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建设基于电子政务的档案信息网络
根据目前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全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状况和全国“十一五”档案信息化的规划目标,结合档案部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情况,我们不可能建立独立的覆盖全国的档案信息专用网络,只能对各地现有的网络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建设基于当地电子政务网的体系相对完整、结构合理、高速宽带、互联互通的区域性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档案局(馆)内部办公及服务过程无纸化、业务处理刚络化、查询服务电子化、管理科学化,再借助互联网实际远程馆际信息共享。逐步形成网络环境下的“区域内档案信息远程共享”,为社会提供“一站式服务”。借助已有的各级电子政务系统,建立档案部门的信息网络,提高档案部门的信息化水平和办事效率,通过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沟通和互动,让公众充分体验和享受电子政务带来的便利,拓展服务领域和能力,把更多的人性化服务送到百姓身边。
2 基于电子政务的档案信息网络的基本要求
要建立基于电子政务的档案信息网络,各级档案局馆必须明确自己的任务分工,简单说就三句话:“省局修路”,“市县(局)买车”,“档案馆备货”。“省局修路”是指由国家、省档案局制定标准与建没网络;“市县(局)买车”是指由各级地方档案部门负责硬件与软件的配备,“档案馆备货”是指各级档案馆负责档案信息的数字化。这里,我们重点讨论基于电子政务的档案信息网络建设问题。
2.1 实现全国综合档案馆的网络全覆盖。要实现馆际远程服务,首先要实现全国综合档案馆的网络全覆盖,这本应是国家档案局与省档案局的任务。目前,应考虑将各地档案部门已有的网络改建为能与当地的电子政务网相对接,使其具有稳定的传输质量,能长期不间断地运行,满足实时传送数据的需要;有灵活的网络扩展能力,能随着数据的增加升级扩容;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能够满足中短期业务需求。
要实现上述要求,可采用先进的MPLS VPN技术,借助各地政府专用网络组建覆盖本行政辖区的档案信息网,实现各联网单位的档案数据共享与档案信息互通。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建设先进的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系统应该包括公文、信息、流程、办公、档案等管理模块,形成覆盖本行政辖区各部门的以公文管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办公系统,构筑档案管理政务工作网络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在内部办公系统中开通电子公文传输系统,以网络为载体,互联互通,提高管理效能。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建立的网站,要面向社会提供政务公开、经济信息等服务类信息,并提供在线查档、局(馆)长信箱等互动平台,提高办事与服务效率。
2.2 保证网络间的通信安全。要实现馆际远程服务,在实现全国综合档案馆的网络全覆盖的同时,必须设置各联网档案馆通过用户安全认征,与档案数据库建立加密数据访问渠道,实现各网点与数据中心之间的安全通信。这项任务的主要程序应由各级档案馆来完成。技术指标主要体现在:安全性、可靠性、高性能和可扩展性四个方面。安全性是指采用VPN方式组网,提供与互联网逻辑隔离的专用通道,确保重要信息的安全保密。可靠性是指自动路由选择的数据网络,将网络故障的概率降到最低,提供稳定可靠的电信级的网络运行环境。高性能是指基于宽带网络平台,实现各网点的高速互联。可扩展性是指易于扩展,增加网点只需接入互联网,分配同一域下的账号,数据中心一端不需任何设置。
2.3 系统稳定且可以扩充。档案部门的信息需求没有实时采用的要求,因此,对系统的反应速度要求并不高,但对系统的稳定性要求高。在目前条件下,理想的档案信息网络系统的档案局(馆)内部办公系统应采用基于Java技术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并能够保证系统的功能完善,运行稳定。系统还应该具备系统扩展功能与USB格式数字证书的身份认证功能,可以提供多种角色、流程等模板,与档案网站的档案信息整合等。
档案信息网络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循序渐进才是成功的必然路径。基于电子政务网络构建的全国性区域档案信息共享系统,还应包括档案数据整合和交换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及档案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平台,并逐步开发与建立区域民生档案应用共享子系统、区域文件档案信息应用共享子系统、区域图像影像应用共享子系统、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互动服务子系统,向着建设覆盖广泛、内容丰富、检索方便、利用快捷的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不断靠近。
