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而应该注重熏陶,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小学生就像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由于其认知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局限性,教师不可能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和枯燥的理论解说,所以德育只能渗透于相关的学科教学和实践活动中,而语文教学正是渗透德育的一块沃土。
作为一名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即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做人。在新时期的教学工作中,“育人”显得更为重要。在笔者看来,在学科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德育渗透,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一、在文字训练中渗透德育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感情,或说明某个道理。这些内容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所以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教师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工夫,把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换句话说,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就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如第九册《金色的鱼钩》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班长的话:“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着眉头硬咽了下去。”在教学这段话时,教师应抓住“硬”这个关键字,让学生理解“硬咽”的意思以及老班长这样做的目的。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就会明白,这里的“硬咽”是指明明咽不下去,还要勉强往下咽;班长这么做,是为了把鱼汤省下来给小战士吃,好让他们坚持走出草地。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学生体会到了老班长为了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高尚品质,受到了舍己为人思想的教育。
二、在分析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
文章的思想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流向,而这主要是通过情节表现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剖析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在理解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发展,从而以情激情,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达到德育的目的。如在揭示课题《月光曲》后,笔者以贝多芬听到、走近、弹奏、飞奔为线索,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理清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扣住核心,层层诱导,在学生理解贝多芬触发创作灵感和酝酿过程之后,抓住情与景这两个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因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心理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关心、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三、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读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字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升品位,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如《再见了,亲人》中的语言充满感情,作者有意识地在陈述的语气中运用了较多的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感情,笔者先让学生明白朝鲜人民为中国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并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价,然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和重点段。通过反复朗读,激发了学生的感情,使他们产生了共鸣,深深体会到了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能进行心灵净化,它不像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更多的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是学生通过深入学习而发现和感知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必须深入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的编排体系,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教育内容,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活动中去,让德育之花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作者单位:河北省黄骅市黄骅镇沈庄小学)
作为一名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即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做人。在新时期的教学工作中,“育人”显得更为重要。在笔者看来,在学科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德育渗透,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一、在文字训练中渗透德育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感情,或说明某个道理。这些内容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所以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教师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工夫,把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换句话说,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就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如第九册《金色的鱼钩》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班长的话:“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着眉头硬咽了下去。”在教学这段话时,教师应抓住“硬”这个关键字,让学生理解“硬咽”的意思以及老班长这样做的目的。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就会明白,这里的“硬咽”是指明明咽不下去,还要勉强往下咽;班长这么做,是为了把鱼汤省下来给小战士吃,好让他们坚持走出草地。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学生体会到了老班长为了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高尚品质,受到了舍己为人思想的教育。
二、在分析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
文章的思想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流向,而这主要是通过情节表现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剖析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在理解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发展,从而以情激情,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达到德育的目的。如在揭示课题《月光曲》后,笔者以贝多芬听到、走近、弹奏、飞奔为线索,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理清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扣住核心,层层诱导,在学生理解贝多芬触发创作灵感和酝酿过程之后,抓住情与景这两个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因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心理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关心、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三、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读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字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升品位,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如《再见了,亲人》中的语言充满感情,作者有意识地在陈述的语气中运用了较多的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感情,笔者先让学生明白朝鲜人民为中国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并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价,然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和重点段。通过反复朗读,激发了学生的感情,使他们产生了共鸣,深深体会到了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能进行心灵净化,它不像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更多的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是学生通过深入学习而发现和感知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必须深入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的编排体系,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教育内容,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活动中去,让德育之花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作者单位:河北省黄骅市黄骅镇沈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