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学整骨是我和我的同仁结合二十多年的临床经验,博采各整骨流派手法之长,通过不断深入研究颈肩腰腿痛痰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恢复病变部位的正常或无痛解剖位置的整骨手法。它以手法整复为主,筋骨同治、整体调理为辅。就其内容而言,包括脊柱整复三十六法、脊柱平衡推拿疗法;从施治程序上讲,依患者病情变化不同阶段实施手法整复五步疗法。其特点是:施术解剖位置准确,手法轻巧,病人无痛苦。
关键词:义学整骨触诊法手法复住手法整复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 0)02—00031一03
义学整骨是我和我的同仁结合二十多年的临床经验,博采各整骨流派手法之长,通过不断深入研究颈肩腰腿痛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恢复病变部位的正常或无痛解剖位置的整骨手法。它以手法整复为主,筋骨同治、整体调理为辅。就其内容而言,包括脊柱整复三十六法、脊柱平衡推拿疗法;从施治程序上讲,依患者病情变化不同阶段实施手法整复五步疗法。其特点是:施术解剖位置准确,手法轻巧,病人无痛苦。义学整骨十分重视纠正患处解剖位置变化与治疗无菌性炎症相结合,影响患处病理改变的内外平衡因素兼治,手法治疗后适度休息与功能锻炼兼顾,从而恢复了脊柱正常的生理曲度,收到了“筋覆其槽、骨对其缝”的显著治疗效果,是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常见颈肩腰腿痛疾病的简便易行、易于推广的整骨手法。
1 触诊法
触诊是骨科医生最重要的基本功和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的最关键的环节。触诊的最高境界是手摸心会。
为给脊柱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我们在冯天有“椎体棘突四条线”触诊法的基础上,又衍化出:脊柱定点上顶触诊法、局部按压触诊法、动态下棘突触诊法。现分别简述如下:
1.1“椎体棘突四条线”触诊法。分单拇指触诊法、双拇指触诊法和三指(食指、中指、无名指)触诊法,主要是确定棘突有无偏歪以及偏歪的位置和方向。一般需比较下述四条线综合判断:中心轴线为想象的通过脊柱中心的一条直线;棘突侧线为通过各棘突侧缘的连线;棘突顶线为每个棘突上、下角的连线;棘突尖线为上一棘突下角尖与下一棘突上角尖的连线。在矢状轴上,正常人,棘突侧线应与中心轴线平行,棘突顶线和棘突尖线应于中心轴线重合。当单(多)个椎体发生位移时,其余三条线与中心轴线或平行或重合的关系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1.2脊柱上顶触诊法。触诊拇指放在棘突的外下缘,检查棘突的偏歪情况。
1.3局部按压触诊法。触诊拇指按压棘突顶点,用来判断椎体有无前倾后仰。
1.4动态下棘突触诊法。用来检查脊柱序列是否紊乱。
另外,为更形象地描述脊柱各节段的病变,我们又将躯干背部脊椎骨的体态标志的四条线作为我们体格检查的参照。即
两肩胛冈内侧端的连线。
两肩胛下角的连线。
两髂嵴最高点连线。
两髂后上棘的连线。
2 手法复位力学分析
临床中,尽管病人症状千变万化,但触诊所见是病人患椎发生位移:在额状轴、矢状轴、纵轴三维空间的前倾后仰、左右侧屈、左右旋转六个自由度位移以及三个轴位上的不同联合改变所导致的棘突偏歪、关节突关节错缝、棘间隙的宽窄变化。义学整骨首先解决的患椎解剖位置变化,从而恢复脊柱正常的生理曲度,收到“筋覆其槽、骨对其缝”的治疗效果。
