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饵受体3及肿瘤坏死因子配体相关分子1A在CD4和CD8双阴性T细胞治疗裸鼠胰腺癌种植瘤中的作用

来源 :中华胰腺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329060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诱饵受体3(DcR3)及其配体肿瘤坏死因子配体相关分子1A(TL1A)在CD4和CD8双阴性T细胞(DNT细胞)治疗裸鼠胰腺癌种植瘤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抗体吸附法体外培养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来源的DNT细胞。建立裸鼠胰腺癌种植瘤模型,随机分为DNT细胞治疗组(尾静脉注射1×108/ml DNT细胞悬液)、吉西他滨治疗组(尾静脉注射50 mg/kg吉西他滨)和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50 d后测量各组裸鼠种植瘤体积和重量。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和qRT-PCR法检测各组裸鼠种植瘤组织DcR3、TL1A蛋白及mRNA的表达,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裸鼠种植瘤的细胞凋亡率。

结果

DNT细胞治疗组、吉西他滨治疗组、对照组种植瘤体积分别为(670.28±124.54)、(604.60±179.16)、(1738.80±391.39) mm3,瘤体重量分别为(225.60±8.12)、(222.69±8.73)、(265.07±10.76)mg, DNT细胞治疗组、吉西他滨治疗组种植瘤体积和重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DNT细胞治疗组、吉西他滨治疗组DcR3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0.56±0.02、3.74±0.19,0.57±0.03、3.40±0.39)显著高于对照组(0.39±0.04、0.92±0.05),而TL1A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0.41±0.03、0.83±0.11,0.40±0.05、0.79±0.08)显著低于对照组(0.81±0.05、1.70±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DNT细胞治疗组种植瘤的细胞凋亡率为(53.2 ±11.2)%,吉西他滨治疗组为(56.2 ±8.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3±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

结论

DNT细胞对裸鼠胰腺癌种植瘤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DcR3-TL1A可能参与了DNT细胞的抑癌作用机制。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FFRCT)对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纵深型心肌桥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放射科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检查诊断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纵深型心肌桥的113例患者资料。测量心肌桥的位置、长度、深度以及收缩期管腔狭窄率。利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冠状动脉FFRCT软件计算左冠状动脉前降
目的探讨Orai1介导钙池操纵的钙内流(SOCE)在脓毒症小鼠CD4+ T细胞免疫功能损害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清洁级雄性Balb/c小鼠建立盲肠结扎穿孔(CLP)脓毒症模型,分别于术后1、3、5 d 处死小鼠,无菌留取脾脏,免疫磁珠法分选CD4+ T细胞,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脾脏CD4+ T细胞Orai1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SOCE,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T细胞凋亡,CCK-8细胞计数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子宫颈癌前病变的特点。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阴道镜下活检诊断为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并行子宫颈锥切术的2 01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绝经组439例,未绝经组1 574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高危型HPV检测、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阴道镜检查及活检结果、子宫颈锥切术后病理结果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临床特点
目的探讨机器人手术系统在盆腔腹膜后肿瘤(PRT)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20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PRT患者47例,其中接受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患者16例(机器人组)、传统腹腔镜手术患者31例(腹腔镜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并发症及分级(Clavein-Dindo并发症分级)、术后肿瘤性质(良、恶性)以及预后。结果与腹腔镜组比较,机
期刊
目的探讨老年人横纹肌溶解症的病因、并发症与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横纹肌溶解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非老年组(<65岁)及老年组(≥65岁),对比两组患者病因分布情况、合并急性肾损伤(AKI)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老年组2种及以上病因导致横纹肌溶解患者(40.3%、48/119)明显多于非老年组(17.0%、16/94)(χ2=13.582,P=0.0
目的检测espO基因敲除对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自杀质粒pCVD442-ΔespO介导的两步法构建espO基因敲除菌株(ΔespO),pTrc99a质粒构建espO基因回补突变株(CΔespO),不同EHEC菌株感染HeLa细胞以了解espO基因在感染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与致死作用。结果PCR和电泳以及基因测序结果表明,ΔespO和CΔespO突变株构建成功。与野生株相
目的观察IL-24在体外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CD8+T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入组28例NSCLC患者和17例健康对照者,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分选CD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