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角脱贫纪实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mi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是中国东北的东北角。
  曾经,原始、荒凉与贫穷如魔咒般纠缠、禁锢着这片旷远苍茫的大地。
  今天,一群頑强、乐观、奉献的勇士,誓与贫困搏斗,书写壮丽史诗。
  2020年,中国吹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号角。“中国东极”迎来“全面小康”的新曙光,“中国北极”在脱贫攻坚中找到了“北”,“高寒禁区”里的鄂伦春人告别苦寒大步迈向小康。
  春已至,贫正去。随着黑龙江省宣布贫困县全部“摘帽”,中国东北角脱贫攻坚取得了关键性胜利。
  “中国东极”迎来“全面小康”新曙光
  当新年阳光照射“东极”黑龙江省抚远市的大地,这里已甩掉贫困“旧帽”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光景。
  清晨5点,70岁大娘屈晶开启新一天劳作,烧水起灶,赶制粉皮。水汽升腾中,日子的热乎劲儿,让人忘记了屋外还是乍暖还寒。“现在一天能做50来张粉皮,往超市里送。”她说。
  患病老伴给家庭带来的贫困,曾让屈晶丧失了天伦之乐。她十几年如一日,笑对日子的艰难。
  无论多难,屈晶都没向命运低过头。她起早贪黑,推自行车送粉皮,腿落下了病根,如今稍微多走些路,就得吃去痛片。
  随着脱贫攻坚好政策照亮“东极”,屈晶迎来幸福曙光。从住房、医疗到发展边贸、光伏发电等产业,抚远的脱贫政策让她看到希望,干劲儿更足。
  “比以前强天地啊。”柴火正旺,暖意融融,住在崭新彩钢房内的屈晶在灶旁娓娓道来,她去年收入了24513元,这有她做粉皮、种小菜园的收获,还有公益性岗位和享受国家、地方好政策的补助。
  每一分钱,她都记得仔细,花得精细。腊月里赶集,屈晶一口气买了猪前槽肉、猪手和5斤牛肉,“过年了,孩子想吃牛肉。”屈晶说,只要还能劳动,她就要坚持干下去。
  疫情来袭,驻村工作队一手抓防疫,一手抓扶贫,仍然惦记着屈晶的生活,还给她带来了又一个好政策,“我们带资入木耳种植企业,风险不担,一年下来还能再收入千八百元。这几天合同都已经签了。”屈晶说。
  如今在抚远,脱贫户“想干事、要干事、干成事”的信心特别足。他们说,国家政策好,没有理由不往前奔。
  “供一饥,不能向人家要百饱。”在脱贫户康丽艳家中,她跟记者盘算过去一年的收入,“2019年养了8头猪,驻村工作队和村里帮着找销路,卖了4万多元。”
  康丽艳家从前的日子并不如意。她和丈夫身体欠佳,靠打工赚钱,日子过得紧巴巴,想买豆油都得左右掏兜、前思后想。“那时候挣点钱光打针吃药了,就寻思混一天少一天吧。”康丽艳神情中透出苦涩。
  村干部起初动员康丽艳养猪,她怯怯地没底气,寻思“养不好可咋整”。几经开导,她在2017年养了3头猪。
  “小猪崽儿刚抱回来时20多斤,卖的时候400多斤。”康丽艳笑得合不拢嘴。一旁的村干部搭话道:“那猪养得跟年画里一样,圆滚滚的,邻居们都来学。”摸出门路后,康丽艳开始扩大养殖规模。
  就这样,好日子一串一串地来了。康丽艳一家搬出住了30多年的小草房,住进新的彩钢房,还置办了大衣柜。“结婚都没有大衣柜。”康丽艳说,“有新房了,生活顺了,养上小猪和家禽,这日子就转起来了。”
  从眉角向下到嘴角上扬,康丽艳家墙上的几幅照片,记录着生活的变化。康丽艳说:“你再看看我这门帘上的挂贴。”
  记者抬头望,上面写着——“好日子”。
  从1994年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到2018年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脱贫摘帽县,“好日子”三个字今天回响在“东极”大地。
  “中国北极”在脱贫攻坚中找到“北”
  “搁以前,党员和群众没啥不一样,但这几年却‘翻个儿’(不同)了。”黑龙江省漠河市北红村一些村民说。
  作为昔日中国最北贫困村,2018年底北红村实现一户不落整村脱贫,这里有怎样的脱贫故事?记者乘车穿越莽莽大兴安岭,赶到这里一探究竟。
  “怎么‘翻个儿’了?”记者按捺不住好奇。
  “党员家有旗、有牌,一目了然。”“党员有‘责任田’,帮扶户有困难都找他。”村民们七嘴八舌。
  在北红村,党员家很好认,插着党旗、国旗,挂着党员责任牌的就是。党员不仅亮身份,还定期到联系户家开展包政策、包时事、包思想、包劳力、包技术、包文明的“六包扶”。
  “党建脱贫的关键发力点,就是党员干部先行一步。”北红村党支部书记赵民兴说,当地曾是深度贫困地区,党员、党组织发挥出表率作用,给村民打了“强心针”。
  虽然“最北之地”漠河早已名声在外,但北红村吃上“旅游饭”并不早,七八年前才零星开起家庭旅馆。
  党员张福顺回忆,有一年冬天,村里来了几个游客,那时都住“木刻楞(一种木屋)”,哪有宾馆。张福顺把游客领回家,杀鸡炖肉,尽地主之谊。
  “菜上来了,游客却很少动筷子。”张福顺弄明白后哭笑不得,原来客人是怕上厕所。村里都是室外旱厕,最冷零下40多摄氏度,不冻透才怪。
  北红村无霜期一年仅80多天,庄稼产量不高。森林禁伐后,收入也没了。
  怎么办?村两委一再合计。“咱这地理位置,冷就是最大资源,必须干出名堂。”赵民兴说。
  2013年村两委决定争取资金,改造老房建家庭旅馆,但响应者寥寥。
  “虽然政府补贴,但自己也得投几万元钱,半辈子积蓄啊。”村民李云才交完钱却心疼了,思来想去又把钱讨回来。
  关键时刻,党员挺身示范。张福顺花了半年时间翻盖新房,福顺客栈开张。赵民兴建起农家小院,集民宿、餐饮一体。
  找对发展路子,仅一年,张福顺投入翻修的成本全部收回。在党员带动下,家庭旅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那年冬天,这个常住人口仅300多人的小村庄,接待过夜游客近万人。   脱贫户李桂英原来家庭十分贫困。村里结合她家情况帮助贷款,建起东北民俗主題家庭宾馆,4铺大炕、2个标间,2018年纯收入四五万元。
  随后北红村还建起家庭宾馆协会,张福顺任会长,4个副会长里3名是党员。全村家庭旅馆数量增至70多家,220多人直接从事旅游业,北红村一跃成为富裕村。
