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至纯生命的追求,对忠信仁厚的敬畏,对艺术大美的向往,让荣宏君在与命运的撞击中,始终葆有凌寒之梅的傲岸与清风入怀的悲悯
梅之于荣宏君,仿佛是《英雄》之于贝多芬。
它赋予他精神,他赋予它生命。
梅之荣宏君是东方的,醇厚 ,深邃,悠远,如玉温润;《英雄》之贝多芬是西方的,悲怆,激越,雄浑,如钻光芒。
“倘若命运这古老沉寂的山岩,不横亘于前,心灵的波涛,断不会迸涌得浪花四溅,凝聚为精神呈现。”古典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很多年前站在西方星空下的咏叹,穿越百年时空,击打着一位游弋在东方传统文化的青年人心中。关乎心灵肌理的凝望,其实,从无中西之分。
命运常常会有这样的安排,它在人们身上试炼打击,如果你能经受得住,当下每一次挫折都会成为日后的勋章;它在人们的前行路上设置迷障,如果你能保持初心一路坚持,那迷障里的荆棘,都会成为以后正确道路的启示。荣宏君的成长经历与人生际遇,仿佛都是关乎命运的注解。
如梅傲雪,严寒中绽放清幽
1973年出生于鲁西南一个僻远农村的荣宏君,宁静,古朴,纯厚的乡情构建了他幼年的全部世界。他所在的山东省菏泽市曹县荣楼村,是一个保持古老宗祠传统较为完整的地方。他出生于医者世家,曾祖父荣清廉、祖父荣品一都是中医,他们医术精湛,恤贫好施,方圆百里都留有荣氏行医的足迹,留嘉名于乡野。幼时的荣宏君经常听村里的老人讲述曾祖父清廉公与清末举人菏泽李经野共同主持点主的事,中国人慎终追远、视死如生,家中老人去世后最讲究的祭祀入祠,每每都是他曾祖父清廉公与李经野一起,一人写字,一人蘸朱砂点主,完成这宗祠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传统文化的烙印,就这样悄悄地印在了他的脑海中。
童年时的文学启蒙,则主要源自村中活跃的说书人。在那个现代设施匮乏的年代,听说书人讲述稗官野史、上古传奇是乡村夜晚主要的休闲方式。入夜,聚集在村中那简陋牛棚中,一盏油灯如豆般的微光照耀着乡村少年朦胧的梦想。《三侠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等等仁义、忠信、重诺的故事就以说书传唱的方式引入了少年荣宏君的内心。他犹记得,夜晚,前来听故事的人中常常只有他一个小孩儿。有一次,父亲拎起他的耳朵要把他赶出去,因父亲觉得这是大人才能听得懂的故事,少年却会在第二天依旧找个角落,在史书传说中寻找知音。某一天,说书的人因为生病来不了,聚集在牛棚里的人抓耳挠腮,不知如何打发这漫漫长夜。有个人举着一本书,问,谁识得字,给咱读读也行。小小宏君走到油灯前,拿起书,磕磕巴巴地开始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跳过去,情节倒也完整。全村的大人安静地坐在少年身边听那书里的铅字变成故事,直到说书人痊愈归来。那两三晚的经历,如斑驳的灯影,投射在他内心——原来文学能带给人如此大的抚慰,从此,他有了一个关于文学的梦。那一年,他读小学二年级。
另外一个重要的启蒙人是同族的兄长荣世彬。“这是一个传奇人物!”时至今日,走南闯北,见过很多赫赫人物经过无数风浪的荣宏君提及荣世彬先生依旧会如此感叹。他目不识丁,却过耳不忘。他常将他听过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而更让人敬重的是,他的故事中常常蕴含着朴素的做人道理与传统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年方弱冠后的荣宏君有一年返乡,特意拜访这位同族哥哥,日夜长谈记录,笔记记了满满八大本。荣宏君期待有一天能将这位传奇人物肚子里的故事写出来,奈何有一年搬家,笔记尽数全丢,这也成为荣宏君的一大憾事。
如果说长夜里说书人渲染的哒哒马蹄声与同族兄长满腹经纶给予荣宏君的美学启蒙是有形的,那么齐鲁大地那乡间的虫鸣,浓密的泡桐,随风摇曳的芦苇,春日黄土地翻滚的麦浪……带给他的则是温暖丰厚的无形。当然,还有山东鲁地浓厚的儒家文化传统。这一切,无处不在地丰沛着少年的心。也因而,他可以在此后多遭变故,命运多舛,坎坷飘零之时,内心深处始终充盈着爱与坚韧——因为他有温厚泥土打底的童年,与深厚儒家传统的熏染,还有一道如虹般的文学梦。
