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出血性膀胱炎的高危因素和防治措施

来源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16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估改良的水化碱化方案对预防和治疗非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URD-HSCT)后出血性膀胱炎(HC)的效果及安全性,探讨URD-HSCT后并发HC的危险因素.方法 151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接受了URD-HSCT,所有患者移植前均接受白消安+环磷酰胺(BuCy2)方案预处理.在使用环磷酰胺(Cy)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接受改良的水化碱化输液方案,分别在静脉滴注Cy后0、3、6、9、12 h分5次静脉注射美司钠,总量为Cy总量的120%~160%;于开始使用Cy时至结束后24 h(共计72 h)经中心静脉持续输液,输液量5000 ml·m-2·d-1,匀速输注,每500 ml液体中加入50 g/L碳酸氢钠20 ml,间断应用利尿剂,保持液体出入量平衡;每小时测尿pH值,保持尿pH值>7.5.结果 URD-HSCT后共有26例患者发生HC,发生率为17.2%(26/151),中位发病时间为40d(8~89 d),无患者发生早发性HC.移植后26例HC患者再次接受改良的水化碱化尿液治疗,部分患者接受膀胱持续冲洗,所有患者均治愈,无患者因HC而死亡.经统计分析表明,以下因素与HC的发病明显相关:男性患者,相关系数(OR)值=3.093,95%可信区间(CI)为1.145~8.353,P<0.05;急性GVHD,OR值=18.044,95%CI为3.952~82.392,P<0.01;≥30岁,OR值=6.077,95%CI为1.585~23.299,P<0.01.结论 改良的水化碱化方案是预防和治疗URD-HSCT后HC的安全有效的措施,尤其是由Cy预处理引起的早发性HC;男性患者、年龄≥30岁以及移植后并发急性GVHD是引起HC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我院2008年12月成功治疗1例移植肾间隔室综合征(RACS),随访25个月余,肾功能正常,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患者为男性,32岁,因尿毒症行血液透析治疗8个月,无其他系统的严重并发症,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供者为男性,28岁,无血管及输尿管变异.供、受者HLA有4个抗原相合,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为0.03.供肾热缺血时间约4 min,冷缺血时间为12 h.手术常规采用
期刊
目的 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在临床肺移植中应用的经验.方法 45例肺移植受者,年龄(50.5±8.6)岁(16~74)岁.原发病为肺纤维化合并肺动脉高压3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4例,矽肺2例,肺结核2例,弥漫性细支气管炎1例,支气管扩张2例,以及原发性肺动脉高压2例.其中3例受者在术前经股动、静脉切开置ECMO管道,分别维持13、19和6d后,在ECMO支持下接受了肺移植手术;40例受者在
肝移植受者中,女性比例逐渐升高,但与之相关的妇科并发症目前国内鲜有报道.本文回顾分析我院1例肝移植术后合并子宫异常出血而实施子宫全切术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期刊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PesaroⅡ-Ⅲ度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24例接受allo-HSCT治疗,其中男性18例,女性6例,患者年龄中位数为4岁(2~15岁).24例中,同胞供者23例,母亲供者1例;HLA 6个抗原全相合23例,5个抗原相合1例;骨髓混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15例,脐带血移植9例.采用白消安+环磷酰
由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导致的移植物功能丧失、受者带有功能移植物死亡以及免疫抑制治疗的依从性不良,是器官移植近期效果明显提高而远期效果并未同步提高的主要原因,上述因素都与免疫抑制剂是否合理应用相关。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指标来指导用药,用药量往往不足或过度,从而导致免疫损害或免疫抑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虽不断寻找解决方法,包括剂量最小化或撤除免疫抑制剂,但方案还不一致,结果也不确定或不具说服力,尚无理想结
期刊
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DGF)和急性排斥反应(AR)仍然是影响移植肾存活的重要因素,如何使用好免疫抑制药物以避免排斥反应的发生是移植成败的关键.本中心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间共有24例受者在肾移植后应用他克莫司(Tac)注射液,现报告如下。
期刊
目的 研究应用抗CDl58a和CDl58b单克隆抗体封闭供者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的抑制性受体KIR2DLl及KIR2DL3后,供者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对受者树突状细胞(DC)的杀伤作用,及其减少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作用。方法对15例异基因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供、受者进行HLA及KIR高分辨基因分析,采集供者骨髓及受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受者DC作为靶细胞,使用磁珠负选
期刊
目的 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肺移植围手术期应用的经验.方法 30例原发性终末期肺病伴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在肺移植术中应用了ECMO,其中单肺移植18例,不横断胸骨序贯式双肺移植12例.在术前使用ECMO维持者2例,分别维持19 d和6 d;其他患者在麻醉完成后开始置ECMO管道.受者在氧合和血流动力学平稳后撒除ECMO.结果所有受者均顺利完成移植.27例于移植术后顺利撤除ECMO;3例术
体肝移植术前正确评估供者血管和胆道解剖变异直接关系到供、受者的安全及移植术能否成功.对肝脏胆道和血管的检查方法现有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置管术(ERCP)、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B型超声、CT和磁共振成像(MRI).ERCP和PTC为有创性检查,患者较痛苦,且存在一定的风险,在临床上主要作为一种治疗性检查手段.B型超声检查易被患者的脂肪和腹腔气体等于扰,造成对胆道及血管病变的误诊或漏诊.CT
期刊
在西方国家,丙型肝炎病毒(HCV)相关的肝硬化或肝功能衰竭是肝移植最常见的适应证,约占所有肝移植的40%[1].在中国也有不少HCV相关的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肝移植.而肝移植后HCV复发相当普遍,并带来严重后果.有研究表明,约30%的HCV感染受者在肝移植后第5年进展至肝硬化、移植肝功能丧失甚至死亡,并且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这一比例持续增加[2].做为肝移植受者的基础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Tac)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