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去世已整整47年了。当时我俩年龄还小,一个(沁平)10岁、一个(夏平)9岁,对她了解不多,对她的身世也不甚清楚。最近,由于父亲写回忆录,我们系统地阅读了母亲生前的一些材料,包括她写的自传和日记,走访了曾经与母亲并肩战斗过的战友,才对母亲有了比较深的了解,母亲的形象在我们的脑海中逐渐丰满起来。
我们的母亲是一个有坚定信仰,对党无限忠诚,对劳苦大众翻身解放、对妇女解放事业不懈追求的,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工农干部。那个时代造就了大量这样的干部,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母亲在那个造就英雄的大环境下,追求自由解放,接受社会进步思想,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实践中成长,使我们看到一个旧社会的农村女孩子,怎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教育和培养下,在革命队伍中逐步成长为一位新政权女干部的足迹。
挣脱封建婚姻走上革命道路
1925年母亲生于平遥县城一个商人家庭,取名雷仙云。外祖父早逝,母亲随其母回到她外祖父家岳壁村。母亲7岁时被送进岳壁村女子小学校。她读书很努力,学习名列前茅,很受老师的喜爱。同学们开始对她另眼相看,有钱的孩子也不敢再歧视、欺负她了。母亲自幼就显示出一种顽强的抗争精神,并且表现出能闯出困境的能力。她12岁小学毕业,还想继续上学,但兵荒马乱,家境贫寒,没有继续升学读书的条件,就到本村农民补习学校上学。不到一年,七七事变爆发,母亲遂回家务农。
战争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也给母亲带来了人生的巨大转折。
1938年2月,日军攻陷平遥县城。4月,中共平遥县工委在距岳壁村东面10公里的彭坡头村建立了平遥县抗日民主政府,并相继成立了平遥县工人救国会、农民救国会、妇女救国会和青年救国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救国运动在全县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这期间平遥县工委组织的业余话剧团经常到各村演出,宣传抗日。看了演出后的母亲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产生了强烈的仇恨。特别是那些反映东北同胞在日寇统治下悲惨生活的宣传,使母亲流下了眼泪。
当时,牺盟会以农村为阵地,贴标语、发传单、发动群众参加抗日。这些活动都对母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牺盟会会员们投身民族和妇女解放事业的精神感染、激励着母亲。她第一次看到妇女冲破封建制度的藩篱、走出家庭积极开展各种社会活动,第一次看到妇女竟然像男子一样可以直接参军、参战,奋起抗日。那些为了抗日救国而活跃在各项社会工作中的英姿飒爽的女青年,激起母亲参加本县牺盟会的强烈愿望。母亲在1954年写的自传中写道:“(我)14岁一心要参加本县牺盟会,当时思想动机一方面是不愿当亡国奴,另一方面也是看见牺盟会的工作人员自由威武,但这个志愿被家中多方拒绝未遂。”
1939年,母亲还不满15岁就由家庭作主,嫁给源寺村一个做小买卖的人家。母亲性格倔强,对此婚姻极为不满,几次行动试图逃离夫家,终于1941年2月成功挣脱了封建婚姻的桎梏,跑到距岳壁村南约5公里的段村参加了本县妇救会工作,从此开始投身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
革命征途中两易其名
母亲参加革命工作后,被任命为平遥四区(段村一带)妇救会常委。她后来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这一天我第一次直接参加了对日的斗争。我热情好奇地背上了六五式步枪,什么危险都置之度外,投身于反毒化、毁烟苗与捕捉敌伪情报员的星夜战斗。从黄昏行军开始到敌人的碉堡,几十里崎岖不平的道路,进行了彻夜的活动,胜利地完成了任务后回到原地,已经拂晓了。我现在清楚地记得,我那时是多么健康,多么天真,多么富于思想,多么勇敢。”她还和妇救会的干部们站岗放哨、救护伤员、拥军优属,为军队做衣、做鞋、做子弹袋、造石雷、送情报、抬担架等,动员妇女参与社会各项活动,举办妇女夜校、识字班,提高妇女的文化水平,帮助妇女解决切身问题,禁止买卖婚姻、童养媳和虐待打骂妇女,争取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的平等地位。