根据目前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全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状况和全国“十一五”档案信息化的规划目标,结合档案部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情况,我们不可能建立独立的覆盖全国的档案信息专用网络,只能对各地现有的网络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建设基于当地电子政务网的体系相对完整、结构合理、高速宽带、互联互通的区域性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档案局(馆)内部办公及服务过程无纸化、业务处理刚络化、查询服务电子化、管理科学化,再借助互联网实际远程馆际信息共享。逐步形成网络环境下的“区域内档案信息远程共享”,为社会提供“一站式服务”。借助已有的各级电子政务系统,建立档案部门的信息网络,提高档案部门的信息化水平和办事效率,通过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沟通和互动,让公众充分体验和享受电子政务带来的便利,拓展服务领域和能力,把更多的人性化服务送到百姓身边。
2 基于电子政务的档案信息网络的基本要求
要建立基于电子政务的档案信息网络,各级档案局馆必须明确自己的任务分工,简单说就三句话:“省局修路”,“市县(局)买车”,“档案馆备货”。“省局修路”是指由国家、省档案局制定标准与建没网络;“市县(局)买车”是指由各级地方档案部门负责硬件与软件的配备,“档案馆备货”是指各级档案馆负责档案信息的数字化。这里,我们重点讨论基于电子政务的档案信息网络建设问题。
2.1 实现全国综合档案馆的网络全覆盖。要实现馆际远程服务,首先要实现全国综合档案馆的网络全覆盖,这本应是国家档案局与省档案局的任务。目前,应考虑将各地档案部门已有的网络改建为能与当地的电子政务网相对接,使其具有稳定的传输质量,能长期不间断地运行,满足实时传送数据的需要;有灵活的网络扩展能力,能随着数据的增加升级扩容;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能够满足中短期业务需求。
要实现上述要求,可采用先进的MPLS VPN技术,借助各地政府专用网络组建覆盖本行政辖区的档案信息网,实现各联网单位的档案数据共享与档案信息互通。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建设先进的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系统应该包括公文、信息、流程、办公、档案等管理模块,形成覆盖本行政辖区各部门的以公文管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办公系统,构筑档案管理政务工作网络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在内部办公系统中开通电子公文传输系统,以网络为载体,互联互通,提高管理效能。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建立的网站,要面向社会提供政务公开、经济信息等服务类信息,并提供在线查档、局(馆)长信箱等互动平台,提高办事与服务效率。
2.2 保证网络间的通信安全。要实现馆际远程服务,在实现全国综合档案馆的网络全覆盖的同时,必须设置各联网档案馆通过用户安全认征,与档案数据库建立加密数据访问渠道,实现各网点与数据中心之间的安全通信。这项任务的主要程序应由各级档案馆来完成。技术指标主要体现在:安全性、可靠性、高性能和可扩展性四个方面。安全性是指采用VPN方式组网,提供与互联网逻辑隔离的专用通道,确保重要信息的安全保密。可靠性是指自动路由选择的数据网络,将网络故障的概率降到最低,提供稳定可靠的电信级的网络运行环境。高性能是指基于宽带网络平台,实现各网点的高速互联。可扩展性是指易于扩展,增加网点只需接入互联网,分配同一域下的账号,数据中心一端不需任何设置。
2.3 系统稳定且可以扩充。档案部门的信息需求没有实时采用的要求,因此,对系统的反应速度要求并不高,但对系统的稳定性要求高。在目前条件下,理想的档案信息网络系统的档案局(馆)内部办公系统应采用基于Java技术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并能够保证系统的功能完善,运行稳定。系统还应该具备系统扩展功能与USB格式数字证书的身份认证功能,可以提供多种角色、流程等模板,与档案网站的档案信息整合等。
档案信息网络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循序渐进才是成功的必然路径。基于电子政务网络构建的全国性区域档案信息共享系统,还应包括档案数据整合和交换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及档案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平台,并逐步开发与建立区域民生档案应用共享子系统、区域文件档案信息应用共享子系统、区域图像影像应用共享子系统、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互动服务子系统,向着建设覆盖广泛、内容丰富、检索方便、利用快捷的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不断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