熟读古诗文,吟诵背诗,临帖写柳体是自小就练就的童子功,书法功底渐渐被村里人认识,不满十岁,每到春节,就忙碌着为同村的人写对联,心里是满满的欢喜。也喜欢画画,家里满墙都是他的涂鸦。
快乐甘醇的童年在他十岁那年,没有任何预告,过早地结束了。那一年,他的父亲因病离世。他是家中的老大,底下还有三个年幼的妹妹。生活的重担像大山一样倾轧下来,他分明听到了命运的狞笑,懵懂少年早早地就懂得了其他人直到成年才认识到的一点:责任。
温和而坚韧的母亲独自一人带着四个孩子在生活里打拼。对知识的向往让荣宏君在学业上不敢有一丝松懈。上学时,作文一直是他的长项,从初中到高中,几乎他的每篇文章都会被老师选作范文朗读,这一份份知遇之恩,他至今念念不忘。
二十岁那年,因高考失利,他只身来到北京一所私立大学,想学好日语去日本留学,终因家境贫寒,学费无以为继只好辍学,又无颜回老家,于是只身一人开始了在北京的北漂生涯。长安居,大不易,在温饱生存线上的挣扎,基本上是一部北漂血泪辛酸史,倒卖过车票,贩卖过旧书刊,开过饭馆,都只能勉强维持生活。他不是做生意的人,心中所念所想,还是文化,站在冷风中,卖旧书刊,他只管拿了一本先读,开饭店在圆明园画家村,交给妹妹打理,他却只记得在家写字画画,落魄画家来吃饭,没钱签字先欠着,如此,赔得连桌椅都不剩。
骨子里还是文化人,家徒四壁,冷风刺骨时,他站在桌边临帖,人生得意王羲之,失意就临张猛龙。有一年冬天,饥肠辘辘的他正挥毫临帖,片儿警推门而进,是来查暂住证的,两人相看怔怔,片儿警看到简陋的房间,书却四面林立,不问暂住证的事情了,转而开始与他讨论起字帖来,后来,他和这位警察成了朋友。
没有收入来源,荣宏君四处借住,每一次飘零,也就有一重收获。借住在中国人民大学高中同学那里时,日日在紫竹院的竹影下,吟诵古诗词,在诗词中寻找失学的慰藉也寻找古意情怀;借住在圆明园内一所民办学校的宿舍内,日日与残存文物作伴,抚触着一个个瓷片,似乎是与历史交谈,他深厚的文物鉴定知识,就源自于此;也借住过西山附近的一座落寞院子里,距离黄叶村曹雪芹故居不远,萧瑟冬日,卧佛寺中那株腊梅的清幽,每每鼓励着他。也偶尔起念,能深潜在红楼梦的文化中,也是幸福。但身为家中的长子,肩负着养家重任,怎能做到在生活中任性? 命运有故意设置的迷宫,不管从哪个入口进去,出口处总是那割舍不掉的文化。几番飘零沦落,终究还是舍不掉对绘画对文学的热爱。而那些北漂的困苦与艰辛,都成为笔下的精魂。机缘巧合间,他结识了一位大姐,成立了羽车书画社,想要扩大影响,贸贸然打电话到北京晚报,认识了文艺部的刘建伟先生,这些在他困顿中给予他帮助的人,他一一感念在心。身在北京,还在飘零,但心已经安定,他立誓,这辈子要在书画文学,在传统文化中安顿自己的心灵。
访古问贤 与大师向学交谊
喜好传统文化,爱画画,爱读书的荣宏君,在北京经过五六年的摔打磨练之后,脚下的路逐渐明晰。他画画儿,花鸟虫鱼,清新怡人。他写诗歌,每每在北京文艺台朗诵;他写文章,在北京晚报等报纸上发表。生活依旧贫穷,但已经没有了初来北京的惶恐。
人们常说,你是谁,决定着你会遇到谁。1998年,在一位好心大姐的引荐下,他得以拜见来北京办展览的国画大师关山月先生,关老建议:术业有专攻,你应该主攻一项。如醍醐灌顶,关老的一句话点醒了还在绘画迷宫里行走的荣宏君,选什么呢?当然是梅花!梅之风骨,梅之坚韧,梅花与寒冷斗艳争奇,不也正是他人生的写照吗?
从此,以梅为主要绘画题材的荣宏君开始了在艺术道路上的踽踽独行。他从关梅入手,上溯元代王冕、明代陈淳、徐渭、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荣宏君如鱼得水,刻苦研习,日渐成为京城画界以梅擅长的青年画家。
是谁说的呢?唯有愿意为自己的梦想负责,人才能勇敢地决定自己是谁,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么多年的崎岖艰辛,都没能阻止他追求艺术的脚步,还有什么能难倒他呢?