为了躲避夫家寻找,母亲改名为张鸿。但由于根据地与夫家在同一个县,距离不远,他们还是找到了母亲,要她回家,并许诺母亲可以在家不干活,想吃好的、穿好的都尽量满足,但母亲断然拒绝,坚决表示不再回去。
1941年8月,母亲到太岳行署干校民运队学习,进一步提高文化水平。她以饱满的学习热情,认真刻苦钻研,勤奋学习,坚持写日记,文化水平提高很快,多次受到领导的表扬。原本3个月的学习,由于敌人“扫荡”延迟到第二年1月结束。结业后,母亲调到平遥一区即南山区妇救会任常委,开辟根据地。也就是在这里,母亲认识了当时担任平遥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的父亲赵力之。她对工作能力强、对敌斗争顽强勇敢的父亲非常钦佩,而父亲对母亲果敢的性格和干练热情的工作作风也有好感,在共同的事业和斗争中,他们的感情日益深厚。
1942年4月母亲到太岳区青年补习学校学习。学习结束后调到沁源三区青年抗日救国会任常委。父亲在平遥工作,母亲在沁源,两人的书信来往就靠秘密交通员在传递情报和文件时捎带。1943年,经过自由恋爱,感情真挚、冲破封建家庭包办婚姻的两个年轻人在平遥县麦茭沟村结婚了。当时真正自由恋爱的人还很少,他们向党组织提出结婚申请时,党内还有不同意见,认为男方是有妇之夫,女方是有夫之妇,二人不宜结合。但平遥的上极机关——太岳三地委的宣传部长祁果同志坚决支持并批准了这桩婚姻。当时抗日政府也办理结婚、离婚手续,作为党员的婚姻需经党组织批准。
婚礼一结束,母亲就又回到沁源三区青救会,从此改名为肖云。
在青救会里,母亲组织动员青年送情报、抬担架,开展抗日宣传及游击战争,并鼓励青年参军、参战,支援抗日前线。当时的宣传口号是“好男要当兵,好铁要打钉”,还流行这样一首歌:“父母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打败日本狗强盗,安安定定过时光。”
一年后母亲又调任该区联合校长。联合校长是一个行政职务,并没有联合学校这个机构,是民主政府向五六个小学委派的一名行政干部,类似于现在的乡政府教育干事。作为联合校长,母亲一方面要负责组织各小学老师、校长开会学习政治,提高业务水平,围绕对敌斗争布置工作,另一方面还要负责小学所在地的其他工作,如土改、减租减息、征兵支前,以及在围困沁源城的两年半里负责救济难民等等。就在母亲任联合校长期间的1944年夏天,由区党委书记任仲元和副书记郭文介绍,母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转正。
日寇投降前后,母亲在平遥县抗日民主政府任区农救会副主席、联合会主席,协助抗日民主政府组织农民开展减租减息斗争,组织生产互助,优待抗战军人家属,发动青年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团结一切抗日力量,保卫和建设抗日根据地。直到1946年夏,父亲调任太岳区岳北专署公安局局长时,母亲随调至太岳公安一分局二科任内勤科员。
1948年4月,身怀六甲的母亲随已任命为平遥县委书记的父亲到平遥县上任。一路颠簸,还没赶到县委机关所在地东泉村,就在半路的一个小村庄里生下了一个男孩。由于孩子是出生在沁源到平遥的路上,故起名沁平。
分娩不久的母亲没顾上休息,就到平遥县联合会报了到。联合会的前身是各抗日救国会,抗战胜利后各抗日救国会合并组成平遥县联合会,母亲任常委,组织农民群众开展反奸清算,没收地主土地、财产,分给贫雇农。
1948年7月13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的猛烈进攻下,阎锡山驻守平遥的军政人员弃城逃跑。第2天,中共平遥县委派公安人员和民兵进驻平遥城,平遥全境获得解放。6天后,县委、县民主政府迁进城内办公,母亲随即进城,先后任中共平遥县妇委会副书记、平遥城关区委书记。她热情关心广大工农妇女,特别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村妇女的土地、婚姻、教育和健康问题,召开妇女座谈会,详细了解农村妇女的土地、婚姻和家庭生活情况,并于1949年2月组织召开了历时5天的平遥县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号召妇女以主人翁姿态迎接新中国的成立。
当年6月,母亲又生下了一个女儿,由于正值夏天,故给孩子起名夏平。
独立、自强,忘我地工作