义学整骨运用骨伤科生物力学原理,在定点上做文章,使患椎受力。在病人前屈旋转时,重心落在患椎单侧关节突关节上,使其脊柱暂时处于失稳状态。复位拇指轻轻拨动或/和顶压偏歪或/和前倾后仰的棘突,即可使发生位移的椎体恢复正常的解剖位置。同时,依脊桂抗直拉力大于抗旋转力的特点,在牵引力下合并运用旋转力,使患椎易于复位。
具体分析,复位拇指的用力方向有以下六种情况:
2.1平推力。适用于椎体单纯发生旋转(棘突偏歪)时。
2.2下压力。适用于椎体发生前倾改变时(病变棘间隙可发生上窄下宽样改变)。
2.3上顶力。适用于椎体发生后仰改变时(病变棘间隙可发生上宽下窄样改变)。
2.4内顶力。适用于曲度变直或后凸时,复位时拇指放在后凸的顶点或曲度变直脊柱节段的中点。
2.5平推力+下压力。适用于椎体前倾与旋转同时发生时。
2.6平推力+上顶力。适用于椎体后仰与旋转同时发生时。
3 单(多)个椎体位移触诊的不同变化
具体分析,大致有以下七种情况:
3.1单个椎体发生位移。
3.2两个椎体同向旋转。
3.3两个椎体反向旋转。
3.4多个椎体反向旋转。
3.5多个椎体同向旋转。
3.6中间椎体位置正常,两端多个椎体同向旋转。
3.7中间椎体位置正常,两端多个椎体反向旋转。
4 手法整复五步疗法
分别为轻调、粗调、微调、盆骨调整、软组织调整。由于病人患椎发生轻度位移,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产生腰腿串痛致腰椎失稳,改变了人体重心,直接影响人体站立行走姿势,为保持平衡,增大椎间孔和椎管的有效容积,减轻或消除神经、血管受压,缓解疼痛,将利用骨盆倾斜、脊柱侧弯、胸廓扭转等机制进行自身调节,因而病人会相继出现腰曲变平、腰骶上移、旋盆翘臀、旋腰挺胸等“腰型”变化,我们称之为四步规律性变化。根据病人病情变化的不同阶段,在手法整复方面要采取不同的手法,已纠正患椎解剖位置变化,同时辅以药物治疗无菌性炎症。首先,在病人发病急性期,因根性水肿、无菌性炎症明显,此时调整幅度不宜过大,这是手法整复的第一步,称之为轻调;通过轻调,病人组织水肿、无菌性炎症减轻,此时可通过手法复位大致恢复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这是手法整复的第二步,称之为粗调;第三步为微调,即调整小关节紊乱,纠正椎体在额状轴、矢状轴、纵轴三维空间的前倾后仰、左右侧屈、左右旋转六个自由度位移以及三个轴位上的不同联合改变;通过上三个阶段的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为主的综合治疗后,消除了无菌性炎症,恢复了原来脊柱力的平衡,保证了患处的脊柱稳定,此时再通过手法调整发生扭转和前倾后仰的骨盆,这就是手法整复的第四步一骨盆调整,通过骨盆调整,临床症状、体征大大减轻或基本消失;第五步即软组织调整,调整椎间韧带及肌肉。通过上述五个阶段的治疗,使错位的关节回到正常或无痛的位置,恢复脊柱内外平衡关系,修复软组织损伤,缓解肌肉痉挛,解除神经根、脊髓、血管、交感神经的压迫或刺激,使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减轻。
5 脊柱整复三十六法
5.1单多个棘突偏歪纠正法。以第五颈椎棘突向左偏歪为例:病人端坐,头部前倾10。~20。,向右偏15。左右(摆位)。术者立于病人身后,身体贴在病人背部。颈部触诊,查清偏歪棘突(触 诊过程中,左手触诊,触摸椎体棘突四条线时,右手放在病人下颌部;改变病人颈椎曲度时,右手放在病人额部)。术者左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其余四指扶持颈部,右侧胸大肌靠在病人右枕部,右前臂掌面紧贴病人下颁体,掌心抱住左枕部(以固定患者头颅),向上牵提并向右侧旋转。此手法有时可完成三次复位;部分病人旋转至45。时即可听到复位音:大多数病人旋转至60。~70。时能听到复位音;若上两次未实现复位,再将病人头颅后仰10。~20。,后仰的同时,左手拇指向前外方顶推偏歪棘突,此时感觉指下椎体轻微错动,往往伴随复位音。然后以持续力将病人头颅送回中立位。如此再反向操作一次,其他手法同上,只是接触偏歪棘突的拇指的动作由顶推改为扳。最后顺压棘突和项韧带,松动两侧颈肌。复位完毕。