在传统文化中行走愈深,愈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太多,好学的荣宏君开始访古问贤。在名山大川中开拓胸襟,在人文古迹中追寻古意,更宝贵的学习则是与文史大家们的对话与交流。
“我似乎是与老先生们有缘。”荣宏君说:“与老先生们在一起,总有聊不完的话题,每每与他们对谈,就如同读了很多本书,获益匪浅。”
荣宏君与老先生们的缘分,可以写成一本厚厚的书。自关山月关老之后,荣宏君又先后与史树青,季羡林,任继愈,周汝昌,黄苗子,王世襄,华君武,张仃,罗哲文……等等大师交谊颇深。
与史树青多年相交,一直让荣宏君感念,每每提及史老,荣宏君总是以“恩师”尊称。他是在一次文物鉴定会场上第一次见到史树青先生的,当时很多人拿着东西围着让史老鉴定,只有他,是带着问题求教的。第一次见面,史树青对好学的荣宏君就有了很好的印象。此后,荣宏君每每带着问题登门拜访史老,相熟之后,史树青先生开始给荣宏君开书单,于是,荣宏君的文物鉴定从自我摸索开始走向系统学习。为答谢史老知遇之恩,荣宏君始终尊称史老为“恩师”,“先生却引苏东坡和黄庭坚故例,谦称我们的关系是‘师友之间’。”荣宏君感慨到:“一日为师,终生为师。”史老仙逝后,荣宏君写了数篇文章回忆与老师共处的时光,近日,一本浸润他多年心血的作品《文博大家史树青》即将由上海三联书店刊行。
与季羡林老先生的交往,始于季老对他画作的提点。因与季先生在佛学上相谈甚深,2008年,他向季老约稿,由老先生挑选中国佛教史上有重要影响的高僧大德的偈语或诗句,并以毛笔书法形式书录,在老先生逝世之前,完成了35篇。之后,荣宏君特地花费一年时间,深入研读高僧传略和佛学典籍,参悟佛法义理,经历重重艰辛,终于完成《季羡林说佛遗稿汇编》一书。
还有任继愈的菏泽牡丹缘,去拜访王世襄老先生,兜里揣着不久前刚从垃圾站收回来的王世襄抄家清单,却遵从文化老人黄苗子嘱咐,万不可在老先生面前再提起这伤心事……与著名古建大师罗哲文先生一起策划保护齐长城等活动……在与老先生们交谊的日子中,每一粒空气中都饱满着知识的晶莹,而更为重要的收益是老先生们的谆谆教诲与语重心长的嘱托。
“写文章,一定要考据详实,写一千字的文字至少要查一万字的资料”——史树青先生对荣宏君说。
“要好好读书,认真地读!”任继愈老先生对荣宏君说。
……
老人们句句教诲,荣宏君一一纳入心头。这一份份来自文化大家的肺腑之言,也让他心头涌起对中国文化传承的责任,老一辈大家们很多已经离世作古,中国文化的博大灿烂壮阔由谁来传承?中青年文化工作者要当仁不让地挑起这个责任。文化担当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潜心研究 在艺术史中寻找文脉
近年来,荣宏君的梅花在收藏市场上广受好评,北京、辽宁、山东、广西等地都留下了他画展盛况。他的作品《白梅》被人民大会堂收藏,他的画作也频频成为中外友谊的见证,有的被当做国礼赠与国外领导人,有的被国外藏家收藏。2008年10月,中国青年代表团出访德国时,他的大幅作品《梅》在德国总统府当着数百名中德青年代表的面,被赠送给德国总统默克尔。2009年,荣宏君的画作再次被当作礼物赠送给时任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2011年,他的作品又被企业家代表团带到宝岛台湾,赠与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今年10月4日至6日,“中韩友好节之中国书画名家邀请展”荣宏君画展又在美丽的韩国济州岛民俗自然史博物馆开幕……一株梅承载着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漂洋过海,成为中国文化的载体,更多人得以了解梅的文化乃至中国五千年文明。
史树青先生曾评价荣宏君的画作:“宏君写梅,远溯宋元明,近取吴昌硕、关山月,得诸人之妙,成一家之风。其长锋直写,运笔如飞,浓淡飞白处见梅干苍劲,且喜用淡墨圈点白花。又以大红朱砂点花,浓郁鲜亮,此一法门,则为近代诸家之长。梅之入画,以其品性寒傲、色泽冷艳,一如士子之孤傲幽独、高格清标。观宏君之梅,枝条峭拔,蕊朵昂然,斗艳争奇,堪可称道。”可谓推崇。荣宏君的作品笔墨含蓄,苍润醇厚。他在博取各家之长的同时,重视自己内在的感受,以笔写意传志。他的作品中一股浓浓的苍古之意盎然笔墨外,可谓入古出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与他长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无关系。 近几年来,荣宏君在有关文史的学术研究上也收获颇丰。籍由自己多年收藏的信札,作为史料楔子,如同拿着一根细若游丝的金线,在近代文化史的宫殿中探步前行。他深记恩师史树青的教诲,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要有出处,写一千个字,要查一万乃至十万字的资料。因而,在写作时,力求做到史料支持,资料互证。他抽丝剥茧般,一点点地捋,一线线地串,将散落在文化沙滩里的粒粒珍珠缀成一条条美丽的项链,使其成为一个个完整的文化地标,而不是青烟一缕溃散于历史的长河。
荣宏君泡图书馆,检索资料,为了验证某个说法或者细节,可能会坐着火车千里迢迢去采访经历的当事人。一切的努力,只是想用来试图还原一个还未曾远去,但已经模糊的历史背影,“人不能忘记历史。”荣宏君常常如是说。对历史的敬畏,对已经远去的文化大师们的追忆,对文化担当的责任感,都是促使荣宏君投入完成这一项项费力工作的动力。那些幽谷回音里的璀璨,那些逝去岁月里的苍凉,烙印在他的内心,也铸刻在他的笔墨中。近年来,他先后出版了《世纪恩怨—徐悲鸿与刘海粟》、《烟云俪松居—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实录》、《季羡林说佛遗稿汇编》、《徐悲鸿与刘海粟》(增订版)等诸多文史专著,为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他的专著《文博大家史树青》也即将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发行。由于他在写作上的勤奋,在2012年,他被吸纳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少年时代萌生于牛棚之中的那个美丽文学梦,终于得以实现。
我中有梅,梅中有我