1950年5月,母亲调到太原,历任省营工厂党委会研究员、二区委工厂办公室干事、太原日报社记者、太原市委宣传部干事、太原市委基建部办公室秘书、太原市委党群党委会宣传部副部长。岁月流逝,时代变迁,当年叫雷仙云的穷苦的农村孩子,如今翻身解放,走进了城市,走上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的岗位。短短几年,她换了五六个工作单位,但无论在哪里,她都像战争年代一样,以高昂饱满的革命激情和干劲,忘我地工作。
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母亲参加革命后非常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自战争年代起她就开始记日记,既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同时也使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提高。她在1952年到1958年去世前几天写的一本日记,有幸保留了下来。这本约四五万字的日记,真实记录了她的工作、思想、感情、生活,文笔流畅、清丽俊逸,一些诗作更是从容幽雅,扣人心弦,今天读来,仍深受感染和鼓舞。
母亲的独立、自强的个性,从一件事可见一斑。解放初期,父亲是太原市二区的领导,起初母亲也在二区工作,不久她就执意要调出二区,相信在其他单位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她在自传中写道:“我正式提出不愿在二区工作的理由是不愿和赵力之在一起,感到和爱人在一起工作没出息。”后来她如愿以偿,调到了太原日报社。
在太原日报社,母亲被分配采写工业战线的稿件。由于母亲注意学习,很快适应工作,成为骨干记者。那一时期,在《太原日报》的头版头条,经常出现肖云的名字。在一些重大报道后面还要配发评论,如1952年8月13日母亲在头版写的调查报告,反映晋生纺织厂在推广先进工作法中,领导作风不深入,满于现状,工作走了弯路;同时配发了她写的评论《克服自满情绪,再接再厉,永远向前》。
母亲为人热情,帮人济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总是热心帮助,细致照顾,与周围的人都能和谐相处。家里的保姆由于饭菜做得香,人也可靠,用了好多年,但当她听说李琦书记家用了几个保姆都不满意,便主动提出让自家保姆去李书记家,自己再另找保姆。其实当时母亲正患病,更需要一个熟悉自己饮食和生活习惯、能够照顾自己的保姆。
母亲生过4个孩子,前面两个都夭折了,因而母亲非常疼爱我们兄妹俩。但她对我们从不娇生惯养,很注意对我们严格要求,循循善诱。母亲在病榻上教夏平学算术,唱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歌曲《青年团员之歌》。为了培养沁平的韧性和耐性,她教会了他织毛线。多才多艺的母亲还悉心指导沁平绘画,取得一点成绩就给予鼓励,沁平6岁时画的一幅《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画作还刊登在当年的《山西儿童》上。
母亲由于健康原因,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听姥姥说,日本人占领平遥后,经常“扫荡”,百姓为躲避战乱不得不外出逃难。在一次转移途中,由于很多人挤在一座很窄的木桥上,母亲不慎掉到冰冷的水中。开始只是膝盖关节疼,以为仅是风湿痛,由于医疗条件差,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几年后便发展成心脏病。解放后,虽进了城,但当时医疗条件、医疗水平有限,病情一天天加重,直到两次截肢,右腿膝盖以下全部锯掉。一个要强而又精力充沛的人不得不缠绵病榻,身体不能自由行动,这其中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新中国一浪一浪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使母亲恨不能从床上一跃而起,像在烽火连天的年代里,再次投入那如火如荼的战场。但病魔最终还是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母亲于1958年4月21日走完了短暂的一生,年仅33岁。
时光的流逝,改变不了儿女对母亲的思念,但思念中我们多了几分振作和坚强。如今,我们都已长大成人,有了各自的事业和幸福家庭,这虽然是我们的努力,但也源于母亲的教育,母亲的坚强,母亲的奉献。母亲的生命虽然那样短暂,但母亲的足迹却是那样坚定和辉煌。它将永远激励我们走好人生之路,为人民多作贡献。今年是母亲逝世47周年,也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谨以此文献给我们的母亲及所有为革命奋斗终身的共产党人。