5.2椎体棘突前倾后仰纠正法。一般讲,颈椎棘突前倾和/或轻度后凸时宜后仰复位,椎体棘突后仰和/或曲度过深时要前屈复位。腰椎棘突前倾后仰曲度变化不大。颈部触诊时,颈5以上取前屈位,下颈段取后仰位。
以患者腰椎棘突右偏前倾为例:病人端坐,两脚分开与肩等宽,右手自然搭于头部,左手抱在胸前。术者坐于病人身后,触诊查清偏歪前倾棘突,助手面对患者站立,两腿夹在患者左下肢,按住大腿根部,维持患者正坐姿势。术者右手白患者右腋下伸出,掌部搭在患者左肩上;左手拇指向左下方扣住右偏前倾的棘突,右手压患者左肩使身体前屈30。,接着向右侧平旋至45。,尔后术者以右上肢牵引患者向后内侧旋转。在此过程中,助手施以助旋力。力点到达时,左手拇指向左下方扳动棘突,此时可感到指下椎体轻微错动,同时能听到复位音。如此再反向操作一次。然后自上而下将棘上韧带理顺,同时松动腰肌。复位完毕。
5.3椎体棘突间成角调整法。指两个以上椎体发生偏歪,此法适用于Ⅱ、Ⅲ、Ⅳ期病人的棘突偏歪成角及偏歪伴前倾后仰成角时。
以颈椎棘突左偏后仰成角为例:病人端坐,头部前倾10。~20。,向右偏15。左右。术者立于病人身后,身体贴在病人背部。颈部触诊,查清偏歪后仰棘突。触诊摆位过程中,同时探索力点。术者左手拇指指腹置于左偏后仰棘突左下方,其余四指扶持颈部,右胸大肌贴于患者右枕部,右前臂掌面紧贴下颌体,掌心抱住后枕部,向右侧旋转并向上牵提头颅,旋转至30。~45。时,复位拇指向右上方顶推棘突,此时感觉椎体有轻微错动,同时可听到复位音。然后以持续力将病人头颅送回中立位。棘突间成角病人可以单个椎体复位,亦可以以拇指指腹扪住两个偏歪棘突同时复位。最后顺压棘突,理顺项韧带,松动两侧颈肌。复位完毕。
5.4颈椎曲度后凸矫正法(存目)。
5.5颈椎曲度前凸加深矫正法(存目)。
5.6寰椎侧块矫正法(存目)。
5.7枢椎棘突平推法(存目)。
5.8 c3-c4棘突前屈旋转上提法(存目)。
5.9颈椎螺旋上升复位法(存目)。
5.10颈椎间断上提复位法(存目)。
5.11颈椎曲度反向成角复位组合手法(存目)。
5.12 C6~C7反向旋提前顶法(存目)。
5.13仰卧颈椎拔伸复位法(存目)。
5.14C7~T1双上肢上提复位法(存目)。
5.15胸椎上提旋转调整法(存目)。
5.16俯卧胸椎棘突按压法(存目)。
5.17俯卧胸椎双手内旋按压法(存目)。
5.18俯卧胸椎单手旋转按压法。以患者胸椎棘突右偏为例。患者俯卧位,医者立于患者左侧。医者右前臂先极度内旋,同时外展上臂使肘部上抬,将掌根小指侧部分按压住偏外棘突,然后以掌根接触棘突部位为轴心,慢慢下压肘部,同时前臂做旋外动作,但旋转至极点时,突然用力向下按压,一般可明显感觉和听到棘突复位声。每次只复位一个偏歪棘突,多个棘突偏歪则分别复位。
5.19胸椎后仰单手上顶法(存目)。
5.20脊柱旋转侧弯手法调整法(存目)。
5.21俯卧腰曲后凸矫正法(存目)。
5.22腰曲前凸加深顶腹旋转法(存目)。
5.23腰曲后凸棘突上内顶旋转法(存目)。
5.24 L3横突调整法(存目)。
5.25腰突症术后调整法(存目)。
5.26骶骨调整法(存目)。
5.27骶尾部调整法(存目)。
5.28骨盆正调法(存目)。
5.29骨盆反调法(存目)。
5.30坐骨结节平推调整法(存目)。
5.31坐骨结节上调法(存目)。