现在,荣宏君身上的身份很多,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还是全国青联文化艺术界别副秘书长和北京朔源文物鉴定中心主任。前面两个是对他多年艺术领域耕耘的肯定,后面两个是他的社会活动职务。在全国青联的活动中,荣宏君常常是最为活跃者之一,他热心公益,自十余年前刚刚卖画小有收入时,便开始了捐资助学的慈善活动,打工子弟学校的贫寒学子们,因病失学的学生们,都曾是他救助的对象,因他深知,失学而向往学堂的那种巨痛。
长锋直写,运笔如飞画梅的是荣宏君;埋首书斋,潜心学术的是荣宏君;热心公益,豪爽交友的亦是荣宏君。他常组织策划活动,曾经策划过徒步走齐长城保护古建筑的活动,那次得到了罗哲文先生的大力支持,他也因此与罗老有了一段交谊。他还参与策划过邀请欧阳中石、韩美林等24位书法家写《民生》长卷,为共和国六十周年庆献礼,表达他家国天下的情怀。他并非只是埋首书斋的学者,他知道,还有很多文化领域与可待挖掘的文化线索,那里蕴含的大美与神奇,等待着他去发现。
他经著名词作家王平久介绍结识了国际巨星成龙。成龙私下里也是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和收藏者,是一个深具民族情结的艺术大师。2013年初,成龙向新加坡一所国际大学捐赠古民居的事情被炒得沸沸扬扬,初次见面“饱受争议”的成龙向荣宏君详细地叙述了在收藏保护捐赠古民居的种种艰辛,荣宏君边听边唏嘘:“这里的故事曲折得像是一部电影了。”他向成龙先生提议,可以将他收藏古民居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为中国古建筑的保护鼓与呼。这一提议得到了成龙的俯允。如今,荣宏君已经着手准备撰写成龙收藏古民居的故事,书名暂定为《成龙与中国古建》。当年,与中国著名的建筑学者罗哲文交谊,曾经学习到了不少古民居的知识,想不到,有一天,在这本新书的创作中,能够用到。人生就是如此。只要坚实地向前走,并且坚持,坚持,再坚持,生活总会给予丰厚的回报。
命运曾经无情地对待过荣宏君,而他却一直张开热气腾腾的胸襟迎纳每一重生命的体验,直到,将撞击变为厚礼,成为人生中深厚的积淀。在他笔下,经年绽放着一株梅,傲雪的梅,迎春的梅,孤独的梅,盛放的梅,每一枝梅的蕊中,都满蓄着他对生命中某种情感的表达。梅之世界,自有乾坤。如果说,他与梅,是知交;勿宁说,他与梅,已经是“我中有梅,梅中有我”。
对至纯生命的追求,对忠信仁厚的敬畏,对艺术大美的向往,让荣宏君在与命运的撞击中,始终葆有凌寒之梅的傲岸与清风入怀的悲悯。他与梅的故事还将继续演绎,而他已经在命运这支交响曲中奏出了自己的强音!
对话荣宏君:
艺术之道 德行为先
《中华儿女》:绘画是您的主业,但是您又在文史研究方面用力尤勤,是什么动力让您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中笔耕勤奋?您又从中收获了什么?
荣宏君:绘画是源自心灵的意象。单纯以技法看绘画就会是一个匠人。文化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相信,对于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会通过我的作品和笔墨传递出去,通过文史资料的整理,也是走入那段历史,在前辈身上寻找艺术之路的启迪与文化的熏陶,既丰富了知识结构,也感受到了那一时代的气息,而这些也会在我的绘画作品中得以展现,当然,更重要的是,丰富了我的内心。
《中华儿女》:访古问贤,与名家巨擘交往,在他们身上您学到了什么?
荣宏君:十分有幸,能在我的青年岁月中与那么多优秀的文化大师们相遇,在他们浩瀚的生命中,我能沾得吉光片羽,是多么幸运。我也很惋惜,随着他们的逝去,他们带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光芒和记忆。他们的知识学养令人赞叹,他们身上所蕴含的那种处世精神更让人钦敬。比如说,我记得拜会王世襄老先生时,看到一个经历过那么多世事变迁而依旧对生活抱有巨大热情的老人,再想想我们遭遇的那一点点磨难,算什么呢?当年他在五七干校时,看到一朵小油菜花儿在车轴的碾压下,弯下又挺起,写了一首诗:“风雨摧园蔬,根出茎半死。昂首犹作花,誓结丰硕子。”那种坚韧不屈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
《中华儿女》:担当,这个词今年被频频提及,您在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也让您成为文化担当者中的一份子,对此,您如何看?作为文化担当者,需要做到哪些,方不负使命?
荣宏君: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到当下,我们这一代文化工作者,有义务有责任将这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承下去。在当下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下,在各种现代设施,以及现代理念下,中华民族延绵几千年的文明似乎“没落”了,作为一个对文化传承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将传统文化的美传递给大家。作为我个人来说,画出更好的画,整理出更好的书,做好当下。
《中华儿女》:您的老师史树青老先生曾经撰文评论您的画道:绘事一道,技者“器”也。以“器”载“道”,贯天地人,终需境界。宏君深明此理,故博览群书,充盈画心,以画贯道,开卷可感。对于道与器之间的关系,您自己作何理解?
荣宏君:我始终坚信,艺品如人品,只有做一个有德行的人,才能有好的作品。我始终记得刘炳森先生赠予我的话:艺术之道 德行为先。赤子登巅,竖子登肩。画技是器,人品为道,技近乎道,方能成家。
《中华儿女》:除了画画,您在社会中也担任诸多职务,这些职务又带给您哪些成长?
荣宏君:在全国青联这个组织中,很幸运能与那么多优秀的同龄人在一起。一个人,在他个人的领域再精通,他的眼界总是有限的,与不同领域的人交流交往,可以开阔视野,增进友谊,扩大知识面,这些收获是无形的,但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又是影响深远的。
《中华儿女》:在艺术道路上,您期待达到的理想之境是什么?
