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它规定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达到每学期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的要求。然而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要使学生有兴趣进行课外阅读,并逐步养成读书的习惯,教师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是受到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所制约的。教师推荐有益读物,提示阅读方法,组织读书活动,检查阅读效果及学生本人的求知欲、阅读态度、知识储藏以及阅读技能的掌握等,都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具体地讲,就是要实现“三个结合”。
1 课内外结合
学习语文,单有课堂教学和语文课本,既不能把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读书习惯很好地培养起来,也不能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学生必然要走到广阔的课外阅读的天地里去寻觅知识,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语文知识和已具有的语文能力,借助工具书及其他资料,还可利用网络媒体寻找有关资料,去获得更多的知识,拓展获得信息的途径,从而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和读书习惯。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和补充。也就是说,课内“精读”与“略读”,还要结合课外“参读”,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教学是主体,课外阅读是补充和运用。只有精读示范,辅之于广泛的自读,才能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掌握读书的方法,提高读书的效率,养成读书的习惯。
笔者一直比较重视结合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用“一课带几篇”,每学一篇课文,由教师提供或学生互相推荐,结合课内教学,指导学生读同类的文章,或同一作家的作品,注意内容的多样化和深浅适宜。尤其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推荐健康有益的读物,使学生在风光无限的书林里涉猎。这种课内外结合的做法,使课堂教学的“吸收”得到“应用”,丰富和延伸教学内容。
2 博览与精读结合
中学语文教学,首先应该抓好课内精读,让学生在精读中掌握读书的要领和方法,然后还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博览。精读是主体和准备,博览是补充和运用。没有广泛的课外阅读,学生就不能把知识建筑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也就不能博采众长,得到多方面的教益。要博览,就得学会略读。要使学生在课外能读尽量多的书,不可能篇篇本本都读得那么精细。略读也是一种读书能力,而且是通向写作的桥梁。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有选择地教会学生同时学会精读与略读的方法。
学生读些什么呢?虽然不能都是读小说,更不能都读长篇巨著,但是根据学生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不多及接受能力有限的情况,除了阅读编入教材的阅读课文外,还要提倡多读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一个学生很爱课外阅读,但他抱的都是大部头,读过之后略知一些故事情节,所得甚少,语文能力提高缓慢。后来笔者介绍一些近期的报纸杂志给他阅读,以期转变他的兴趣。他说:“最过瘾的是读小说,散文诗歌无味道。”笔者马上告诉他,诗歌在精粹的语言里蕴藏着迸发的感情,集中着飞驰的想象,构成和谐的节奏与激动人心的韵律,读诗歌散文不但有味,而且益处大得很。在长期耐心的引导下,这个学生逐渐转变阅读兴趣,阅读效果明显提高。
课外阅读也不能都是读文艺作品,还要读一些其他方面的书籍。笔者把图形的说明书、几何证题的过程、物理实验和化学反应的说明文字、思想品德理论等,都归入课外阅读的范畴。这不但使学生课外阅读的范围非常广阔,而且体现了语文为其他科服务的基础工具性。所以,寓言、童话、战争题材小说、英雄人物传记、历史故事、通俗科技读物等,笔者都要求和鼓励学生去阅读。
3 读写结合
要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在多读的同时,鼓励学生勤写,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为了加深学生对所读课外书的印象,巩固课外阅读中所得到的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读写水平,笔者认为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需要教师指导方法,还要做出直观的示范,激发学生读写的热情,使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扎根于学生的心灵之中。
既有广泛的课外阅读,又勤于练笔,再辅之于读书交流会、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等一系列课外活动,课外阅读就融进整个语文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读书习惯。
综上所述,课外阅读的展开一定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来进行,并注意阅读范围的选择和阅读方法的选取。只有这样,学生语文素质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师的教学任务才能高效率地完成,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实现。■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教文体局)
1 课内外结合
学习语文,单有课堂教学和语文课本,既不能把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读书习惯很好地培养起来,也不能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学生必然要走到广阔的课外阅读的天地里去寻觅知识,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语文知识和已具有的语文能力,借助工具书及其他资料,还可利用网络媒体寻找有关资料,去获得更多的知识,拓展获得信息的途径,从而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和读书习惯。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和补充。也就是说,课内“精读”与“略读”,还要结合课外“参读”,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教学是主体,课外阅读是补充和运用。只有精读示范,辅之于广泛的自读,才能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掌握读书的方法,提高读书的效率,养成读书的习惯。
笔者一直比较重视结合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用“一课带几篇”,每学一篇课文,由教师提供或学生互相推荐,结合课内教学,指导学生读同类的文章,或同一作家的作品,注意内容的多样化和深浅适宜。尤其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推荐健康有益的读物,使学生在风光无限的书林里涉猎。这种课内外结合的做法,使课堂教学的“吸收”得到“应用”,丰富和延伸教学内容。
2 博览与精读结合
中学语文教学,首先应该抓好课内精读,让学生在精读中掌握读书的要领和方法,然后还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博览。精读是主体和准备,博览是补充和运用。没有广泛的课外阅读,学生就不能把知识建筑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也就不能博采众长,得到多方面的教益。要博览,就得学会略读。要使学生在课外能读尽量多的书,不可能篇篇本本都读得那么精细。略读也是一种读书能力,而且是通向写作的桥梁。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有选择地教会学生同时学会精读与略读的方法。
学生读些什么呢?虽然不能都是读小说,更不能都读长篇巨著,但是根据学生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不多及接受能力有限的情况,除了阅读编入教材的阅读课文外,还要提倡多读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一个学生很爱课外阅读,但他抱的都是大部头,读过之后略知一些故事情节,所得甚少,语文能力提高缓慢。后来笔者介绍一些近期的报纸杂志给他阅读,以期转变他的兴趣。他说:“最过瘾的是读小说,散文诗歌无味道。”笔者马上告诉他,诗歌在精粹的语言里蕴藏着迸发的感情,集中着飞驰的想象,构成和谐的节奏与激动人心的韵律,读诗歌散文不但有味,而且益处大得很。在长期耐心的引导下,这个学生逐渐转变阅读兴趣,阅读效果明显提高。
课外阅读也不能都是读文艺作品,还要读一些其他方面的书籍。笔者把图形的说明书、几何证题的过程、物理实验和化学反应的说明文字、思想品德理论等,都归入课外阅读的范畴。这不但使学生课外阅读的范围非常广阔,而且体现了语文为其他科服务的基础工具性。所以,寓言、童话、战争题材小说、英雄人物传记、历史故事、通俗科技读物等,笔者都要求和鼓励学生去阅读。
3 读写结合
要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在多读的同时,鼓励学生勤写,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为了加深学生对所读课外书的印象,巩固课外阅读中所得到的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读写水平,笔者认为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需要教师指导方法,还要做出直观的示范,激发学生读写的热情,使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扎根于学生的心灵之中。
既有广泛的课外阅读,又勤于练笔,再辅之于读书交流会、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等一系列课外活动,课外阅读就融进整个语文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读书习惯。
综上所述,课外阅读的展开一定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来进行,并注意阅读范围的选择和阅读方法的选取。只有这样,学生语文素质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师的教学任务才能高效率地完成,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实现。■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教文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