5.32骨盆前倾后拉正推法(存目)
5.33骨盆前倾后拉反推法(存目)。
5.34骨盆后仰旋转髂后上棘正推法(存目)。
5.35骨盆后仰旋转髂后上棘反推法(存目)。
5.36侧卧位脊柱整体旋压法(存目)。
6脊柱平衡推拿疗法(存目)
关键词:义学整骨触诊法手法复住手法整复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 0)02—00031一03
义学整骨是我和我的同仁结合二十多年的临床经验,博采各整骨流派手法之长,通过不断深入研究颈肩腰腿痛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恢复病变部位的正常或无痛解剖位置的整骨手法。它以手法整复为主,筋骨同治、整体调理为辅。就其内容而言,包括脊柱整复三十六法、脊柱平衡推拿疗法;从施治程序上讲,依患者病情变化不同阶段实施手法整复五步疗法。其特点是:施术解剖位置准确,手法轻巧,病人无痛苦。义学整骨十分重视纠正患处解剖位置变化与治疗无菌性炎症相结合,影响患处病理改变的内外平衡因素兼治,手法治疗后适度休息与功能锻炼兼顾,从而恢复了脊柱正常的生理曲度,收到了“筋覆其槽、骨对其缝”的显著治疗效果,是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常见颈肩腰腿痛疾病的简便易行、易于推广的整骨手法。
1 触诊法
触诊是骨科医生最重要的基本功和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的最关键的环节。触诊的最高境界是手摸心会。
为给脊柱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我们在冯天有“椎体棘突四条线”触诊法的基础上,又衍化出:脊柱定点上顶触诊法、局部按压触诊法、动态下棘突触诊法。现分别简述如下:
1.1“椎体棘突四条线”触诊法。分单拇指触诊法、双拇指触诊法和三指(食指、中指、无名指)触诊法,主要是确定棘突有无偏歪以及偏歪的位置和方向。一般需比较下述四条线综合判断:中心轴线为想象的通过脊柱中心的一条直线;棘突侧线为通过各棘突侧缘的连线;棘突顶线为每个棘突上、下角的连线;棘突尖线为上一棘突下角尖与下一棘突上角尖的连线。在矢状轴上,正常人,棘突侧线应与中心轴线平行,棘突顶线和棘突尖线应于中心轴线重合。当单(多)个椎体发生位移时,其余三条线与中心轴线或平行或重合的关系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1.2脊柱上顶触诊法。触诊拇指放在棘突的外下缘,检查棘突的偏歪情况。
1.3局部按压触诊法。触诊拇指按压棘突顶点,用来判断椎体有无前倾后仰。
1.4动态下棘突触诊法。用来检查脊柱序列是否紊乱。
另外,为更形象地描述脊柱各节段的病变,我们又将躯干背部脊椎骨的体态标志的四条线作为我们体格检查的参照。即
两肩胛冈内侧端的连线。
两肩胛下角的连线。
两髂嵴最高点连线。
两髂后上棘的连线。
2 手法复位力学分析
临床中,尽管病人症状千变万化,但触诊所见是病人患椎发生位移:在额状轴、矢状轴、纵轴三维空间的前倾后仰、左右侧屈、左右旋转六个自由度位移以及三个轴位上的不同联合改变所导致的棘突偏歪、关节突关节错缝、棘间隙的宽窄变化。义学整骨首先解决的患椎解剖位置变化,从而恢复脊柱正常的生理曲度,收到“筋覆其槽、骨对其缝”的治疗效果。
义学整骨运用骨伤科生物力学原理,在定点上做文章,使患椎受力。在病人前屈旋转时,重心落在患椎单侧关节突关节上,使其脊柱暂时处于失稳状态。复位拇指轻轻拨动或/和顶压偏歪或/和前倾后仰的棘突,即可使发生位移的椎体恢复正常的解剖位置。同时,依脊桂抗直拉力大于抗旋转力的特点,在牵引力下合并运用旋转力,使患椎易于复位。