荣宏君:现在说一切为时尚早,唯有低头潜行。踏踏实实,认认真真走好每一步。
责任编辑 陈晰
梅之于荣宏君,仿佛是《英雄》之于贝多芬。
它赋予他精神,他赋予它生命。
梅之荣宏君是东方的,醇厚 ,深邃,悠远,如玉温润;《英雄》之贝多芬是西方的,悲怆,激越,雄浑,如钻光芒。
“倘若命运这古老沉寂的山岩,不横亘于前,心灵的波涛,断不会迸涌得浪花四溅,凝聚为精神呈现。”古典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很多年前站在西方星空下的咏叹,穿越百年时空,击打着一位游弋在东方传统文化的青年人心中。关乎心灵肌理的凝望,其实,从无中西之分。
命运常常会有这样的安排,它在人们身上试炼打击,如果你能经受得住,当下每一次挫折都会成为日后的勋章;它在人们的前行路上设置迷障,如果你能保持初心一路坚持,那迷障里的荆棘,都会成为以后正确道路的启示。荣宏君的成长经历与人生际遇,仿佛都是关乎命运的注解。
如梅傲雪,严寒中绽放清幽
1973年出生于鲁西南一个僻远农村的荣宏君,宁静,古朴,纯厚的乡情构建了他幼年的全部世界。他所在的山东省菏泽市曹县荣楼村,是一个保持古老宗祠传统较为完整的地方。他出生于医者世家,曾祖父荣清廉、祖父荣品一都是中医,他们医术精湛,恤贫好施,方圆百里都留有荣氏行医的足迹,留嘉名于乡野。幼时的荣宏君经常听村里的老人讲述曾祖父清廉公与清末举人菏泽李经野共同主持点主的事,中国人慎终追远、视死如生,家中老人去世后最讲究的祭祀入祠,每每都是他曾祖父清廉公与李经野一起,一人写字,一人蘸朱砂点主,完成这宗祠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传统文化的烙印,就这样悄悄地印在了他的脑海中。
童年时的文学启蒙,则主要源自村中活跃的说书人。在那个现代设施匮乏的年代,听说书人讲述稗官野史、上古传奇是乡村夜晚主要的休闲方式。入夜,聚集在村中那简陋牛棚中,一盏油灯如豆般的微光照耀着乡村少年朦胧的梦想。《三侠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等等仁义、忠信、重诺的故事就以说书传唱的方式引入了少年荣宏君的内心。他犹记得,夜晚,前来听故事的人中常常只有他一个小孩儿。有一次,父亲拎起他的耳朵要把他赶出去,因父亲觉得这是大人才能听得懂的故事,少年却会在第二天依旧找个角落,在史书传说中寻找知音。某一天,说书的人因为生病来不了,聚集在牛棚里的人抓耳挠腮,不知如何打发这漫漫长夜。有个人举着一本书,问,谁识得字,给咱读读也行。小小宏君走到油灯前,拿起书,磕磕巴巴地开始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跳过去,情节倒也完整。全村的大人安静地坐在少年身边听那书里的铅字变成故事,直到说书人痊愈归来。那两三晚的经历,如斑驳的灯影,投射在他内心——原来文学能带给人如此大的抚慰,从此,他有了一个关于文学的梦。那一年,他读小学二年级。
另外一个重要的启蒙人是同族的兄长荣世彬。“这是一个传奇人物!”时至今日,走南闯北,见过很多赫赫人物经过无数风浪的荣宏君提及荣世彬先生依旧会如此感叹。他目不识丁,却过耳不忘。他常将他听过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而更让人敬重的是,他的故事中常常蕴含着朴素的做人道理与传统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年方弱冠后的荣宏君有一年返乡,特意拜访这位同族哥哥,日夜长谈记录,笔记记了满满八大本。荣宏君期待有一天能将这位传奇人物肚子里的故事写出来,奈何有一年搬家,笔记尽数全丢,这也成为荣宏君的一大憾事。
如果说长夜里说书人渲染的哒哒马蹄声与同族兄长满腹经纶给予荣宏君的美学启蒙是有形的,那么齐鲁大地那乡间的虫鸣,浓密的泡桐,随风摇曳的芦苇,春日黄土地翻滚的麦浪……带给他的则是温暖丰厚的无形。当然,还有山东鲁地浓厚的儒家文化传统。这一切,无处不在地丰沛着少年的心。也因而,他可以在此后多遭变故,命运多舛,坎坷飘零之时,内心深处始终充盈着爱与坚韧——因为他有温厚泥土打底的童年,与深厚儒家传统的熏染,还有一道如虹般的文学梦。
