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是活动的基础,在区角环境的创设中,材料的选择和运用非常重要。然而,相当多的教师对于如何选择低成本材料,如何对材料进行调整、重组和再加工,如何掌握区角环境设计的系统性、材料摆放的合理性等,都相当困惑。为此,我园把“运用低成本材料创设高效区角环境”确立为科研课题,在全园开展了实践研究。
案例1:瓶盖乐无穷
在小班,老师发动全体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各种废旧瓶盖。然后,教师根据不同瓶盖材质的多元性、大小的多变性、颜色的多样性和瓶盖之间极强的组合性,设计出了众多区角游戏材料,投放到数学区、语言区、美术区等,极大地丰富了区角环境。
“瓶盖系列一”:“穿线洞洞盖”、“图形找家”。
材料选用奶粉筒盖,因为奶粉筒盖面积大、塑料材质较软、方便进行变形处理和裁剪。
“瓶盖系列二”:“给数字宝宝戴帽子”“眼睛眯眯笑”“花儿朵朵”。
材料为塑料质地的饮料瓶盖。饮料瓶盖大小、颜色、品种多样,可根据大小、颜色进行分类和数量对应、拼摆图形等。
案例2:创意小棒
中班孩子动手能力很强,教师组织孩子们一起收集小棒(冰糕棍等)来研发、制作区角游戏用品。
“小棒系列一”:“12棒拼图”(数学区)
“12棒拼图”要求幼儿用12根同样长短的棒拼成图形,可以平面拼图,还可以立体搭建。这样可以让幼儿锻炼简单的逻辑思维,培养幼儿的美术创作能力,许多小朋友一起分享各自的作品时还可以锻炼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小棒系列二”:“建筑师”(美术区)
小棒和带孔的黄泥球相结合,可以搭建出多种多样的建筑作品。
另外还有纽扣类、皮筋类等,如下图:
在对低成本材料进行再创造时,教师会引导孩子将不同的材料自由组合,让废旧物品、不起眼的简单材料变成美丽、有趣的玩具和工艺品。
如在美术区中,教师启发引导幼儿综合利用各种材料,通过撕、剪、拼摆、塑造、组合、粘贴等方式,展开想象并巧妙构思,通过材料之间的相互搭配,创造出精美、生动、有趣的图案或画面。例如用皮筋、一次性筷子等捆扎出各种几何图形;用彩纸、碎布、毛线以及彩色包装盒拼粘出脸谱、蝴蝶、小猫、飞机等;将电线弯、折、绕、编,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花草和风景等。
由于我园班级空间比较小,因此在研究低成本材料开发的同时,我们还注重高效地创设区角环境。
如小班有以废旧光盘、纽扣、奶粉筒盖、回形针为主要原料设计而成的简单有趣的活动材料;中班有瓶子、夹子、小棒、竹块等拼插建构类材料;大班则有棋类、皮筋圈、马赛克等智力挑战型材料。相同的主题材料带给孩子不同的探索方式与乐趣,我们结合对应、配对、分类、序数、基数等知识概念,适时巧妙地运用暗示法,不断启发、拓展幼儿的多维思路,为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幼儿提供灵活多变的操作材料与自我展现的平台,并让幼儿在与操作材料积极、有效的互动中逐步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
教师可以结合季节、节日和教育主题,把教学内容渗透于环境中,让环境成为教学的手段与工具,让每一面墙壁都“活”起来,会“说话”。我们的墙饰内容十分丰富,如:“我的理想”“购物日记”“守规矩的树叶”“成长的幸福”“自己配餐”“藤蔓里的童话”“谁的屁股”“蜜蜂找花”等。我们从各班走廊上的区角出发,建构立体化、多样化、精致的区角环境,让幼儿园的每一寸空间都为幼儿所用。老师们从走廊的顶部开始拓展教育空间,以牛皮纸、蛋糕盘、废胶片、旧光盘、纱网、鸡蛋托、蒲扇等材料为载体,为幼儿创设有利于他们操作与展示的环境,为孩子们营造出一片幻想的空间。随着主题的深入,高高低低的走廊吊饰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呈现了一个主题环境的动态发展过程。
当孩子们把自己用废旧材料折成的蜘蛛网、蜗牛悬挂起来时,当一只只“螃蟹”从箩筐里“爬”出来时,当一片片“树叶宝宝”在教室里飞舞起来时,孩子们高兴极了。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孩子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和真正的自我肯定与自信,被尊重、欣赏成为了对幼儿最大的鼓励,他们不竭的创造热情被大大地激发了出来。
