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必须结合农村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经过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摸索到了一些方法,效果很好,做法如下:
一、 兴趣引道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做任何事情兴趣的重要性。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就会寻求阅读的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1.用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农村小学生对外界接触少,对外面的世界很感兴趣,特别喜欢听老师讲故事。我抓住这个特点为他们讲故事,每当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期待明白结局之际,我故意戛然而止,告诉他们:后面故事更精彩,欲知结果,请读原文。并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推荐有关书籍。
2.用身边或古今中外名人成功例子激励学生阅读兴趣。古往今来,大凡对人类有所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我经常向学生介绍这些人的成功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二、 创设环境
就是要改变不利于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环境,做法有:
1.创设班级阅读阵地。班级订购一些图书、杂志,建立图书角,设立图书箱,每个同学定期带一两本课外书充实到图书箱,资源共享,互相交流,互相借阅。这样不但解决农村小学生缺乏阅读场地的问题,而且学生手中也有“书”读了。
2.创建校园文化。校园里有读书格言,走廊里有宣传专画,教室里有学习园地、名人名言。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地方都洋溢着书香,营造浓厚的校园读书环境。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等定期向学生介绍经典或畅销书籍。让学生在校园里,目之所及,足之所涉,耳之所听,都置于“读书”氛围中。
3.创设家庭读书氛围。通过家长会或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定期向家长推荐有益于学生的课外读物,指导家长为学生购买书籍。鼓励家长和自己的孩子一起读书,营造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
三、“授之以渔”
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爱读书,而且要教会学生会读书,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阅读方法,等于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之门的钥匙,学生有了这把钥匙,就有了获取知识的自由和能力。以下是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选读法: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文章或章节,以便学以致用。
2.浏览法: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报等,可以采取浏览法,大致了解其内容。
3.精读法: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精读又有以下方法:
﹝1﹞朗读法:即要求学生读得流畅、自然,有节奏,富有感情,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领略文章的语言特点。
﹝2﹞默读法:利用默读加快阅读速度,能集中精力理解。理解的速度、质量比朗读要快、要高。
﹝3﹞背诵法:通过背诵,不但丰富学生的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积累词汇和句子,而且还能潜移默化地学会一些文章的表达方式。
﹝4﹞查阅法:即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勤查工具书,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熟练地使用工具书。
﹝5﹞问题法:读书时带着自己渴望解答的问题去读,边读边思考,达到基本上读懂文章的目的
﹝6﹞移位法:读书时,不妨站在作者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想,揣摩作者的构思,读了前半部分后,想想后半部分,如果让自己去写,该怎么写。
﹝7﹞勾画、摘录法:阅读时,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画出重点词句,标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摘抄名言警句,装订成册,积累知识,便于以后查阅。
四、 开展活动,巩固成果
1.“读”与“说”结合。经常开展“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将阅读和说话结合起来。“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则是对信息的输出,这个输出不是简单、重复的输出,而是学生经过整合“读”的内容之后的输出,这样学生就加深了语言行为的理解,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2.“读”与“写”结合。学生阅读后,会吸收、运用知识,思想受到启迪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因此我经常开展“读书笔记展”、“手抄报比赛”、“读书征文比赛”、“读书心得接龙”等活动,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搜索、处理信息,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对“说”和“写”得好的学生,老师予以表彰,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阅读的兴趣就更大了。
总之,只有结合农村的实际,有的放矢,解决问题,才能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责编夏天)
一、 兴趣引道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做任何事情兴趣的重要性。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就会寻求阅读的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1.用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农村小学生对外界接触少,对外面的世界很感兴趣,特别喜欢听老师讲故事。我抓住这个特点为他们讲故事,每当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期待明白结局之际,我故意戛然而止,告诉他们:后面故事更精彩,欲知结果,请读原文。并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推荐有关书籍。
2.用身边或古今中外名人成功例子激励学生阅读兴趣。古往今来,大凡对人类有所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我经常向学生介绍这些人的成功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二、 创设环境
就是要改变不利于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环境,做法有:
1.创设班级阅读阵地。班级订购一些图书、杂志,建立图书角,设立图书箱,每个同学定期带一两本课外书充实到图书箱,资源共享,互相交流,互相借阅。这样不但解决农村小学生缺乏阅读场地的问题,而且学生手中也有“书”读了。
2.创建校园文化。校园里有读书格言,走廊里有宣传专画,教室里有学习园地、名人名言。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地方都洋溢着书香,营造浓厚的校园读书环境。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等定期向学生介绍经典或畅销书籍。让学生在校园里,目之所及,足之所涉,耳之所听,都置于“读书”氛围中。
3.创设家庭读书氛围。通过家长会或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定期向家长推荐有益于学生的课外读物,指导家长为学生购买书籍。鼓励家长和自己的孩子一起读书,营造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
三、“授之以渔”
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爱读书,而且要教会学生会读书,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阅读方法,等于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之门的钥匙,学生有了这把钥匙,就有了获取知识的自由和能力。以下是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选读法: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文章或章节,以便学以致用。
2.浏览法: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报等,可以采取浏览法,大致了解其内容。
3.精读法: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精读又有以下方法:
﹝1﹞朗读法:即要求学生读得流畅、自然,有节奏,富有感情,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领略文章的语言特点。
﹝2﹞默读法:利用默读加快阅读速度,能集中精力理解。理解的速度、质量比朗读要快、要高。
﹝3﹞背诵法:通过背诵,不但丰富学生的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积累词汇和句子,而且还能潜移默化地学会一些文章的表达方式。
﹝4﹞查阅法:即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勤查工具书,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熟练地使用工具书。
﹝5﹞问题法:读书时带着自己渴望解答的问题去读,边读边思考,达到基本上读懂文章的目的
﹝6﹞移位法:读书时,不妨站在作者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想,揣摩作者的构思,读了前半部分后,想想后半部分,如果让自己去写,该怎么写。
﹝7﹞勾画、摘录法:阅读时,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画出重点词句,标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摘抄名言警句,装订成册,积累知识,便于以后查阅。
四、 开展活动,巩固成果
1.“读”与“说”结合。经常开展“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将阅读和说话结合起来。“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则是对信息的输出,这个输出不是简单、重复的输出,而是学生经过整合“读”的内容之后的输出,这样学生就加深了语言行为的理解,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2.“读”与“写”结合。学生阅读后,会吸收、运用知识,思想受到启迪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因此我经常开展“读书笔记展”、“手抄报比赛”、“读书征文比赛”、“读书心得接龙”等活动,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搜索、处理信息,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对“说”和“写”得好的学生,老师予以表彰,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阅读的兴趣就更大了。
总之,只有结合农村的实际,有的放矢,解决问题,才能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