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23654123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静脉留置针其操作简单,安全方便,既解决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护了静脉,又减轻了护士的护理工作量,适合于老年人患者及无自主意识的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可随时打开静脉通道及早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 操作方法 封管技术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7-0280-01
  1 操作方法
  1.1 血管及留置针型号的选择 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宜选用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的血管。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静脉的3倍[1],一般情况应用上肢静脉,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应选细短的留置针,相对小号的留置针进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减少机械磨擦对血管内壁的损伤,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静脉炎的发生。
  1.2 穿刺方法
  穿刺前先将输液器空气排至过滤器,检查并打开留置针,然后将输液器针头直接插入留置针肝素帽内,再次排尽空气。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操作者右手持留置针与皮肤呈15°~30°刺入皮下血管内,见回血后压低角度(约5°~15°)再进0.2 cm,左手退出针芯少许,右手将外套管送入血管内,要边退针芯边置入外套管,这样避免了针芯触及血管壁,外套管对针芯有支撑作用,可顺利通过皮肤,提高穿刺成功率[2]。
  2 封管技术
  封管是留置针成功的关键,封管液浓度配置合理,封管方法得当可延长置管时间,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 留置针留置时间
  留置针在无静脉炎发生时,5 d作为常规留置[3]。每2 d更换1次留置针护贴,进针处用碘伏擦拭消毒。如护贴内有渗液、渗血、出汗、空气等即予更换,操作时注意各环节的严格无菌,提高穿刺成功率。输液对血管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这样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延长置管时间。
  4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4.1 穿刺部位感染
  在进行静脉穿刺时,操作技术不熟练、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病人机体抵抗力极度低下、留置时间过长等原因,容易引起穿刺部位感染。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技术,在进行穿刺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严格按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4.2 皮下血肿
  准备进行穿刺的血管选择不当、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操之过急、动作不稳等,往往容易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前,应认真选择弹性好、走向直、清晰的血管,避免在关节部位和静脉窦的部位进行操作,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准。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4.3 液体渗漏
  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患者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渗漏。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为避免液体渗漏,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功训练外,应妥善固定导管,嘱患者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物勿过紧,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对能下床活动的患者,应避免在下肢进行穿刺。
  4.4 导管堵塞
  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患者的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因此,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注意保护有留置针的肢体,尽量避免肢体下垂,以防导管堵塞。
  4.5 静脉炎
  静脉炎按原因不同分为化学性和感染性两种,其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4.6 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多见血流缓慢的静脉内。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使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导致血管壁损伤,也是血栓形成的促发因素。为防止静脉血栓形成,穿刺时尽可能首选上肢粗静脉,并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且留置时间不能过长。
  5 护理
  5.1 在行留置针前应对患者和家属说明置管的目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合作。在留置针使用期间,翻身、活动时要注意保护好留置针,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防止脱出、污染或液体渗漏等。
  5.2 操作技术要熟练,穿刺前检查好套管针,正确选择血管,输液器每日更换1次。每次注药、输液应严格无菌操作,液体滴完后要及时封管,并关好留置针小调节夹,以防引起空气栓塞,肝素帽应用无菌纱布包裹,并用胶布固定好。封管液只能当天配制使用,封管注射器1人1具。
  5.3 凡放置留置针的患者应及时巡视,进行床头交接班,注意观察患者体温有无变化,穿刺点有无红肿或青紫等现象。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有异常疼痛及时拔管,拔管后应用干棉签压迫5 min,无出血后方可离去。
  5.4 封管后注意观察管腔内有无回血,若有回血且量较多者,可用注入生理盐水10ml,再用肝素钠稀释液封管,以免管腔阻塞。
  5.5 留置针放置时间最好不超过7 d,以防药液长期刺激血管造成静脉炎。若出现穿刺部位红、肿、热、痛则表示有静脉炎发生,应立即拔出留置针,并给予50%硫酸镁持续热敷24 h~36 h,局部涂抗生素软膏。
  5.6 输液完毕后,应妥善固定留置针,避免脱出。为了更好地将留置针应用于临床,实施于患者,我们要不断地探索、不断总结工作经验,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护理,从而提高护理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代莉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55.
  [2]饶庆华,等.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的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0):624.
  [3]李小燕,刘洋.套管针常规留置时间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300301.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探讨2抗-TG与抗-TPO检测诊断甲状腺功能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130例患者,其中有62例为甲状腺功能异常者,68例为甲状腺功能正常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通过化学发光法检测2组血清中2抗-TG和抗-TPO的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中2抗-TG、抗-TPO的水平和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病例选入指标 
【摘 要】 目的:探讨针对牙痛正的患者采用甲硝唑结合穿心莲片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4月至2013年5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牙痛病的患者80例进行研究,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中患者采用甲硝唑结合穿心莲片的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中采取甲硝唑的单一方式进行治疗,对这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中的患者的总的康复率为89.45%,对照组中患者总的康复率为51.8
【摘 要】 针对妇产科护理风险,对30例入院的孕产妇及其家属进行随访,发现妇产科护理中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孕产妇、医护人员、妇产护理技术、药物因素及消毒隔离等方面,在工作中,应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控意识,强化工作责任心,杜绝护理安全隐患,提高护理质量,组织实施热心接待、真心嘱托、精心治疗、爱心护助等人性化措施。  【关键词】 妇产科 护理风险 分析 防控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摘 要】 目的:观察并分析螺旋 CT 检查和胸部 X 线检查在诊断肺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8例疑似肺癌患者,本组患者均行螺旋 CT 检查和胸部 X 线检查,对比分析上述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经研究,螺旋 CT 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4.74%、77.78%和89.29%;而胸部 X 线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68.42% 、44.44% 和 60.71%。经
【摘 要】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中建立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六方面循环内容,主要包括确立目标、建立质量标准、建立评估体系、信息与收集、信息反馈和调控。  【关键词】 教学质量 监控-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5-0384-01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