我们的母亲是一个有坚定信仰,对党无限忠诚,对劳苦大众翻身解放、对妇女解放事业不懈追求的,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工农干部。那个时代造就了大量这样的干部,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母亲在那个造就英雄的大环境下,追求自由解放,接受社会进步思想,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实践中成长,使我们看到一个旧社会的农村女孩子,怎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教育和培养下,在革命队伍中逐步成长为一位新政权女干部的足迹。
挣脱封建婚姻走上革命道路
1925年母亲生于平遥县城一个商人家庭,取名雷仙云。外祖父早逝,母亲随其母回到她外祖父家岳壁村。母亲7岁时被送进岳壁村女子小学校。她读书很努力,学习名列前茅,很受老师的喜爱。同学们开始对她另眼相看,有钱的孩子也不敢再歧视、欺负她了。母亲自幼就显示出一种顽强的抗争精神,并且表现出能闯出困境的能力。她12岁小学毕业,还想继续上学,但兵荒马乱,家境贫寒,没有继续升学读书的条件,就到本村农民补习学校上学。不到一年,七七事变爆发,母亲遂回家务农。
战争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也给母亲带来了人生的巨大转折。
1938年2月,日军攻陷平遥县城。4月,中共平遥县工委在距岳壁村东面10公里的彭坡头村建立了平遥县抗日民主政府,并相继成立了平遥县工人救国会、农民救国会、妇女救国会和青年救国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救国运动在全县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这期间平遥县工委组织的业余话剧团经常到各村演出,宣传抗日。看了演出后的母亲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产生了强烈的仇恨。特别是那些反映东北同胞在日寇统治下悲惨生活的宣传,使母亲流下了眼泪。
当时,牺盟会以农村为阵地,贴标语、发传单、发动群众参加抗日。这些活动都对母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牺盟会会员们投身民族和妇女解放事业的精神感染、激励着母亲。她第一次看到妇女冲破封建制度的藩篱、走出家庭积极开展各种社会活动,第一次看到妇女竟然像男子一样可以直接参军、参战,奋起抗日。那些为了抗日救国而活跃在各项社会工作中的英姿飒爽的女青年,激起母亲参加本县牺盟会的强烈愿望。母亲在1954年写的自传中写道:“(我)14岁一心要参加本县牺盟会,当时思想动机一方面是不愿当亡国奴,另一方面也是看见牺盟会的工作人员自由威武,但这个志愿被家中多方拒绝未遂。”
1939年,母亲还不满15岁就由家庭作主,嫁给源寺村一个做小买卖的人家。母亲性格倔强,对此婚姻极为不满,几次行动试图逃离夫家,终于1941年2月成功挣脱了封建婚姻的桎梏,跑到距岳壁村南约5公里的段村参加了本县妇救会工作,从此开始投身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
革命征途中两易其名
母亲参加革命工作后,被任命为平遥四区(段村一带)妇救会常委。她后来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这一天我第一次直接参加了对日的斗争。我热情好奇地背上了六五式步枪,什么危险都置之度外,投身于反毒化、毁烟苗与捕捉敌伪情报员的星夜战斗。从黄昏行军开始到敌人的碉堡,几十里崎岖不平的道路,进行了彻夜的活动,胜利地完成了任务后回到原地,已经拂晓了。我现在清楚地记得,我那时是多么健康,多么天真,多么富于思想,多么勇敢。”她还和妇救会的干部们站岗放哨、救护伤员、拥军优属,为军队做衣、做鞋、做子弹袋、造石雷、送情报、抬担架等,动员妇女参与社会各项活动,举办妇女夜校、识字班,提高妇女的文化水平,帮助妇女解决切身问题,禁止买卖婚姻、童养媳和虐待打骂妇女,争取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的平等地位。
为了躲避夫家寻找,母亲改名为张鸿。但由于根据地与夫家在同一个县,距离不远,他们还是找到了母亲,要她回家,并许诺母亲可以在家不干活,想吃好的、穿好的都尽量满足,但母亲断然拒绝,坚决表示不再回去。
