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阿荣博堪布:在悲欢离合里耕耘心田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oneknow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希阿荣博堪布 1963年出生于四川甘孜州,幼年开始学佛,21岁进入喇荣五明佛学院,24岁成为堪布,之后任教于五明佛学院,并在四川甘孜建立扎西持林闭关院等。其作品《次第花开》《寂静之道》等一直是佛教类畅销书。

  五明佛学院以外,希阿荣博堪布大部分时间住在四川甘孜的扎西持林。这座闭关院坐落在藏人眼中的“神山”上,相传是格萨尔王的叔叔超统大王一生修持马头金刚并获证圆满的圣地。交通相当不便,从成都出发要700多公里,开车得十三四个小时。对希阿荣博堪布来说,这里却是熟悉的藏地、可爱的家乡,离他出生、长大的村子不过几公里。
  希阿荣博从小生活在甘孜,六七岁时,第一次接触死亡——外婆去世了。生命的无常让幼小的孩子感受到佛法的价值。成长的年代几乎看不见佛像、经书和僧侣,但希阿荣博对三宝却坚信无疑。他12岁时听说附近的扎熙寺里有一位哥宁活佛,向母亲苦苦求了两年,终于进入寺庙求学。两年后活佛圆寂,16岁的希阿荣博开始四处游学。兜兜转转,21岁时见到了创办五明佛学院的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从此跟随。24岁在五明佛学院成为堪布(既是一种职务,相当于住持、方丈,同时也是一种资质,即可以公开传法说教的资格),30岁后在家乡建道场,总是回来授课讲学。
  当今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上师里,希阿荣博堪布是颇具影响力又很低调的一位。他出版过《次第花开》《生命这出戏》等多本畅销著作,以现代人的表达方式畅谈佛法,将世间的纷繁杂芜一言道破。作品中的他,是修行者也是寻常人,一样要面对生活的诸般无常:病痛的折磨,亲人的离别……与其说他是在讲佛法,不如说是在写自己的“寂静之道”。

从当下所在之处开始


  《环球人物》:佛法的深奥经常让想亲近它的人望而生畏,您写的佛教书籍,却让读者很愿意亲近,不但是畅销书,更是长销书,化艰深为轻松的秘诀是什么?
  希阿荣博堪布:我很感谢读者给我不断解释佛法的机会。
  佛法原本就不是笼统僵化的说教,也不该是仅限于学者、专业人士在小范围研究、实践的高深学问和专门技术。哪怕佛法中最幽深的理论,也是与我们当下的身心活动紧密连接的,是为了解决现实人生中遇到的问题。
  我从小所受的佛法教育和我的生活经历,使得佛教中很多的概念、思想对我来说已然内化,它们是不需要解释的。在一段时间里,我没有意识到,当我向别人,尤其是那些有着与我迥然不同文化、教育背景的人讲述这些概念时,是需要从头细说的,否则他们可能只是得到一个标准化的答案,却无从解除现实的苦恼。
  所以,我开始用平常的语言来向读者介绍佛法,希望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并运用佛法解决自身的问题。希望他们慢慢了解到,修学佛法不必等到将来,不必是生活变得更好或更糟之时,而是从当下所在之处开始。
希阿荣博堪布的作品《前行筆记之耕耘心田》和《次第花开》封面。

  《环球人物》:您提倡修行要贴近生活。为什么是贴近而不是出离生活?
  希阿荣博堪布:“贴近”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不需要改变什么。息灭贪、嗔、痴,远离杀、盗、淫,这需要我们对自己的身心活动保持觉察并不断调整。我们无法去外面找一颗现成的没有烦恼的心来移植到自己身上,也别想某天早上醒来突然就发现自己改头换面成了个“解脱的人”。所谓“贴近”,是指面对当下、内心,与烦恼开战。你可以仍然像以前一样工作、生活,不一定非要跑到另一个地方去,或努力去做另一个人。忘记或逃离,不一定会带来改变。
  即便远离都市、隐居山中,关键还是内心的反省和安宁。佛教中有很多方法教人如何训练自心,让心安静、柔软、敏锐,这样慢慢地,你对事物的觉知会改变,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待人处世的方式也都会变化。更重要的是,你的心柔韧了,面对干扰和压力就不会那么容易受到影响。遇到问题,能跳出问题来看,或者跳出自己的角度来看,这就很不错了。
  《环球人物》:与您以往的著作相比,新书《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似乎更为精深一些。您对自己读者的要求提高了吗?
  希阿荣博堪布:正如我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所说,它可看作是《普贤上师言教》的简单使用说明,而《普贤上师言教》在藏传佛教中是最基础但又最核心的一门课程。它是19世纪西藏著名的大成就者华智仁波切的一部著作,自问世以来就被一代又一代学佛者反复听闻、讲解、背诵。并未系统修学佛法的人,我相信也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很多启发。佛法修持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去除烦恼,即使不想被归入某种宗教徒的行列,至少远离烦恼、获得安乐总是人们向往的。
  《环球人物》:以往书籍中您鲜少详细地讲死亡这个人生最大的无常,这次专门辟出了两个章节。您对死亡持有什么样的看法?
  希阿荣博堪布:可能是因为佛法浸润的缘故吧,很多藏族人把死亡看成生命的一部分,就像生命中其他的事情一样。我六七岁时,外婆去世。当时我很难过,但在那之前她已经病了很长时间,家里人除了尽力照料她外,每天都努力为她念经咒。她天葬那天,我没有和家人一起参加,而是一个人跑去村里废弃的玛尼堆旁磕头,希望把这份小小的功德回向给她。
  我现在回想这件事,总会深切地感受到佛法的不可思议。你想,一个小孩子面对亲人的离世,没有觉得无力、孤独、隔膜,没有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了,而是很自然地觉得亲人正在经历的重病和死亡的过程,也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自己也可以为外婆做些什么。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有一个7岁的孩子,每天很认真地念观音心咒,我问他在做什么,他说他在帮助众生。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接着问:你这么小,怎么帮助众生?他说,放生时,我随喜了几块钱,这是在帮助众生;超度法会我也参加,我不会念别的,但我会念观音心咒,我就回向给他们;平时我也念观音心咒回向,希望众生离苦得乐。我问:你怎么知道自己就一定能帮到他们呢?他大概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吧,低着头半天才羞涩地说:因为我念得很认真。

