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与误解:当代中国的黑格尔美学

来源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1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50—70年代黑格尔《美学》在中国翻译出版,黑格尔美学的中国阐释模式随之建立,与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孕育和诞生大致同步,并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理论体系等方面给后者以深刻影响.国内学界既有的阐释模式主要是把黑格尔理解为西方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较多地关注黑格尔的思辨方法、美的艺术哲学、艺术发展史等方面的内容.黑格尔对比较美学的早期探索、对现当代先锋艺术的准确预见、对摹仿说和教训说的否定、对移情说的启迪等作为西方现当代美学重要先驱者的方面,我们较为忽略.对黑格尔的自然人化论等观点我们也存在误解.如果说对黑格尔美学业已定型化的理解,曾经是20世纪中后期催生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孕育和诞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催化剂,那么推动新世纪黑格尔美学阐释模式的转型,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的重构同样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其他文献
我国立法中已经明文规定技术中立原则,司法实践中也多次援引,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对技术中立原则进行溯源,并对我国司法实践中技术中立原则适用情况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司法实践中存在行为人借用技术中立之名行侵权之实,将其作为网络环境中藏污纳垢的挡箭牌,以及未厘清红旗原则、避风港原则与技术中立原则的界限等问题,导致技术中立原则未能被正确援用.针对此,应明确技术中立原则的含义,完善相关法律中关于网络侵权问题的规定,同时与《民法典》进行有效衔接.
自"太阳风"供应链攻击事件发生以来,国际上掀起了关于加强供应链安全国际法保护的讨论热潮.以现有国际法适用于网络空间这一国际共识为出发点,在适用性方面争议不大的主权、不干涉内政与禁止使用武力原则可以在保护供应链安全上发挥一定作用.但受制于不同情境与解释路径的复杂性,其实际保护效果不容夸大.究其原因,现有国际法所具有的内在缺陷不仅助长了学理纷争,还制约了各国实践.为弥补国际法的适用短板,国际上对网络空间特别法的制定需求日益强烈,负责任国家行为规范正因之迅速崛起.中国应积极参与这一专门性规范的建构进程,在深入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