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与兰亭是有缘的。
2009年12月,我侥幸获得第三届兰亭奖,那年25岁,正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龄,无知无畏。2013年4月,第四届兰亭奖回到绍兴兰亭并永久落户,我第一次来到兰亭并见证了整个过程,徜徉于绍兴厚重的文化气息之中,内心的震撼难以言表。2014年3月,第三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在绍兴开幕,我再度来到兰亭,竹林溪畔、曲水流觞、仰观俯察、怀古思今,在右军祠前,在青藤书屋,自觉多了一些深沉和厚重;年底,第五届兰亭奖面试在绍兴举行,通过现场创作和文化测试,再次忝列佳作奖,心中更多的是感恩和敬畏!感恩命运的眷顾、机遇的垂青、家人的支持以及前辈老师的厚爱!
然而,时至今日,我仍然不敢去临写《兰亭序》。对我而言,《兰亭序》是我心中供养的一方神,除了敬畏,我不敢去靠近。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她身边,感受着她赐给我的圣洁和力量,却看不清她的真实面目。于是,我只好选择迂回靠近,从唐摹二王手札、《集王羲之圣教序》《十七帖》《大观帖》等去体会她的气息,去探知她的面目。甚至从大篆、汉碑到敦煌残纸、章草,从颜鲁公、李北海、杨景度、赵子昂到蔡君谟、米元章、苏东坡、黄山谷、董香光、王觉斯、白蕉,一路寻寻觅觅,一路追寻着她的脚步,到后来却发现离王羲之和兰亭越来越远。我只好沿着来时的路往回走,走到唐代,遂想起年少时见到颜鲁公《祭侄文稿》的那份激动和亲切。豁然发现颜真卿是懂得王羲之的,不仅仅是对笔法的理解和继承,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相似。
庄子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我深信“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是艺术的至高境界。如果说第三、四届兰亭奖的作品还是巧多于朴的话,那么,我在第五届兰亭奖的作品中则开始尝试着融入一点质朴的东西,尝试在“二王”基础上加入一点颜鲁公的沉雄和杨景度的散淡,尝试在以前飘逸油滑的用笔中增加一点朴素沉着的元素,尝试在以前拘谨流便的结字中增加一点空间的拓展和章法的虚实。这一点可能跟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有关,当然,更多的是来自于颜鲁公给我的震撼和启示。
老子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从颜鲁公的字里行间,我不仅懂得了沉着厚重、寓巧于拙、复归于朴的道理,更领教了颜鲁公伟大的人格魅力和面对生死抉择的大义凛然。正如清代王项龄在《祭侄文稿》跋中所言:“鲁公忠义光日月,书法冠唐贤。片纸只字,是为传世之宝。”欧阳修更是盛赞其人其书曰:“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由此,我想到了孔子“杀身成仁”的道德准则,想到了孟子“舍生取义”的谆谆教导,想到了《颜氏家训》中“气节尊严”之语,想到了黄山谷“学书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的千古警句。我仿佛明白了:笔尖上的较量终归是形而下的,思想的深度和人格的高度才是值得恒久追求的。
于是,2012年我考入广州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并于2014年负笈北上,参加中国书协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国学修养与书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学习,同年9月又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首届“兰亭班”学习。如此,每月往返于京、广、深三地,其间甘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但我却乐在其中,不觉疲倦。孔子所谓“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大抵也就是这种状况吧。
在人大“国学班”,我重新埋首于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的学习之中,在博大厚重的传统文化中去观照书法;在央美“兰亭班”,不仅要求在五体上继续深入学习,举凡国画、篆刻、诗词、收藏、鉴赏、书法史、美学等都纳入课堂教学,极大地开阔了眼界,也让我得以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和思考书法。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我像一块干枯的海绵遇到了大海一样,吸收着来自不同领域的营养。随后,在学术和创作上获得的一点小成绩,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这样的学习方向和坚持付出是对的。
通过对书法本体的思考锤炼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我忽然发现,我正在不知不觉中走近兰亭,虽然路还很漫长,但方向是对的,这个发现让我欣喜不已。我恍然明白了,《兰亭序》的高深并不仅仅在于其点画的丰富精微,更在于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座高峰。走近兰亭,实际上就是走向深沉博大的传统文化。唯其如此,才有可能不断地走近王羲之和兰亭精神。
于是,我在第五届兰亭奖创作感言中试着写下这么几句:
《学书有感》
其一:
青灯古墨染流年,日日临窗守砚田;
古雅曾追秦汉韵,风流偏尚晋唐笺;
颜公字里寻忠义,羲献门前访圣贤;
冬去春来浑不管,山阴道上欲逃禅。
其二:
廿载春秋守砚田,晋唐秦汉苦参禅;
残碑断简皆为宝,古墨秃毫未计年;
偶诵陶诗寻妙句,时临晋字味先贤;
少年愧有凌云志,老大徒游纸上天。
2009年12月,我侥幸获得第三届兰亭奖,那年25岁,正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龄,无知无畏。2013年4月,第四届兰亭奖回到绍兴兰亭并永久落户,我第一次来到兰亭并见证了整个过程,徜徉于绍兴厚重的文化气息之中,内心的震撼难以言表。2014年3月,第三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在绍兴开幕,我再度来到兰亭,竹林溪畔、曲水流觞、仰观俯察、怀古思今,在右军祠前,在青藤书屋,自觉多了一些深沉和厚重;年底,第五届兰亭奖面试在绍兴举行,通过现场创作和文化测试,再次忝列佳作奖,心中更多的是感恩和敬畏!感恩命运的眷顾、机遇的垂青、家人的支持以及前辈老师的厚爱!