熟读古诗文,吟诵背诗,临帖写柳体是自小就练就的童子功,书法功底渐渐被村里人认识,不满十岁,每到春节,就忙碌着为同村的人写对联,心里是满满的欢喜。也喜欢画画,家里满墙都是他的涂鸦。
快乐甘醇的童年在他十岁那年,没有任何预告,过早地结束了。那一年,他的父亲因病离世。他是家中的老大,底下还有三个年幼的妹妹。生活的重担像大山一样倾轧下来,他分明听到了命运的狞笑,懵懂少年早早地就懂得了其他人直到成年才认识到的一点:责任。
温和而坚韧的母亲独自一人带着四个孩子在生活里打拼。对知识的向往让荣宏君在学业上不敢有一丝松懈。上学时,作文一直是他的长项,从初中到高中,几乎他的每篇文章都会被老师选作范文朗读,这一份份知遇之恩,他至今念念不忘。
二十岁那年,因高考失利,他只身来到北京一所私立大学,想学好日语去日本留学,终因家境贫寒,学费无以为继只好辍学,又无颜回老家,于是只身一人开始了在北京的北漂生涯。长安居,大不易,在温饱生存线上的挣扎,基本上是一部北漂血泪辛酸史,倒卖过车票,贩卖过旧书刊,开过饭馆,都只能勉强维持生活。他不是做生意的人,心中所念所想,还是文化,站在冷风中,卖旧书刊,他只管拿了一本先读,开饭店在圆明园画家村,交给妹妹打理,他却只记得在家写字画画,落魄画家来吃饭,没钱签字先欠着,如此,赔得连桌椅都不剩。
骨子里还是文化人,家徒四壁,冷风刺骨时,他站在桌边临帖,人生得意王羲之,失意就临张猛龙。有一年冬天,饥肠辘辘的他正挥毫临帖,片儿警推门而进,是来查暂住证的,两人相看怔怔,片儿警看到简陋的房间,书却四面林立,不问暂住证的事情了,转而开始与他讨论起字帖来,后来,他和这位警察成了朋友。
没有收入来源,荣宏君四处借住,每一次飘零,也就有一重收获。借住在中国人民大学高中同学那里时,日日在紫竹院的竹影下,吟诵古诗词,在诗词中寻找失学的慰藉也寻找古意情怀;借住在圆明园内一所民办学校的宿舍内,日日与残存文物作伴,抚触着一个个瓷片,似乎是与历史交谈,他深厚的文物鉴定知识,就源自于此;也借住过西山附近的一座落寞院子里,距离黄叶村曹雪芹故居不远,萧瑟冬日,卧佛寺中那株腊梅的清幽,每每鼓励着他。也偶尔起念,能深潜在红楼梦的文化中,也是幸福。但身为家中的长子,肩负着养家重任,怎能做到在生活中任性? 命运有故意设置的迷宫,不管从哪个入口进去,出口处总是那割舍不掉的文化。几番飘零沦落,终究还是舍不掉对绘画对文学的热爱。而那些北漂的困苦与艰辛,都成为笔下的精魂。机缘巧合间,他结识了一位大姐,成立了羽车书画社,想要扩大影响,贸贸然打电话到北京晚报,认识了文艺部的刘建伟先生,这些在他困顿中给予他帮助的人,他一一感念在心。身在北京,还在飘零,但心已经安定,他立誓,这辈子要在书画文学,在传统文化中安顿自己的心灵。
访古问贤 与大师向学交谊
喜好传统文化,爱画画,爱读书的荣宏君,在北京经过五六年的摔打磨练之后,脚下的路逐渐明晰。他画画儿,花鸟虫鱼,清新怡人。他写诗歌,每每在北京文艺台朗诵;他写文章,在北京晚报等报纸上发表。生活依旧贫穷,但已经没有了初来北京的惶恐。
人们常说,你是谁,决定着你会遇到谁。1998年,在一位好心大姐的引荐下,他得以拜见来北京办展览的国画大师关山月先生,关老建议:术业有专攻,你应该主攻一项。如醍醐灌顶,关老的一句话点醒了还在绘画迷宫里行走的荣宏君,选什么呢?当然是梅花!梅之风骨,梅之坚韧,梅花与寒冷斗艳争奇,不也正是他人生的写照吗?
从此,以梅为主要绘画题材的荣宏君开始了在艺术道路上的踽踽独行。他从关梅入手,上溯元代王冕、明代陈淳、徐渭、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荣宏君如鱼得水,刻苦研习,日渐成为京城画界以梅擅长的青年画家。
是谁说的呢?唯有愿意为自己的梦想负责,人才能勇敢地决定自己是谁,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么多年的崎岖艰辛,都没能阻止他追求艺术的脚步,还有什么能难倒他呢?