具体分析,复位拇指的用力方向有以下六种情况:
2.1平推力。适用于椎体单纯发生旋转(棘突偏歪)时。
2.2下压力。适用于椎体发生前倾改变时(病变棘间隙可发生上窄下宽样改变)。
2.3上顶力。适用于椎体发生后仰改变时(病变棘间隙可发生上宽下窄样改变)。
2.4内顶力。适用于曲度变直或后凸时,复位时拇指放在后凸的顶点或曲度变直脊柱节段的中点。
2.5平推力+下压力。适用于椎体前倾与旋转同时发生时。
2.6平推力+上顶力。适用于椎体后仰与旋转同时发生时。
3 单(多)个椎体位移触诊的不同变化
具体分析,大致有以下七种情况:
3.1单个椎体发生位移。
3.2两个椎体同向旋转。
3.3两个椎体反向旋转。
3.4多个椎体反向旋转。
3.5多个椎体同向旋转。
3.6中间椎体位置正常,两端多个椎体同向旋转。
3.7中间椎体位置正常,两端多个椎体反向旋转。
4 手法整复五步疗法
分别为轻调、粗调、微调、盆骨调整、软组织调整。由于病人患椎发生轻度位移,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产生腰腿串痛致腰椎失稳,改变了人体重心,直接影响人体站立行走姿势,为保持平衡,增大椎间孔和椎管的有效容积,减轻或消除神经、血管受压,缓解疼痛,将利用骨盆倾斜、脊柱侧弯、胸廓扭转等机制进行自身调节,因而病人会相继出现腰曲变平、腰骶上移、旋盆翘臀、旋腰挺胸等“腰型”变化,我们称之为四步规律性变化。根据病人病情变化的不同阶段,在手法整复方面要采取不同的手法,已纠正患椎解剖位置变化,同时辅以药物治疗无菌性炎症。首先,在病人发病急性期,因根性水肿、无菌性炎症明显,此时调整幅度不宜过大,这是手法整复的第一步,称之为轻调;通过轻调,病人组织水肿、无菌性炎症减轻,此时可通过手法复位大致恢复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这是手法整复的第二步,称之为粗调;第三步为微调,即调整小关节紊乱,纠正椎体在额状轴、矢状轴、纵轴三维空间的前倾后仰、左右侧屈、左右旋转六个自由度位移以及三个轴位上的不同联合改变;通过上三个阶段的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为主的综合治疗后,消除了无菌性炎症,恢复了原来脊柱力的平衡,保证了患处的脊柱稳定,此时再通过手法调整发生扭转和前倾后仰的骨盆,这就是手法整复的第四步一骨盆调整,通过骨盆调整,临床症状、体征大大减轻或基本消失;第五步即软组织调整,调整椎间韧带及肌肉。通过上述五个阶段的治疗,使错位的关节回到正常或无痛的位置,恢复脊柱内外平衡关系,修复软组织损伤,缓解肌肉痉挛,解除神经根、脊髓、血管、交感神经的压迫或刺激,使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减轻。
5 脊柱整复三十六法
5.1单多个棘突偏歪纠正法。以第五颈椎棘突向左偏歪为例:病人端坐,头部前倾10。~20。,向右偏15。左右(摆位)。术者立于病人身后,身体贴在病人背部。颈部触诊,查清偏歪棘突(触 诊过程中,左手触诊,触摸椎体棘突四条线时,右手放在病人下颌部;改变病人颈椎曲度时,右手放在病人额部)。术者左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其余四指扶持颈部,右侧胸大肌靠在病人右枕部,右前臂掌面紧贴病人下颁体,掌心抱住左枕部(以固定患者头颅),向上牵提并向右侧旋转。此手法有时可完成三次复位;部分病人旋转至45。时即可听到复位音:大多数病人旋转至60。~70。时能听到复位音;若上两次未实现复位,再将病人头颅后仰10。~20。,后仰的同时,左手拇指向前外方顶推偏歪棘突,此时感觉指下椎体轻微错动,往往伴随复位音。然后以持续力将病人头颅送回中立位。如此再反向操作一次,其他手法同上,只是接触偏歪棘突的拇指的动作由顶推改为扳。最后顺压棘突和项韧带,松动两侧颈肌。复位完毕。