然而,时至今日,我仍然不敢去临写《兰亭序》。对我而言,《兰亭序》是我心中供养的一方神,除了敬畏,我不敢去靠近。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她身边,感受着她赐给我的圣洁和力量,却看不清她的真实面目。于是,我只好选择迂回靠近,从唐摹二王手札、《集王羲之圣教序》《十七帖》《大观帖》等去体会她的气息,去探知她的面目。甚至从大篆、汉碑到敦煌残纸、章草,从颜鲁公、李北海、杨景度、赵子昂到蔡君谟、米元章、苏东坡、黄山谷、董香光、王觉斯、白蕉,一路寻寻觅觅,一路追寻着她的脚步,到后来却发现离王羲之和兰亭越来越远。我只好沿着来时的路往回走,走到唐代,遂想起年少时见到颜鲁公《祭侄文稿》的那份激动和亲切。豁然发现颜真卿是懂得王羲之的,不仅仅是对笔法的理解和继承,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相似。
庄子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我深信“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是艺术的至高境界。如果说第三、四届兰亭奖的作品还是巧多于朴的话,那么,我在第五届兰亭奖的作品中则开始尝试着融入一点质朴的东西,尝试在“二王”基础上加入一点颜鲁公的沉雄和杨景度的散淡,尝试在以前飘逸油滑的用笔中增加一点朴素沉着的元素,尝试在以前拘谨流便的结字中增加一点空间的拓展和章法的虚实。这一点可能跟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有关,当然,更多的是来自于颜鲁公给我的震撼和启示。
老子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从颜鲁公的字里行间,我不仅懂得了沉着厚重、寓巧于拙、复归于朴的道理,更领教了颜鲁公伟大的人格魅力和面对生死抉择的大义凛然。正如清代王项龄在《祭侄文稿》跋中所言:“鲁公忠义光日月,书法冠唐贤。片纸只字,是为传世之宝。”欧阳修更是盛赞其人其书曰:“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由此,我想到了孔子“杀身成仁”的道德准则,想到了孟子“舍生取义”的谆谆教导,想到了《颜氏家训》中“气节尊严”之语,想到了黄山谷“学书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的千古警句。我仿佛明白了:笔尖上的较量终归是形而下的,思想的深度和人格的高度才是值得恒久追求的。
于是,2012年我考入广州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并于2014年负笈北上,参加中国书协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国学修养与书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学习,同年9月又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首届“兰亭班”学习。如此,每月往返于京、广、深三地,其间甘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但我却乐在其中,不觉疲倦。孔子所谓“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大抵也就是这种状况吧。
在人大“国学班”,我重新埋首于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的学习之中,在博大厚重的传统文化中去观照书法;在央美“兰亭班”,不仅要求在五体上继续深入学习,举凡国画、篆刻、诗词、收藏、鉴赏、书法史、美学等都纳入课堂教学,极大地开阔了眼界,也让我得以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和思考书法。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我像一块干枯的海绵遇到了大海一样,吸收着来自不同领域的营养。随后,在学术和创作上获得的一点小成绩,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这样的学习方向和坚持付出是对的。
通过对书法本体的思考锤炼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我忽然发现,我正在不知不觉中走近兰亭,虽然路还很漫长,但方向是对的,这个发现让我欣喜不已。我恍然明白了,《兰亭序》的高深并不仅仅在于其点画的丰富精微,更在于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座高峰。走近兰亭,实际上就是走向深沉博大的传统文化。唯其如此,才有可能不断地走近王羲之和兰亭精神。
于是,我在第五届兰亭奖创作感言中试着写下这么几句:
《学书有感》
其一:
青灯古墨染流年,日日临窗守砚田;
古雅曾追秦汉韵,风流偏尚晋唐笺;
颜公字里寻忠义,羲献门前访圣贤;
冬去春来浑不管,山阴道上欲逃禅。
其二:
廿载春秋守砚田,晋唐秦汉苦参禅;
残碑断简皆为宝,古墨秃毫未计年;
偶诵陶诗寻妙句,时临晋字味先贤;
少年愧有凌云志,老大徒游纸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