在传统文化中行走愈深,愈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太多,好学的荣宏君开始访古问贤。在名山大川中开拓胸襟,在人文古迹中追寻古意,更宝贵的学习则是与文史大家们的对话与交流。
“我似乎是与老先生们有缘。”荣宏君说:“与老先生们在一起,总有聊不完的话题,每每与他们对谈,就如同读了很多本书,获益匪浅。”
荣宏君与老先生们的缘分,可以写成一本厚厚的书。自关山月关老之后,荣宏君又先后与史树青,季羡林,任继愈,周汝昌,黄苗子,王世襄,华君武,张仃,罗哲文……等等大师交谊颇深。
与史树青多年相交,一直让荣宏君感念,每每提及史老,荣宏君总是以“恩师”尊称。他是在一次文物鉴定会场上第一次见到史树青先生的,当时很多人拿着东西围着让史老鉴定,只有他,是带着问题求教的。第一次见面,史树青对好学的荣宏君就有了很好的印象。此后,荣宏君每每带着问题登门拜访史老,相熟之后,史树青先生开始给荣宏君开书单,于是,荣宏君的文物鉴定从自我摸索开始走向系统学习。为答谢史老知遇之恩,荣宏君始终尊称史老为“恩师”,“先生却引苏东坡和黄庭坚故例,谦称我们的关系是‘师友之间’。”荣宏君感慨到:“一日为师,终生为师。”史老仙逝后,荣宏君写了数篇文章回忆与老师共处的时光,近日,一本浸润他多年心血的作品《文博大家史树青》即将由上海三联书店刊行。
与季羡林老先生的交往,始于季老对他画作的提点。因与季先生在佛学上相谈甚深,2008年,他向季老约稿,由老先生挑选中国佛教史上有重要影响的高僧大德的偈语或诗句,并以毛笔书法形式书录,在老先生逝世之前,完成了35篇。之后,荣宏君特地花费一年时间,深入研读高僧传略和佛学典籍,参悟佛法义理,经历重重艰辛,终于完成《季羡林说佛遗稿汇编》一书。
还有任继愈的菏泽牡丹缘,去拜访王世襄老先生,兜里揣着不久前刚从垃圾站收回来的王世襄抄家清单,却遵从文化老人黄苗子嘱咐,万不可在老先生面前再提起这伤心事……与著名古建大师罗哲文先生一起策划保护齐长城等活动……在与老先生们交谊的日子中,每一粒空气中都饱满着知识的晶莹,而更为重要的收益是老先生们的谆谆教诲与语重心长的嘱托。
“写文章,一定要考据详实,写一千字的文字至少要查一万字的资料”——史树青先生对荣宏君说。
“要好好读书,认真地读!”任继愈老先生对荣宏君说。
……
老人们句句教诲,荣宏君一一纳入心头。这一份份来自文化大家的肺腑之言,也让他心头涌起对中国文化传承的责任,老一辈大家们很多已经离世作古,中国文化的博大灿烂壮阔由谁来传承?中青年文化工作者要当仁不让地挑起这个责任。文化担当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潜心研究 在艺术史中寻找文脉
近年来,荣宏君的梅花在收藏市场上广受好评,北京、辽宁、山东、广西等地都留下了他画展盛况。他的作品《白梅》被人民大会堂收藏,他的画作也频频成为中外友谊的见证,有的被当做国礼赠与国外领导人,有的被国外藏家收藏。2008年10月,中国青年代表团出访德国时,他的大幅作品《梅》在德国总统府当着数百名中德青年代表的面,被赠送给德国总统默克尔。2009年,荣宏君的画作再次被当作礼物赠送给时任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2011年,他的作品又被企业家代表团带到宝岛台湾,赠与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今年10月4日至6日,“中韩友好节之中国书画名家邀请展”荣宏君画展又在美丽的韩国济州岛民俗自然史博物馆开幕……一株梅承载着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漂洋过海,成为中国文化的载体,更多人得以了解梅的文化乃至中国五千年文明。
史树青先生曾评价荣宏君的画作:“宏君写梅,远溯宋元明,近取吴昌硕、关山月,得诸人之妙,成一家之风。其长锋直写,运笔如飞,浓淡飞白处见梅干苍劲,且喜用淡墨圈点白花。又以大红朱砂点花,浓郁鲜亮,此一法门,则为近代诸家之长。梅之入画,以其品性寒傲、色泽冷艳,一如士子之孤傲幽独、高格清标。观宏君之梅,枝条峭拔,蕊朵昂然,斗艳争奇,堪可称道。”可谓推崇。荣宏君的作品笔墨含蓄,苍润醇厚。他在博取各家之长的同时,重视自己内在的感受,以笔写意传志。他的作品中一股浓浓的苍古之意盎然笔墨外,可谓入古出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与他长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无关系。 近几年来,荣宏君在有关文史的学术研究上也收获颇丰。籍由自己多年收藏的信札,作为史料楔子,如同拿着一根细若游丝的金线,在近代文化史的宫殿中探步前行。他深记恩师史树青的教诲,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要有出处,写一千个字,要查一万乃至十万字的资料。因而,在写作时,力求做到史料支持,资料互证。他抽丝剥茧般,一点点地捋,一线线地串,将散落在文化沙滩里的粒粒珍珠缀成一条条美丽的项链,使其成为一个个完整的文化地标,而不是青烟一缕溃散于历史的长河。
荣宏君泡图书馆,检索资料,为了验证某个说法或者细节,可能会坐着火车千里迢迢去采访经历的当事人。一切的努力,只是想用来试图还原一个还未曾远去,但已经模糊的历史背影,“人不能忘记历史。”荣宏君常常如是说。对历史的敬畏,对已经远去的文化大师们的追忆,对文化担当的责任感,都是促使荣宏君投入完成这一项项费力工作的动力。那些幽谷回音里的璀璨,那些逝去岁月里的苍凉,烙印在他的内心,也铸刻在他的笔墨中。近年来,他先后出版了《世纪恩怨—徐悲鸿与刘海粟》、《烟云俪松居—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实录》、《季羡林说佛遗稿汇编》、《徐悲鸿与刘海粟》(增订版)等诸多文史专著,为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他的专著《文博大家史树青》也即将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发行。由于他在写作上的勤奋,在2012年,他被吸纳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少年时代萌生于牛棚之中的那个美丽文学梦,终于得以实现。
我中有梅,梅中有我
