重复和演变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程式,可以将这些描绘程式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线描型:一种以线条为主的白描式手法,线条疏密有致,能抓住对象的形态特征,显示出较高的绘画技巧。平涂型:以单色平涂作类似剪影式的表现手法。造型极简括,动态觉得活泼,能从特定的角度把握对象的形态特征。综合型:这种手法结合线描与平涂两种手法上情下构成。较前两种刻画细腻,图形本身的对比造成较强的装饰意味,以生动的描绘追求绘画性的效果,从而具象性较强,形象富于变化。
以上各种描绘方法显示出一定的区域特征及发展演变规律,但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在早期纹饰中,几种类型并存,到了中晚期,逐渐以第三种类型为主。
彩陶纹饰的演变
中国彩陶纹饰经历了一个从写实到抽象的演变过程,纹饰发展到晚期,大多数象形纹饰向装饰化的几何纹样发展,开始用三角形、菱形和圆形等几何图案描绘自然界中的物体,处理手法变得单一,除了个别具象性较强的纹样外,象形纹样几乎消失殆尽就以彩陶中常见鸟纹的演变为例,早期是各种简单朴实又形象鲜明的写实鸟纹,发展到后期已在图案中看不到鸟的双足和眼睛,描绘的是腾空的姿态,舒展的双翅,原始先民抓住了鸟类飞翔姿态中的关键特征点,再以点、弧线或斜线巧妙组合,提炼出了高度抽象的变形鸟纹。按照这样的思路,早期彩陶中的鸟纹在逐渐形成变体后,翅膀和身体简略为几条曲线纹,头部则演化为一个圆圈,圆圈和线条连接起来,形成了连续的图案,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马家窑文化中最典型的旋涡纹饰,它是早期对鸟纹图案的传承、演变和发展。这种演变与发展同样体现在彩陶纹饰中最常见的鱼纹、蛙纹、水波纹等纹饰上。如在半坡著名的人面鱼纹中,人面两边有四条鱼,上面的两条是写实的鱼纹,而下面的两条鱼被含在人面的口中,左右两条鱼的头和人的嘴共同组成了一个抽象的图案,写实的鱼纹图案也演变成为了一种高度概括的几何图形。经过长期的提炼、概括、变形,半坡时期的彩陶纹饰已经完成了从写实到抽象的演变过程。如果我们将彩陶纹饰的发展序列按年代仔细比对,马家窑文化彩陶中规整、流畅的线条表现出来的漩涡纹,如果从发展序列按年代仔细比对,或许就是由仰韶文化的鱼纹和鸟纹演变而来的。
彩陶的审美特征
中国彩陶纹饰的演化历程。这历程预示了中国美术的两种特征与走向,一种是重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把自然景物作为精神与情感的载体。如马家窑文化中晚期的四大圈纹。它形象而生动地反映出了当时原始先民的田间劳作场面;一种是对于具像与写实的兴趣远不如抽象与写意的兴趣浓烈。明显而有迹可寻的有半坡型鱼纹形象头尾缩小,消灭身躯线条转为纯粹的几何图型;庙底沟型鸟纹形象最后成为两条线,一边一个圆点的抽象图案;半坡型人型纹一种变化是头部消失,只剩四肢,最后四肢完全变成大的折线,另一种变化是头部增大,变为圆圈形,四肢慢慢分离,转为相连的折线或不相连的折线;庙底沟植物纹从规则的植物花瓣到花瓣以各种形状弯曲,变为各种流动的似花非花的几何图案等等。
彩陶纹饰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总的风格是统一而明显的,它们多不以某具体对象作为描绘的参照物,而是通过对某一类对象特征、动态的诸多感受,凭记忆和印象的认识所做的综合性创造,其中有些是为了记录现实对象,而有些则在于创造一些形象模式,来表达某种观念,所以,这些形象虽有一定的确定性,但又不囿于某一确定的具体对象,它培养造就了人们相应的观念联想,并满足于人们的审美要求,由于它突破了对象具体特征对人的束缚,因而更利于观念的表达和情感的交流。中华民族的造型艺术,从一开始就主动创造形象而不满足于记录形象,这些形象的创造。较明显地展示了中华民族原始美术在形式与感情两个方面追求的足迹,产生了中华民族心理、文化相吻合的基本造型观念与造型手法。
[关键词]原始彩陶 纹饰 抽象
图形纹饰构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表现手法上表现为线与面的组合,形式上也不外乎方圆曲直,但正是这些简单的线与面构成了图形纹饰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中国的图形纹饰在构成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及地域特色,其发展也有自己清晰的脉络,追根溯源,原始先民的彩陶纹饰可以说是中国纹饰的起源,从广泛意义上来说,彩陶紋饰可以说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始祖。
彩陶的产生
所谓彩陶,是指在砖红色的陶制器壁上用赭石和氧化锰等天然矿物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后呈赭红和黑色花纹的陶器。陶器最初是作为原始先民重要的生活用具而被发明出来的,人们用它来盛装东西,烹煮食物或者祭祀。直到彩陶的出现,彩陶是将人类最质朴的审美情趣点缀到了这些日用品中。由于这一精神元素的注入,彩陶成为远古先民表达信仰、崇拜和祈愿的载体,也成为新石器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品。