不是消极,而是坚韧和开阔

2018新年神变月(2018年2月),上师希阿荣博堪布带领放生。

  《环球人物》:时下流行“佛系青年”一词,年轻人似乎是无欲无求,您心中认可这个说法吗?
  希阿荣博堪布:我不太清楚“佛系青年”这个词的具体所指。不过人们似乎对佛教所说的无欲无求有不少误解。其实佛教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消极,也许换一种说法更能理解,无欲无求可以理解为“没有期待也没有恐惧”。这是非常稀有的品质,尤其在现代社会,各种期待、压力、诱惑、干扰之下,要做到没有期待也没有恐惧很难。这不是一味的消极,而是异常的坚韧和开阔。
  《环球人物》:关于变得“坚韧和开阔”,求诸佛法这样的宗教也好,诉诸心理学这样的科学也好,似乎都是道理明白,做到很难。
  希阿荣博堪布:佛法讲闻思修并举。闻是闻法,听老师讲解佛法;思是思维,把道理搞清楚;闻思的目的是为了修,把佛法应用到自己身上来。这一点,现代人尤其要注意。大家很容易把佛法当成纯粹的知识来对待,学习佛法就是在积累知识,看一个人学佛学得好不好,就看他懂多少佛法知识,能不能讲得好。但我们不要忘了,佛法最重要的是它的实践性,学习佛法是为了用它来解决自己的问题。道理懂了只是第一步,更关键也更难的是实践。何况佛法中很多道理关乎见地,修证未到,你以为你懂了,其实没懂,不过是人云亦云而已。
  总有人跟我诉苦说,学了这么久佛法,可事到临头还是使不上力。我能说什么呢?你的佛法只停留在纸面上和嘴巴上,你花了多少工夫去实修实证呢?一天24小时你有多少时间在思维佛法?日常遇事有几件是用佛法的道理来应对的?如果没有,你怎能期望自己在关键时候有力量去运用佛法?修行,就是去养成习惯,把佛法变成自己的生活方式、思维和行为方式。
2018年夏天,扎西持林暑期佛学研修营期间,希阿荣博堪布为信众开示、 传法。

  《环球人物》:现实生活中人们多是遭逢困境,或面临生死、衰老,才开始真正关注心灵和生命的价值。为什么会这样?
  希阿荣博堪布:大概是因为到这种时候,人会更深刻地体会到痛苦和无常。佛陀初转法轮,首先开示的便是苦谛。他没有讲空性,讲佛性,讲缘起、因果、解脱等,而是说:“此乃苦,汝当知。”这是苦,你们要知道这一点。我们对很多事的认识都是从认识苦开始的。苦是什么?是各种各样的苦恼,是无常。没有谁能免于苦,迟早的问题,只是人在年轻力壮、身体健康或者顺利的时候,会误以为自己可以避免无常、痛苦,而病痛、灾难等打破了我们的妄想,让我们看到事实。