现在,荣宏君身上的身份很多,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还是全国青联文化艺术界别副秘书长和北京朔源文物鉴定中心主任。前面两个是对他多年艺术领域耕耘的肯定,后面两个是他的社会活动职务。在全国青联的活动中,荣宏君常常是最为活跃者之一,他热心公益,自十余年前刚刚卖画小有收入时,便开始了捐资助学的慈善活动,打工子弟学校的贫寒学子们,因病失学的学生们,都曾是他救助的对象,因他深知,失学而向往学堂的那种巨痛。
长锋直写,运笔如飞画梅的是荣宏君;埋首书斋,潜心学术的是荣宏君;热心公益,豪爽交友的亦是荣宏君。他常组织策划活动,曾经策划过徒步走齐长城保护古建筑的活动,那次得到了罗哲文先生的大力支持,他也因此与罗老有了一段交谊。他还参与策划过邀请欧阳中石、韩美林等24位书法家写《民生》长卷,为共和国六十周年庆献礼,表达他家国天下的情怀。他并非只是埋首书斋的学者,他知道,还有很多文化领域与可待挖掘的文化线索,那里蕴含的大美与神奇,等待着他去发现。
他经著名词作家王平久介绍结识了国际巨星成龙。成龙私下里也是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和收藏者,是一个深具民族情结的艺术大师。2013年初,成龙向新加坡一所国际大学捐赠古民居的事情被炒得沸沸扬扬,初次见面“饱受争议”的成龙向荣宏君详细地叙述了在收藏保护捐赠古民居的种种艰辛,荣宏君边听边唏嘘:“这里的故事曲折得像是一部电影了。”他向成龙先生提议,可以将他收藏古民居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为中国古建筑的保护鼓与呼。这一提议得到了成龙的俯允。如今,荣宏君已经着手准备撰写成龙收藏古民居的故事,书名暂定为《成龙与中国古建》。当年,与中国著名的建筑学者罗哲文交谊,曾经学习到了不少古民居的知识,想不到,有一天,在这本新书的创作中,能够用到。人生就是如此。只要坚实地向前走,并且坚持,坚持,再坚持,生活总会给予丰厚的回报。
命运曾经无情地对待过荣宏君,而他却一直张开热气腾腾的胸襟迎纳每一重生命的体验,直到,将撞击变为厚礼,成为人生中深厚的积淀。在他笔下,经年绽放着一株梅,傲雪的梅,迎春的梅,孤独的梅,盛放的梅,每一枝梅的蕊中,都满蓄着他对生命中某种情感的表达。梅之世界,自有乾坤。如果说,他与梅,是知交;勿宁说,他与梅,已经是“我中有梅,梅中有我”。
对至纯生命的追求,对忠信仁厚的敬畏,对艺术大美的向往,让荣宏君在与命运的撞击中,始终葆有凌寒之梅的傲岸与清风入怀的悲悯。他与梅的故事还将继续演绎,而他已经在命运这支交响曲中奏出了自己的强音!
对话荣宏君:
艺术之道 德行为先
《中华儿女》:绘画是您的主业,但是您又在文史研究方面用力尤勤,是什么动力让您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中笔耕勤奋?您又从中收获了什么?
荣宏君:绘画是源自心灵的意象。单纯以技法看绘画就会是一个匠人。文化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相信,对于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会通过我的作品和笔墨传递出去,通过文史资料的整理,也是走入那段历史,在前辈身上寻找艺术之路的启迪与文化的熏陶,既丰富了知识结构,也感受到了那一时代的气息,而这些也会在我的绘画作品中得以展现,当然,更重要的是,丰富了我的内心。
《中华儿女》:访古问贤,与名家巨擘交往,在他们身上您学到了什么?
荣宏君:十分有幸,能在我的青年岁月中与那么多优秀的文化大师们相遇,在他们浩瀚的生命中,我能沾得吉光片羽,是多么幸运。我也很惋惜,随着他们的逝去,他们带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光芒和记忆。他们的知识学养令人赞叹,他们身上所蕴含的那种处世精神更让人钦敬。比如说,我记得拜会王世襄老先生时,看到一个经历过那么多世事变迁而依旧对生活抱有巨大热情的老人,再想想我们遭遇的那一点点磨难,算什么呢?当年他在五七干校时,看到一朵小油菜花儿在车轴的碾压下,弯下又挺起,写了一首诗:“风雨摧园蔬,根出茎半死。昂首犹作花,誓结丰硕子。”那种坚韧不屈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
《中华儿女》:担当,这个词今年被频频提及,您在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也让您成为文化担当者中的一份子,对此,您如何看?作为文化担当者,需要做到哪些,方不负使命?
荣宏君: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到当下,我们这一代文化工作者,有义务有责任将这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承下去。在当下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下,在各种现代设施,以及现代理念下,中华民族延绵几千年的文明似乎“没落”了,作为一个对文化传承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将传统文化的美传递给大家。作为我个人来说,画出更好的画,整理出更好的书,做好当下。
《中华儿女》:您的老师史树青老先生曾经撰文评论您的画道:绘事一道,技者“器”也。以“器”载“道”,贯天地人,终需境界。宏君深明此理,故博览群书,充盈画心,以画贯道,开卷可感。对于道与器之间的关系,您自己作何理解?
荣宏君:我始终坚信,艺品如人品,只有做一个有德行的人,才能有好的作品。我始终记得刘炳森先生赠予我的话:艺术之道 德行为先。赤子登巅,竖子登肩。画技是器,人品为道,技近乎道,方能成家。
《中华儿女》:除了画画,您在社会中也担任诸多职务,这些职务又带给您哪些成长?
荣宏君:在全国青联这个组织中,很幸运能与那么多优秀的同龄人在一起。一个人,在他个人的领域再精通,他的眼界总是有限的,与不同领域的人交流交往,可以开阔视野,增进友谊,扩大知识面,这些收获是无形的,但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又是影响深远的。
《中华儿女》:在艺术道路上,您期待达到的理想之境是什么?
荣宏君:现在说一切为时尚早,唯有低头潜行。踏踏实实,认认真真走好每一步。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