  赵民兴说,基层党组织的核心还是发展产业,不仅巩固脱贫成果,还促进乡村振兴。北红村迄今发展了乡村旅游、生猪养殖、面粉加工等产业项目,将六成收益所得用于全村49个贫困户出工分成,2019年户均分红4897元。
  贫困户不是坐在家里就分红。驻村第一书记周广新翻开一本账册,上面记录着贫困户公益岗位等出工天数。“脱贫更要注重培养内在动力。”他说。
  在“中国北极”漠河,党组织站到脱贫攻坚前台,实现党建与产业双促进,北红村不是个例。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漠河市以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为目标,进一步打造“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党建品牌,激活扶贫一盘棋。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飘扬着红旗的战斗堡垒,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
  “高寒禁区”在奔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住了一辈子斜柱子
  不知受了多少痛苦
  霜来了
  草荒了
  我呀
  也已经衰老
  ……
  在我国最北的巍巍兴安岭,曾活跃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游猎民族——鄂伦春族。这首记录了鄂伦春人漂泊生活的歌谣,在茫茫林海飘荡了千百年。
  作为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鄂伦春族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走出白桦林,实现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的跨越。
  如今,凛冽的寒冬还时常令58岁的鄂伦春族妇女葛丽红回想起过往,那里充满了关于寒冷的记忆。
  “早晨起来,你经常会发现屋里水桶结冰。”这是葛丽红儿时住在木头房子里对寒冷的直观记忆。
  葛丽红的家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这个被称为“高寒禁区”的地方,极端最低温度在零下40摄氏度以下。
  鄂伦春族下山定居30周年时,政府给鄂伦春人盖了第一批砖房,葛丽红的冬天变得不再那样难熬。“但冬天在屋里要穿棉袄,半夜炉火熄灭后常被冻醒。”她说。
  2013年,鄂伦春人在下山定居60周年时又一次搬进政府提供的新居。宽敞明亮的房子,将冬日严寒挡在门外,集中供热让葛丽红的冬天变得温暖。
  然而,突如其来的疾病令葛丽红和丈夫再次感到丝丝寒意。他们丧失了部分劳动能力,成为村里贫困户,每年约1500元的取暖费成为负担。
  2018年,鄂伦春族下山定居65周年之际,葛丽红也迎来了好日子。在政府帮扶下,通过种植木耳等途径,她与村里其他100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也标志着黑龙江省人口最多的鄂伦春族聚居村整体脱贫。
  2020年春节,记者到访葛丽红居住的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鄂族村,清脆的鞭炮声在村子上空回荡,大红灯笼高高悬挂在房檐上。零下30多摄氏度的低温无法压制乡村里升腾的年味。
  “以前鄂伦春人靠神灵驱赶疫病,现在靠党和政府。”葛丽红说,鄂伦春人基本的住房、教育、医疗全都免费,吃穿不愁。
  “压力很大,不敢松懈。”正带领群众防控疫情、恢复生产的当地驻村第一书记张磊总结自己的状态和下一步工作时说,目前本村鄂伦春特色旅游展馆建设正在收尾,木耳种植还在细化,北药产业已经启动,这些对巩固脱贫作用很大。“我希望在驻村期间能把产业基础打好。”张磊说。
  约70年间,鄂伦春族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再到小康社会的变迁,正是中华民族“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践诺和缩影。
  高高的兴安岭上又响起粗犷、空灵的歌声:
  鄂伦春告别了千年的古老
  新天新地新感觉
  新新的猎民村
  新山新水新时代
  新新的鄂伦春
  ……
  (记者:韩宇、李建平、强勇、闫睿)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李志敏
其他文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胡春华7月6日至7日在重庆实地督导巩固脱贫成果工作。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多措并举巩固提升脫贫成果,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巫山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群山广袤、峡谷幽深,虽然于2017年摘帽,但是巩固脱贫成果任务艰巨。胡春华深入巫山县深度贫困乡村、扶贫产业基地、集中安置点等,实地调研“三保
期刊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古诗在脱贫攻坚战中的各种场合总是被提及,体现了我们党关心民众疾苦、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  这种思想和理念正在瑞昌市的扶贫工作中得到贯彻和实践。在这里,他们创新了“六个公开”智慧扶贫新模式、探索了“百社联百村带千户”产业扶贫新路子、落实了“六查六看六推”统筹推进新机制、推行了排查整改新举措、构筑了“政府社会个人大合
期刊
