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法典》第146条第1款的司法适用——以房屋买卖合同为视角

来源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w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司法实践中,以虚假房屋买卖合同的方式逃避税款或骗取银行贷款的现象频发.法院在审理虚假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时审判标准不一,存在虚假行为和恶意串通规则适用混乱的问题.我国《民法总则》第146条第1款首次对虚假行为进行了规定,《民法典》延续了这一制度,但是并未规定“虚假行为的无效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正确厘清虚假行为和恶意串通规则之间的关系、明确善意取得制度与虚假行为不得对抗规则之间的界限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所在.
其他文献
在《从牯岭到东京》中,茅盾通过反思自己在大革命中的经历及《幻灭》《动摇》《追求》的创作历程,通过回顾文坛上革命文学的发展,厘清革命文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错误的观念,为革命文学确立了一些基本的理论范式.从这一角度来说,《从牯岭到东京》遵循文学创作规律,提出了系统的革命文学观,对文学的本质是什么、革命文学应该写什么、应该如何写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批判了当时革命文学中普遍存在的标语口号化倾向,推动了革命文学的发展,是革命文学的一篇重要的纲领性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