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网络综艺节目《中国有嘻哈》火遍大江南北,“你有freestyle吗”“为你打call”“diss”等嘻哈术语席卷了各大社交平台。据统计,该节目首播4小时内播放量破亿,单期播放量高达2.7亿。无论懂不懂嘻哈音乐,几乎每个人都在试图融入这场盛会当中,生怕错过了这次消费热点的机会。
虽然这场Party叫《中国有嘻哈》,但其实是把“嘻哈音乐”等同于“嘻哈”。“嘻哈”是一种独特的青年亚文化,在年轻人当中广受喜爱,但在其他年龄段的群体中就较不受待见。如果要给嘻哈文化“认父母”,可以认为非洲文化是父,美国社会是母。从非洲来的黑人们了带来原始部落的流行文化,在英文中称为“Hip-Hop”,而美国社会提供了养育它的土壤和包容其成长的空间。经过几代人的传递与创新,嘻哈文化逐渐演变出了自己的内容体系,嘻哈音乐就是其中的产品。
而Freestyle是嘻哈音乐里的即兴说唱,代表了一类说唱风格。“打call”是嘻哈音乐里的行话,支持谁就为谁“打call”。“diss”在英文里的意思是“羞辱”,在嘻哈圈类似于下写檄文、下战书……这些有趣的符号,让我们在观看《中国有嘻哈》之余,会发现嘻哈音乐圈更像一个江湖,这里居住着一群血气方刚的青年,一有不满就写歌打个嘴仗,时刻“keep real”来本色出演,但在外人看来,那里更像是一间庇护所,保护了那些不愿加入主流文化的年轻人,得到精神的庇护。
何为嘻哈音乐??
在上世纪60年代,嘻哈音乐诞生于美国纽约市的布鲁克林区和南布朗克斯区。那里是传统的黑人聚集区,也是受到种族歧视最厉害的地方之一。毒品、暴力、贫穷、疾病等问题困扰着这里的黑人青年们,对于社会资源被白人大量剥夺和占据,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绝望与愤怒,但“美国式民主”的桎梏让他们无可奈何,为了排遣烦恼和诉说不满,一种非主流的演唱方式—嘻哈音乐在他们之中悄然诞生,与涂鸦、街舞、纹身一同构成了嘻哈文化,并成为他们表达自我与宣泄情绪的文化符号。
来自四川的光光今年23岁,是音乐专业的科班生,他从技术层面向我讲解了嘻哈音乐所包含的四要素:念白、唱腔、感情、伴奏。被称为Rapper的嘻哈音乐歌手如果想完成一曲说唱,他必须完成三个条件:第一,快节奏下的“念”歌词;第二,歌词足够长的同时做到押韵匹配;第三,吸引人的唱腔。看似简单的条件,实则不易。正如当年周杰伦的《双截棍》红极一时,但却鲜有人能完整唱一遍,因为歌词383个字需要在201秒内念完,平均每个字0.52秒。
说唱的内容在早期体现了激进与反社会两种特点,不仅包含了对主流文化的反抗,更衍生出了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反叛,其中体现对犯罪、吸毒等不良行为的赞美。而国外的“人民公敌”(Public Enemy)、国内的“红花会”等说唱组合,直接把抵抗色彩展露在取名艺术上。作品的创作也不遵循常规,嘻哈歌手通常自己写词谱曲,追求自由独立的创作方式,打破了惯常的创作流水线,不愿成为一个“乐器”。
在90年代的《霹雳舞》爆红之后,嘻哈音乐也开始了自己的“中国化”之路。在其过程中,中國青年对嘻哈文化进行改造,加入“中英混杂”、“方言说唱”等新元素。由于不存在种族矛盾,青少年的迷茫与叛逆构成了嘻哈精神的核心,体现在情感的表达与社会的描述,弱化了反抗性而强化了宣泄性。
而光光从小就接触了嘻哈音乐,“我那时候觉得这个很酷,说出了自己不敢说的”,后来他对嘻哈印象不仅仅是“脏辫、耳环、金项链,一样不能少”,而更多是其中富有张力的个性,这种个性不同于“单纯的狂妄”,更多的是自嘲式反讽。在歌词里有豪车、有美女、有金钱,但现实生活中却常“为五斗米折腰”。
“我觉得嘻哈音乐中蕴含的力量是让其独树一帜的原因。”光光说,这种力量源自“反骨”精神,用歌词去抨击现实、勾勒未来,但嘻哈音乐由于自带消极属性,一直被中国主流音乐圈排斥在外,这导致它在《中国有嘻哈》节目播出之前,还属于小众娱乐,处于“地下状态”。除了一些大咖外,大部分说唱歌手处于社会底层,而听众也以底层青年居多,甚至比赛也常常是“地下状态”。
嘻哈音乐在宣扬反抗、颠覆传统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艺术欣赏形式。嘻哈歌手以做真实自我的态度去帮年轻人说出他们不敢说的想法,用标新立异的服饰吸引他们加入这场反抗的潮流,最后以日渐增多的嘻哈受众形成独立的音乐风格,并撼动了主流文化的根基。这是一场自然而然的过程,既无法避免,也无法阻拦。
自由的庇护所?