(作者单位:郑州市中原区绿东幼儿园)
(责编 叮 咛)
案例1:瓶盖乐无穷
在小班,老师发动全体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各种废旧瓶盖。然后,教师根据不同瓶盖材质的多元性、大小的多变性、颜色的多样性和瓶盖之间极强的组合性,设计出了众多区角游戏材料,投放到数学区、语言区、美术区等,极大地丰富了区角环境。
“瓶盖系列一”:“穿线洞洞盖”、“图形找家”。
材料选用奶粉筒盖,因为奶粉筒盖面积大、塑料材质较软、方便进行变形处理和裁剪。
“瓶盖系列二”:“给数字宝宝戴帽子”“眼睛眯眯笑”“花儿朵朵”。
材料为塑料质地的饮料瓶盖。饮料瓶盖大小、颜色、品种多样,可根据大小、颜色进行分类和数量对应、拼摆图形等。
案例2:创意小棒
中班孩子动手能力很强,教师组织孩子们一起收集小棒(冰糕棍等)来研发、制作区角游戏用品。
“小棒系列一”:“12棒拼图”(数学区)
“12棒拼图”要求幼儿用12根同样长短的棒拼成图形,可以平面拼图,还可以立体搭建。这样可以让幼儿锻炼简单的逻辑思维,培养幼儿的美术创作能力,许多小朋友一起分享各自的作品时还可以锻炼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小棒系列二”:“建筑师”(美术区)
小棒和带孔的黄泥球相结合,可以搭建出多种多样的建筑作品。
另外还有纽扣类、皮筋类等,如下图:
在对低成本材料进行再创造时,教师会引导孩子将不同的材料自由组合,让废旧物品、不起眼的简单材料变成美丽、有趣的玩具和工艺品。
如在美术区中,教师启发引导幼儿综合利用各种材料,通过撕、剪、拼摆、塑造、组合、粘贴等方式,展开想象并巧妙构思,通过材料之间的相互搭配,创造出精美、生动、有趣的图案或画面。例如用皮筋、一次性筷子等捆扎出各种几何图形;用彩纸、碎布、毛线以及彩色包装盒拼粘出脸谱、蝴蝶、小猫、飞机等;将电线弯、折、绕、编,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花草和风景等。
由于我园班级空间比较小,因此在研究低成本材料开发的同时,我们还注重高效地创设区角环境。
如小班有以废旧光盘、纽扣、奶粉筒盖、回形针为主要原料设计而成的简单有趣的活动材料;中班有瓶子、夹子、小棒、竹块等拼插建构类材料;大班则有棋类、皮筋圈、马赛克等智力挑战型材料。相同的主题材料带给孩子不同的探索方式与乐趣,我们结合对应、配对、分类、序数、基数等知识概念,适时巧妙地运用暗示法,不断启发、拓展幼儿的多维思路,为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幼儿提供灵活多变的操作材料与自我展现的平台,并让幼儿在与操作材料积极、有效的互动中逐步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
教师可以结合季节、节日和教育主题,把教学内容渗透于环境中,让环境成为教学的手段与工具,让每一面墙壁都“活”起来,会“说话”。我们的墙饰内容十分丰富,如:“我的理想”“购物日记”“守规矩的树叶”“成长的幸福”“自己配餐”“藤蔓里的童话”“谁的屁股”“蜜蜂找花”等。我们从各班走廊上的区角出发,建构立体化、多样化、精致的区角环境,让幼儿园的每一寸空间都为幼儿所用。老师们从走廊的顶部开始拓展教育空间,以牛皮纸、蛋糕盘、废胶片、旧光盘、纱网、鸡蛋托、蒲扇等材料为载体,为幼儿创设有利于他们操作与展示的环境,为孩子们营造出一片幻想的空间。随着主题的深入,高高低低的走廊吊饰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呈现了一个主题环境的动态发展过程。
当孩子们把自己用废旧材料折成的蜘蛛网、蜗牛悬挂起来时,当一只只“螃蟹”从箩筐里“爬”出来时,当一片片“树叶宝宝”在教室里飞舞起来时,孩子们高兴极了。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孩子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和真正的自我肯定与自信,被尊重、欣赏成为了对幼儿最大的鼓励,他们不竭的创造热情被大大地激发了出来。
(作者单位:郑州市中原区绿东幼儿园)
(责编 叮 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