1941年8月,母亲到太岳行署干校民运队学习,进一步提高文化水平。她以饱满的学习热情,认真刻苦钻研,勤奋学习,坚持写日记,文化水平提高很快,多次受到领导的表扬。原本3个月的学习,由于敌人“扫荡”延迟到第二年1月结束。结业后,母亲调到平遥一区即南山区妇救会任常委,开辟根据地。也就是在这里,母亲认识了当时担任平遥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的父亲赵力之。她对工作能力强、对敌斗争顽强勇敢的父亲非常钦佩,而父亲对母亲果敢的性格和干练热情的工作作风也有好感,在共同的事业和斗争中,他们的感情日益深厚。
1942年4月母亲到太岳区青年补习学校学习。学习结束后调到沁源三区青年抗日救国会任常委。父亲在平遥工作,母亲在沁源,两人的书信来往就靠秘密交通员在传递情报和文件时捎带。1943年,经过自由恋爱,感情真挚、冲破封建家庭包办婚姻的两个年轻人在平遥县麦茭沟村结婚了。当时真正自由恋爱的人还很少,他们向党组织提出结婚申请时,党内还有不同意见,认为男方是有妇之夫,女方是有夫之妇,二人不宜结合。但平遥的上极机关——太岳三地委的宣传部长祁果同志坚决支持并批准了这桩婚姻。当时抗日政府也办理结婚、离婚手续,作为党员的婚姻需经党组织批准。
婚礼一结束,母亲就又回到沁源三区青救会,从此改名为肖云。
在青救会里,母亲组织动员青年送情报、抬担架,开展抗日宣传及游击战争,并鼓励青年参军、参战,支援抗日前线。当时的宣传口号是“好男要当兵,好铁要打钉”,还流行这样一首歌:“父母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打败日本狗强盗,安安定定过时光。”
一年后母亲又调任该区联合校长。联合校长是一个行政职务,并没有联合学校这个机构,是民主政府向五六个小学委派的一名行政干部,类似于现在的乡政府教育干事。作为联合校长,母亲一方面要负责组织各小学老师、校长开会学习政治,提高业务水平,围绕对敌斗争布置工作,另一方面还要负责小学所在地的其他工作,如土改、减租减息、征兵支前,以及在围困沁源城的两年半里负责救济难民等等。就在母亲任联合校长期间的1944年夏天,由区党委书记任仲元和副书记郭文介绍,母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转正。
日寇投降前后,母亲在平遥县抗日民主政府任区农救会副主席、联合会主席,协助抗日民主政府组织农民开展减租减息斗争,组织生产互助,优待抗战军人家属,发动青年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团结一切抗日力量,保卫和建设抗日根据地。直到1946年夏,父亲调任太岳区岳北专署公安局局长时,母亲随调至太岳公安一分局二科任内勤科员。
1948年4月,身怀六甲的母亲随已任命为平遥县委书记的父亲到平遥县上任。一路颠簸,还没赶到县委机关所在地东泉村,就在半路的一个小村庄里生下了一个男孩。由于孩子是出生在沁源到平遥的路上,故起名沁平。
分娩不久的母亲没顾上休息,就到平遥县联合会报了到。联合会的前身是各抗日救国会,抗战胜利后各抗日救国会合并组成平遥县联合会,母亲任常委,组织农民群众开展反奸清算,没收地主土地、财产,分给贫雇农。
1948年7月13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的猛烈进攻下,阎锡山驻守平遥的军政人员弃城逃跑。第2天,中共平遥县委派公安人员和民兵进驻平遥城,平遥全境获得解放。6天后,县委、县民主政府迁进城内办公,母亲随即进城,先后任中共平遥县妇委会副书记、平遥城关区委书记。她热情关心广大工农妇女,特别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村妇女的土地、婚姻、教育和健康问题,召开妇女座谈会,详细了解农村妇女的土地、婚姻和家庭生活情况,并于1949年2月组织召开了历时5天的平遥县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号召妇女以主人翁姿态迎接新中国的成立。
当年6月,母亲又生下了一个女儿,由于正值夏天,故给孩子起名夏平。
独立、自强,忘我地工作
1950年5月,母亲调到太原,历任省营工厂党委会研究员、二区委工厂办公室干事、太原日报社记者、太原市委宣传部干事、太原市委基建部办公室秘书、太原市委党群党委会宣传部副部长。岁月流逝,时代变迁,当年叫雷仙云的穷苦的农村孩子,如今翻身解放,走进了城市,走上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的岗位。短短几年,她换了五六个工作单位,但无论在哪里,她都像战争年代一样,以高昂饱满的革命激情和干劲,忘我地工作。