学僧的主要任务是心无旁骛地学修佛法


  《環球人物》:作为一位出生在藏地,一直在学院、寺庙里清修的高僧,您怎么看待都市与现代社会?
其他文献
《环球人物》杂志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张召忠。和《环球人物》的记者见过很多次,各种话题都没少聊,感谢大家对一个退休老人的关注。很多读者喜欢听我讲故事,我就在这里讲点随意的话题,让大家轻松一下。  我的婚礼、老伴儿  春天一到,结婚的人多起来,我就想起自己和老伴年轻时的事。我极少和人说这些,毕竟60多岁的人了,今天来讲一讲。我嘛,大家知道,河北沧州盐山县一个小村子出来的人;我那老伴儿是城里人,我
李开周  宋朝佛教昌盛,有名气的和尚不少。我们最熟悉的,一个是北宋的佛印禅师,那是苏东坡的好朋友,江湖上至今流传着苏东坡跟佛印斗法的传说;一个是南宋的济颠活佛,世人尊称“济公”,名气就更大了。从清朝的长篇小说《济公全传》到最近30年来翻拍再翻拍的电视剧《济公传奇》,讲的都是这位和尚的故事。  本文要讲的惠洪和尚,比佛印出世晚,又比济公出世早,大概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初年。论名气,惠洪比不上佛印和济
绘画作品:印度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和他的宫廷。  从午门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左转,沿着阶梯登上砖红色的城楼,西雁翅楼展厅正在举办一场华丽非凡的珠宝展(4月17日—6月18日)。迈进大门,一股“土豪之气”扑面而来。偌大的房间没有主灯,只有星星点点的小射灯,将光束打在各种珍珠钻石串成的繁复挂件配饰上,反射出斑斓的光晕。有网友提出观看建议:请戴好墨镜,以免被宝石晃瞎了眼。  这场展览名为“铭心撷珍
2017年8月,白人至上主义者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组织示威游行,其间发生冲突,有人驾车撞向反示威人群。  几个月来,新冠肺炎疫情闹得整个美国社会极度焦躁,各种社会矛盾恰如地球内部板块之间的加剧挤压,使得冲突的岩浆更为急迫地寻着岩石裂隙上升。而种族歧视,就是最易导致美国社会火山爆发的那道岩缝。这也就解释了为何疫情中死去10多万人,美国社会看上去尚能安之若素,而一场偶发冲突中死了一名黑人,却会引发剧烈骚乱
宋朝时,京城住着一位画家。某日,他正在画一只虎,刚好有人上门请他画马,他为了省事,自作聪明地在刚画好的虎头后面画上了一个马的身子。  买画的人问他:“你到底畫的是马还是虎?”  画家漫不经心地回答:“马马虎虎。”  过了一会儿,画家的大儿子走过,指着画问父亲是什么,画家随口道:“是虎。”不一会儿,他的小儿子也看到了这幅画,觉得怪异,又问父亲是什么,画家胡乱地回答:“是马。”  过了一段时间,大儿子
谁也不曾想到,57岁的新城控股董事长王振华,会遭遇个人形象的“破产”。而且是以最丑陋的方式:猥亵9岁女童,而且还有一个周某某疑似收钱替他物色女童。目前,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猥亵儿童罪依法对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这个集全国劳模、慈善大家等荣誉于一身的知名企业家,竟如此道貌岸然、卑劣不堪,把罪恶的黑手伸向柔弱的孩子,令人大跌眼镜。然而这并不是个案。贵州一民办学校教师猥亵
罗晋。1981年生于江西,200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代表作有《美人心计》《幕后之王》《鹤唳华亭》等,近日因出演热播剧《安家》备受关注。  1981年生于江西,200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代表作有《美人心计》《幕后之王》《鹤唳华亭》等,近日因出演热播剧《安家》备受关注。  2020年开年,聚焦房产中介生活的电视剧《安家》热播,收视夺冠。时隔11年,编剧六六继《蜗居》后再写国人的买房执念,啃老、
魏传忠  1954年4月生,山东阳谷人。1977年8月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曾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2019年3月15日,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魏传忠出事了?怎么可能呢?”在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阿城镇陶城铺西铺村,几名靠着墙根晒暖儿的老大爷惊诧道,“我们都是看着他长大的,特别老实的一个孩子。”当《环球人物》记者向他们确认消息属实时,一名皮
2020年4月25日是意大利第七十五個“全国解放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意大利正处于全国“封城”的状态,今年的“全国解放日”也成了该国历史上首个没有举行阅兵仪式的解放日。当天,在首都罗马的“祖国祭坛”前,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独自一人向无名战士墓献花。在向全国发表的声明中,马塔雷拉号召意大利民众发扬反法西斯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坚韧、牺牲和团结精神,战胜已夺去许多人生命的新冠肺炎疫情。右图为4月25日,
中国公益人物代表、“网红书记”陈行甲充满深情地分享了一首写给母亲的诗——《妈妈,今夜我在下湾》。他由国家级贫困县的县委书记转型为公益先行者,感动了无数国人。站在演讲台上,他说是因为母亲的爱,让他学会了爱人,纪念母亲,就是致敬初心。  2019年初,我参加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节目,最后拿到全国总冠军,这远在意料之外。荣誉对我的意义不大,意义在于决赛的演讲题目——《我的母亲》。我讲述了母亲一生的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