中国原始彩陶其空间分布大体分为三个区域:中原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在时间上大体可以分为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五个重要时期,每个时期的彩陶装饰纹样、装饰风格都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原始彩陶的纹饰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象的人、动物或植物类的形象;一类是抽象的几何形象,表现了古朴、简练、刚劲、单纯的艺术风格。在器皿造型上最常见的是符合陶器功能需要的碗、钵、罐、盆、壶、豆、瓶、鼎等10余种。
彩陶纹饰的表现手法
彩陶绘画具有浓郁的装饰性,特别是在几何形纹饰的表现上,结合了陶器形体的变化,几何形装饰图案虚实相间,黑白互相衬托成为“双关图案”,这是中国图案传统的一种卓有成效的组织方法。
彩陶绘画经过不断的重复和演变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程式,可以将这些描绘程式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线描型:一种以线条为主的白描式手法,线条疏密有致,能抓住对象的形态特征,显示出较高的绘画技巧。平涂型:以单色平涂作类似剪影式的表现手法。造型极简括,动态觉得活泼,能从特定的角度把握对象的形态特征。综合型:这种手法结合线描与平涂两种手法上情下构成。较前两种刻画细腻,图形本身的对比造成较强的装饰意味,以生动的描绘追求绘画性的效果,从而具象性较强,形象富于变化。
以上各种描绘方法显示出一定的区域特征及发展演变规律,但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在早期纹饰中,几种类型并存,到了中晚期,逐渐以第三种类型为主。
彩陶纹饰的演变
中国彩陶纹饰经历了一个从写实到抽象的演变过程,纹饰发展到晚期,大多数象形纹饰向装饰化的几何纹样发展,开始用三角形、菱形和圆形等几何图案描绘自然界中的物体,处理手法变得单一,除了个别具象性较强的纹样外,象形纹样几乎消失殆尽就以彩陶中常见鸟纹的演变为例,早期是各种简单朴实又形象鲜明的写实鸟纹,发展到后期已在图案中看不到鸟的双足和眼睛,描绘的是腾空的姿态,舒展的双翅,原始先民抓住了鸟类飞翔姿态中的关键特征点,再以点、弧线或斜线巧妙组合,提炼出了高度抽象的变形鸟纹。按照这样的思路,早期彩陶中的鸟纹在逐渐形成变体后,翅膀和身体简略为几条曲线纹,头部则演化为一个圆圈,圆圈和线条连接起来,形成了连续的图案,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马家窑文化中最典型的旋涡纹饰,它是早期对鸟纹图案的传承、演变和发展。这种演变与发展同样体现在彩陶纹饰中最常见的鱼纹、蛙纹、水波纹等纹饰上。如在半坡著名的人面鱼纹中,人面两边有四条鱼,上面的两条是写实的鱼纹,而下面的两条鱼被含在人面的口中,左右两条鱼的头和人的嘴共同组成了一个抽象的图案,写实的鱼纹图案也演变成为了一种高度概括的几何图形。经过长期的提炼、概括、变形,半坡时期的彩陶纹饰已经完成了从写实到抽象的演变过程。如果我们将彩陶纹饰的发展序列按年代仔细比对,马家窑文化彩陶中规整、流畅的线条表现出来的漩涡纹,如果从发展序列按年代仔细比对,或许就是由仰韶文化的鱼纹和鸟纹演变而来的。
彩陶的审美特征
中国彩陶纹饰的演化历程。这历程预示了中国美术的两种特征与走向,一种是重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把自然景物作为精神与情感的载体。如马家窑文化中晚期的四大圈纹。它形象而生动地反映出了当时原始先民的田间劳作场面;一种是对于具像与写实的兴趣远不如抽象与写意的兴趣浓烈。明显而有迹可寻的有半坡型鱼纹形象头尾缩小,消灭身躯线条转为纯粹的几何图型;庙底沟型鸟纹形象最后成为两条线,一边一个圆点的抽象图案;半坡型人型纹一种变化是头部消失,只剩四肢,最后四肢完全变成大的折线,另一种变化是头部增大,变为圆圈形,四肢慢慢分离,转为相连的折线或不相连的折线;庙底沟植物纹从规则的植物花瓣到花瓣以各种形状弯曲,变为各种流动的似花非花的几何图案等等。
彩陶纹饰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总的风格是统一而明显的,它们多不以某具体对象作为描绘的参照物,而是通过对某一类对象特征、动态的诸多感受,凭记忆和印象的认识所做的综合性创造,其中有些是为了记录现实对象,而有些则在于创造一些形象模式,来表达某种观念,所以,这些形象虽有一定的确定性,但又不囿于某一确定的具体对象,它培养造就了人们相应的观念联想,并满足于人们的审美要求,由于它突破了对象具体特征对人的束缚,因而更利于观念的表达和情感的交流。中华民族的造型艺术,从一开始就主动创造形象而不满足于记录形象,这些形象的创造。较明显地展示了中华民族原始美术在形式与感情两个方面追求的足迹,产生了中华民族心理、文化相吻合的基本造型观念与造型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