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母亲参加革命后非常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自战争年代起她就开始记日记,既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同时也使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提高。她在1952年到1958年去世前几天写的一本日记,有幸保留了下来。这本约四五万字的日记,真实记录了她的工作、思想、感情、生活,文笔流畅、清丽俊逸,一些诗作更是从容幽雅,扣人心弦,今天读来,仍深受感染和鼓舞。
母亲的独立、自强的个性,从一件事可见一斑。解放初期,父亲是太原市二区的领导,起初母亲也在二区工作,不久她就执意要调出二区,相信在其他单位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她在自传中写道:“我正式提出不愿在二区工作的理由是不愿和赵力之在一起,感到和爱人在一起工作没出息。”后来她如愿以偿,调到了太原日报社。
在太原日报社,母亲被分配采写工业战线的稿件。由于母亲注意学习,很快适应工作,成为骨干记者。那一时期,在《太原日报》的头版头条,经常出现肖云的名字。在一些重大报道后面还要配发评论,如1952年8月13日母亲在头版写的调查报告,反映晋生纺织厂在推广先进工作法中,领导作风不深入,满于现状,工作走了弯路;同时配发了她写的评论《克服自满情绪,再接再厉,永远向前》。
母亲为人热情,帮人济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总是热心帮助,细致照顾,与周围的人都能和谐相处。家里的保姆由于饭菜做得香,人也可靠,用了好多年,但当她听说李琦书记家用了几个保姆都不满意,便主动提出让自家保姆去李书记家,自己再另找保姆。其实当时母亲正患病,更需要一个熟悉自己饮食和生活习惯、能够照顾自己的保姆。
母亲生过4个孩子,前面两个都夭折了,因而母亲非常疼爱我们兄妹俩。但她对我们从不娇生惯养,很注意对我们严格要求,循循善诱。母亲在病榻上教夏平学算术,唱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歌曲《青年团员之歌》。为了培养沁平的韧性和耐性,她教会了他织毛线。多才多艺的母亲还悉心指导沁平绘画,取得一点成绩就给予鼓励,沁平6岁时画的一幅《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画作还刊登在当年的《山西儿童》上。
母亲由于健康原因,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听姥姥说,日本人占领平遥后,经常“扫荡”,百姓为躲避战乱不得不外出逃难。在一次转移途中,由于很多人挤在一座很窄的木桥上,母亲不慎掉到冰冷的水中。开始只是膝盖关节疼,以为仅是风湿痛,由于医疗条件差,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几年后便发展成心脏病。解放后,虽进了城,但当时医疗条件、医疗水平有限,病情一天天加重,直到两次截肢,右腿膝盖以下全部锯掉。一个要强而又精力充沛的人不得不缠绵病榻,身体不能自由行动,这其中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新中国一浪一浪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使母亲恨不能从床上一跃而起,像在烽火连天的年代里,再次投入那如火如荼的战场。但病魔最终还是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母亲于1958年4月21日走完了短暂的一生,年仅33岁。
时光的流逝,改变不了儿女对母亲的思念,但思念中我们多了几分振作和坚强。如今,我们都已长大成人,有了各自的事业和幸福家庭,这虽然是我们的努力,但也源于母亲的教育,母亲的坚强,母亲的奉献。母亲的生命虽然那样短暂,但母亲的足迹却是那样坚定和辉煌。它将永远激励我们走好人生之路,为人民多作贡献。今年是母亲逝世47周年,也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谨以此文献给我们的母亲及所有为革命奋斗终身的共产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