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话语的阐释逻辑

来源 :理论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b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中国话语的阐释逻辑,是“时代任务论”“基本立场论”“精神动力论”“支撑基础论”“传播路径论”“国际场域论”综合性建构的阐释体系,是立场、思想、主体、媒介与内容协同作用的逻辑体系.推动中国话语阐释与时俱进,需要阐释者遵循公共阐释基本原则.因此,中国话语阐释的理论与实践必须明确阐释的总体框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是时代任务论的核心要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明晰阐释的人民性,是基本立场论的价值前提;充分发掘话语阐释能动性与受动性协调统一的现实作用,推动中国话语阐释的良性发展,是精神动力论的内在要求;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支撑基础论的实践依据;在特定话语解释的基础上,拓展话语外在空间性,提炼话语内在共通性,是传播路径论的实现条件;推动中国话语的内容优化与形式革新,是国际场域论的发展走向.
其他文献
学位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化,标志着我国意识形态工作进入了一个历史新阶段.伴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内容呈现出“去中心化、碎片化”特征,传统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逐渐式微,这给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网络化和自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民众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给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巩固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在此种情形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坚持理论创新,在学术争鸣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
历史主体性问题是人类认识史上的千年难题.马克思主义扬弃了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个人主体论,创立了群众史观,首次确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并在客观与主观、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的三重关系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人民”内涵,从而在理论上与自由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及苏联马克思主义划清界限,在实践上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不仅有力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问题,还为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