7月2日,记者获悉,审计署将开展新增财政资金专项审计,以促进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审计署当天举办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情况专项审计工作视频培训。审计署审计长侯凯在培训会上说,要实行数据分析全覆盖和现场审计全覆盖,增强审计监督时效,把推动整改贯穿审计全过程,坚持边审边促、边审边改、边审边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促进资金及时拨付、精准使用、安全高效。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确保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近年来,于都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从优化就业途径、做强支撑产业、完善政策体系、健全管理办法、完善公共服务、树立文明新风等6个方面入手,探索了“六有”后续扶持模式,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按照“三级梯度”安置模式,于都县建成了2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置1512户6508人。  
期刊
脱贫攻坚是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都昌县西源乡共有7763户29244人农业人口,脱贫攻坚工作业务知识涵盖教育、医疗、农业生产、土木工程、就业、民政、金融、民主评议等等,特别是上级部门要求严、群众期望高,不少同志望而生畏、不敢涉足。朱任华自2016年6月考选调任西源乡党委副书记后,主动承担这项工作,引领大家苦干巧干,取得了预期成效,为都昌县顺利摘帽作出了应有贡献。 
期刊
[提 要]县域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是整个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体系基础和关键。考虑到当前县域生态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和面临问题的复杂性,把县域尺度作为生态保护红线重要管控单元,对县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控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以资溪县为例,资溪县在生态责任审计制度、河权改革、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制度方面进行积极创新,取得很多成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基本完成,但仍然存在与其他规划冲突、重叠等问题,还需要调整和优化;
期刊
中国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李纪恒7月13日在一场宣讲活动中表示,统筹推进民政领域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兜底脱贫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中国民政系统“为民爱民同心战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宣讲活动13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北京、江苏、江西、山东、湖北、湖南等地的8位先进典型代表讲述了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脱贫攻坚一线的故事,展示了中国民政人统筹推进民政领域疫情防控和民政工作、助力脱
期刊
万安的七月,酷热难耐,记者一行人来到了万安县枧头镇茅坪村。刚入村,一个干净整洁的新农村面貌映入眼前:茂密的行道树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旁,村道被清扫的干干净净,鱼儿结对地穿梭在荷花之间,花甲之年的老人们坐在村阅览室里悠闲地看着电视……一幕幕景象顿时让人心旷神怡。在那群老人中,有一位老人格外地“引人注目”,他忙碌在书架之间,步履蹒跚,行走艰难。他就是村民的贴心人——罗良海。  谈起罗良海,当地的干部、村
期刊
改变贫困命运、过上小康生活,是老百姓的恒久守望,也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赣鄱大地上,无数位驻村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员肩负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带着党和政府的殷殷嘱托,怀揣对老区贫困群众的深情厚意,扎根乡村,履职尽责,精准发力,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展现着驻村干部的政治担当,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发展特色产业的“领路人”,用足用好各项扶贫政策、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贴心人”,与群众
期刊
为切实减轻洪涝灾害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影响,根据省、市相关工作部署要求,结合九江市武宁县实际,在延续《武宁县有效应对疫情推进“两业”扶贫工作的保障措施》(武扶组字〔2020〕4号)的基础上,就有效应对洪涝灾害防范化解返贫致贫风险工作,新增以下政策措施。  兜底扶贫方面:  1.对贫困户受灾严重,生活陷入困境的,及时统计申报灾害救助,优先保障。  2.对兜底贫困户房屋、财产被洪水淹没浸泡的,退水后及时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