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该怎样说出口?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ging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有幸聆听了薛法根老师的一节阅读课《爱如茉莉》,他那睿智幽默的谈吐、清新淳朴而又不失厚重的教学风格,再次让我如沐春风。课的结尾处,仍是进行读写训练,摘录如下:
  师:当然生活中的爱不完全是像茉莉那样平常,在你心目中,“爱”如什么呢?把它写成一句话。
  (板书: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独立写话,教师巡视)
  (指名读)
  生1:爱如一杯甘甜的美酒,让人唇齿留香,喝一口就醉了。
  师:喝一口就醉了,不能多喝。(全场大笑)
  生2:爱如大海,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底下波涛起伏。(全场笑)
  生3:爱如太阳,炽热、奔放,让人热血沸腾。
  师:爱有时是奔放的,但也要有理性。
  生4:爱如一杯咖啡,苦涩中夹杂着甜蜜。(全场笑,鼓掌)
  ……
  师:刚才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爱的认识。其实,生活中更多的还是像茉莉那样平淡而又真切的爱。用心去体味,你会感受到它的存在;真心去付出,你的爱也会像那茉莉一样清香,四处弥漫。
  课后,与会教师就这一教学片断展开了讨论。有支持者说:五六年级的孩子对爱情这一话题已不陌生,身处信息时代的他们早已从各种渠道对“爱情”有了一些朦胧的感觉,而这“朦胧”恰是问题所在。教育的责任就是在孩子处于似是而非的岔路口时,及时将其引到正确、明朗的道路上来,所以薛老师这种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做法不但勇气可嘉,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反对者则认为:从解读文本的角度来看,这一片断的设计过分拘泥于文本,而没有将 “小爱”——夫妻间的情爱,化为“大爱” ——博爱,如:母爱、友爱等。也就是说立足于文本了,但超越还不够。另外,在课堂上对五六年级的孩子谈爱情观问题,是不是太早了些?会不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会不会给孩子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比如说早恋)?这都很难说。所以最保险的做法还是将问题设计改为:你在生活中感受到过哪些爱?比如从家人那里,从朋友那里。在你的心目中,真爱如什么?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父母之间平淡而真切的爱情,文笔简朴、清新,恰如一枝茉莉花淡淡地开放于微风之中。编者选此文的意图显然是想让学生认识“真爱”,但这“真爱”是指小的爱情,还是大的博爱?这是令许多教师迷惘的地方。各人对文本的解读不同,教起来也就不同,学生收获到的自然也就不同了。多元解读文本当然不是坏事,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爱情观,这个雷池,是越还是不越?上述的这场讨论其实也集中反映了这一点,表现了教师们的两大困惑:什么时候让学生直面“爱情观”?该采用什么样的途径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要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何谓“人生观”?人生观,就是对人生的意义、目的、个人对社会的关系等问题的看法。这其中应该包含爱情观。而在各学段(包括六、七、八、九年级)的具体目标中却找不到关于培养学生爱情观的一字一句。正规场合不谈情爱,这好像是中国的古老传统。由此推测,编者选编《爱如茉莉》一文的意图大概是要学生认识“大”的真爱,即博爱了。那薛老师这一片断的设计是不是一个失败呢?恐怕不尽然。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孩子们对此话题是感兴趣的,避而不谈肯定会令他们失望。也就是说身处信息时代而又正值青春期的他们需要倾诉,更需要引导。我们身为教育者应该面对他们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保险起见而回避。
  由此我想,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是否也要考虑一下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要,在适当的学科、适当的学段增加对培养学生爱情观方面的要求。就拿语文这一学科来说,我们都知道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要体现“人文”之文,要拓展、深化学生的精神世界,那就更不应该回避“爱情观”这一“人性”话题。□
  (作者单位:王爱梅江苏省泗洪县半城镇中心小学许广碧江苏省泗洪县实验学校)
  编辑 杜 锐
其他文献
【摘要】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的治学态度,也蕴含着“认识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同时恰好与物理学的认知规律相吻合。本文结合“平面镜”的教学片段,阐述在物理实验课教学中如何做到知行合一,进而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物理实验;核心素养;知行合一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
【摘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为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需要深挖其中蕴含的核心素养元素,才能更好地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文章以初一第一学期的“让家更美好”的教学为例,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对策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让家更美好”是人教版初一上期第七课的内容之一,其知识目标在于在分享与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对现代家庭的特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摘要】项目式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是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小组成员互相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实际问题的互助式、综合性学习方式。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这样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而言,项目学习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实现带来了更多可能。本文以“创作演示文稿”主题活动为例,将项目式学习引入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中,以真实的学习环境为载体,结合校园德育教学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
【摘要】高中历史知识呈现出三维立体的特点,以时间为主线,每一个时间节点都有一个多维面。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创新教学模式。笔者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结合自身的高中历史教学经验,针对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做到“贯穿脉络主线、呈现多维面”阐述了自己的意见,认为教师应以时间和重要历史事件为脉络线,沿着这一脉络上的重要节点来探索历史的多维面,从横、纵向两个角度来分析和掌握历史进程的发展特点,通过线面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对教学活动进行适当的调整,引入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文章从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入手,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进行了适当的研究,希望可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学;因材施教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时期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
1964年,18岁的周国彪踏上了去古巴哈瓦那大学留学的飞机。临行前的一个月,他和其他几十名从各地选拔出来的优秀高中生一起,在北京接受培训。陈毅等国家领导人前来视察,告诉他们,国家急需外交方面的外语人才,希望他们早日学成回国。  1968年,文革浩劫。服从分配,周国彪站在了一七一中学的讲台上,这一站,就是38年。不是最初的梦想,却成为最终的热爱。38年,他始终坚守在这条时代和历史为他选择的路上。在这
【摘要】根据新课程语文教学目标,一种符合现代初中生心理的阅读方式运用而生,即“生态阅读”。生态阅读教学更加重视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运用有效的阅读手段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意识和情感体验,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捕获生活中的美好,从而引导学生切实感受阅读的和谐之美。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态阅读;实践探究  【基金项目】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南宁市教师网络研修主题拓展延伸上林县初中语文工作坊生态
【摘要】高考涉及的解析几何题型较多、难度较大,其中,定值问题在高考中时常出现,对学生分析及思维灵活性的要求较高。为使学生突破这一高考重点题型,掌握不同定值问题的解答方法与技巧,本文对解析几何中定值问题类型进行汇总,围绕具体例题讲解对应题型的解题思路,希望为学生解答类似问题带来良好启发,使其能够快速突破解题难点。  【关键词】高考;解析几何;重点题型;定值问题  纵观近年来高考试题中解析几何的定值问
【摘要】物型化学是初中化学教育理念的延展,“文化”可以理解为以文化人,那么“物化”则可理解为以物化人。物型化学就是通过物我合一培养学生的化学实证精神。文章论述了物型化学的几个明显特征: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实景在场的生本体验以及精彩纷呈的小组汇报。  【关键词】以物化人;物型化学;核心素养;静悄悄革命  一、化学教学转型的必要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一个现象:学生化学学习长期在“去情境”的场所,相对
【摘要】文章依据多年的职高班主任工作实践,从明确目标、全员参与、观察沟通、坚持标准、关爱学生、理解尊重等方面着手,对班集体建设的有效策略做出了详细分析,希望能为相关老师提供较高的参考价值,进而塑造一个欢快愉悦、积极向上的中职班集体。  【关键词】职高班主任;和谐;集体  名师魏书生曾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中写道:“我属于愿意当班主任的那类教师。我总觉得,做教师而不当班主任,那真是失去了增长能力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