5.2椎体棘突前倾后仰纠正法。一般讲,颈椎棘突前倾和/或轻度后凸时宜后仰复位,椎体棘突后仰和/或曲度过深时要前屈复位。腰椎棘突前倾后仰曲度变化不大。颈部触诊时,颈5以上取前屈位,下颈段取后仰位。
以患者腰椎棘突右偏前倾为例:病人端坐,两脚分开与肩等宽,右手自然搭于头部,左手抱在胸前。术者坐于病人身后,触诊查清偏歪前倾棘突,助手面对患者站立,两腿夹在患者左下肢,按住大腿根部,维持患者正坐姿势。术者右手白患者右腋下伸出,掌部搭在患者左肩上;左手拇指向左下方扣住右偏前倾的棘突,右手压患者左肩使身体前屈30。,接着向右侧平旋至45。,尔后术者以右上肢牵引患者向后内侧旋转。在此过程中,助手施以助旋力。力点到达时,左手拇指向左下方扳动棘突,此时可感到指下椎体轻微错动,同时能听到复位音。如此再反向操作一次。然后自上而下将棘上韧带理顺,同时松动腰肌。复位完毕。
5.3椎体棘突间成角调整法。指两个以上椎体发生偏歪,此法适用于Ⅱ、Ⅲ、Ⅳ期病人的棘突偏歪成角及偏歪伴前倾后仰成角时。
以颈椎棘突左偏后仰成角为例:病人端坐,头部前倾10。~20。,向右偏15。左右。术者立于病人身后,身体贴在病人背部。颈部触诊,查清偏歪后仰棘突。触诊摆位过程中,同时探索力点。术者左手拇指指腹置于左偏后仰棘突左下方,其余四指扶持颈部,右胸大肌贴于患者右枕部,右前臂掌面紧贴下颌体,掌心抱住后枕部,向右侧旋转并向上牵提头颅,旋转至30。~45。时,复位拇指向右上方顶推棘突,此时感觉椎体有轻微错动,同时可听到复位音。然后以持续力将病人头颅送回中立位。棘突间成角病人可以单个椎体复位,亦可以以拇指指腹扪住两个偏歪棘突同时复位。最后顺压棘突,理顺项韧带,松动两侧颈肌。复位完毕。
5.4颈椎曲度后凸矫正法(存目)。
5.5颈椎曲度前凸加深矫正法(存目)。
5.6寰椎侧块矫正法(存目)。
5.7枢椎棘突平推法(存目)。
5.8 c3-c4棘突前屈旋转上提法(存目)。
5.9颈椎螺旋上升复位法(存目)。
5.10颈椎间断上提复位法(存目)。
5.11颈椎曲度反向成角复位组合手法(存目)。
5.12 C6~C7反向旋提前顶法(存目)。
5.13仰卧颈椎拔伸复位法(存目)。
5.14C7~T1双上肢上提复位法(存目)。
5.15胸椎上提旋转调整法(存目)。
5.16俯卧胸椎棘突按压法(存目)。
5.17俯卧胸椎双手内旋按压法(存目)。
5.18俯卧胸椎单手旋转按压法。以患者胸椎棘突右偏为例。患者俯卧位,医者立于患者左侧。医者右前臂先极度内旋,同时外展上臂使肘部上抬,将掌根小指侧部分按压住偏外棘突,然后以掌根接触棘突部位为轴心,慢慢下压肘部,同时前臂做旋外动作,但旋转至极点时,突然用力向下按压,一般可明显感觉和听到棘突复位声。每次只复位一个偏歪棘突,多个棘突偏歪则分别复位。
5.19胸椎后仰单手上顶法(存目)。
5.20脊柱旋转侧弯手法调整法(存目)。
5.21俯卧腰曲后凸矫正法(存目)。
5.22腰曲前凸加深顶腹旋转法(存目)。
5.23腰曲后凸棘突上内顶旋转法(存目)。
5.24 L3横突调整法(存目)。
5.25腰突症术后调整法(存目)。
5.26骶骨调整法(存目)。
5.27骶尾部调整法(存目)。
5.28骨盆正调法(存目)。
5.29骨盆反调法(存目)。
5.30坐骨结节平推调整法(存目)。
5.31坐骨结节上调法(存目)。
5.32骨盆前倾后拉正推法(存目)
5.33骨盆前倾后拉反推法(存目)。
5.34骨盆后仰旋转髂后上棘正推法(存目)。
5.35骨盆后仰旋转髂后上棘反推法(存目)。
5.36侧卧位脊柱整体旋压法(存目)。
6脊柱平衡推拿疗法(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