来自安徽、生于1995年的青年罗研现正在北京一家大型媒体实习,他也是一名嘻哈音乐爱好者。罗研说,他从小在一片“毫无嘻哈土壤”的环境中成长,身边没人听嘻哈,甚至认为所谓嘻哈只是非主流的“嘻嘻哈哈”。但在初中,他第一次接触到嘻哈音乐就马上“深陷其中”,俨然“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样子。他对西方的嘻哈歌手,Jay-Z、Snoop Doggy、Drake等,可谓是如数家珍。对他来说,嘻哈音乐不仅是街头文化,更是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
而在大洋的另一端,当时的嘻哈音乐得到美国人的追捧,成为当时最畅销的流行音乐之一。同时,嘻哈音乐与美国各地的音乐风格进行融合,形成具有地域属性的音乐唱法,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与中国仿佛是黑夜与白昼的差别。
尽管年纪尚轻,对嘻哈音乐的内涵并不了解,甚至歌词也要看着翻译才能理解,但嘻哈音乐所表达的态度深深吸引了罗研。“美国嘻哈音乐的歌词有正面也有负面,经常用金钱、毒品、暴力、女人、豪车描绘黑帮生活,但我更多的是欣赏他们的自信到自大的那种态度,仿佛一针鸡血让我五脏六腑活跃起来。”精神力量是吸引他坚持听嘻哈的动力,这仿佛是一场虚拟在场的仪式,只有歌手与听者两人,态度上的一致性勾连着二者,但感情的认同才是触动心灵的炸药,引起自我的持续性震荡。
古希腊学者说过音乐与情感相连,音乐好坏可以影响人生轨迹。以前存在“嘻哈音乐是坏音乐”的观点,但这点似乎不能体现在罗研身上。他说嘻哈音乐对他最现实的影响,只是促使他购买AJ、Supreme等潮牌,在穿着上与自己的嘻哈偶像靠近。虽然模仿不了,但至少穿得可以相似,以体现嘻哈身份的认同。
《中国有嘻哈》中的吴亦凡战队。
在嘻哈圈子里,“土著居民”地位最高,他们对嘻哈音乐乃至嘻哈文化有着深刻理解,其次是“外来户”,经过长时间的熏陶,也具备了欣赏嘻哈的能力,最后是“流动人口”,属于初来乍到的嘻哈新人,由于对嘻哈一知半解以及不合群的“追星”方式,令前两类人不满。尴尬无疑是形容新粉与老粉的最适词语,而这种尴尬可能还会持续很久。
进入庇护所的人好像“难民”一样,但成为这里的一员并不可耻,毕竟这里提供了表达的安全和精神的舒适。不过,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待在这里并不是长久之策,实现歌词里的美好憧憬远比单纯歌唱要好得多。人可以短暂寄居于精神世界,但不能永久脱离现实生活。湖北女孩小芮告诉我,她哥哥在80年代就开始玩嘻哈,曾经因为家人反对差点撕破脸,如今也脱下了潮服、耳钉,拿起了保温杯,开办了一家街舞俱乐部。“柴米油盐,该有的还是得有。”
本届《中国有嘻哈》的冠军GAI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我想更多人听到我的音乐,我不想在地下那个臭水沟里,拿着所谓的自己有个性来当借口,说成自己不愿意去被别人改变。”这符合他的真实人设,也说出了许多说唱歌手的心声—成功。
GAI说,他依然自我,但“可能自我的比较文明一点”。而对其他走出地下的说唱歌手来说,也是如此。有人会继续选择地下,在原本的庇护所中做自己喜欢的,一切照旧;有人会勇于突破站上地面,迎合粉丝,或许有一天他们也会变成主流,或许那一天只是空头支票。无论结果如何,这都是他们的选择,这也符合他们一贯的原则—坚持自己的态度。
如果有一天嘻哈音乐成为了流行文化,仍会有一间精神庇护所为不愿认同的人一直开放,允许他们去说“No”,这是一个成熟社会应具有的强大包容性。
虽然这场Party叫《中国有嘻哈》,但其实是把“嘻哈音乐”等同于“嘻哈”。“嘻哈”是一种独特的青年亚文化,在年轻人当中广受喜爱,但在其他年龄段的群体中就较不受待见。如果要给嘻哈文化“认父母”,可以认为非洲文化是父,美国社会是母。从非洲来的黑人们了带来原始部落的流行文化,在英文中称为“Hip-Hop”,而美国社会提供了养育它的土壤和包容其成长的空间。经过几代人的传递与创新,嘻哈文化逐渐演变出了自己的内容体系,嘻哈音乐就是其中的产品。
而Freestyle是嘻哈音乐里的即兴说唱,代表了一类说唱风格。“打call”是嘻哈音乐里的行话,支持谁就为谁“打call”。“diss”在英文里的意思是“羞辱”,在嘻哈圈类似于下写檄文、下战书……这些有趣的符号,让我们在观看《中国有嘻哈》之余,会发现嘻哈音乐圈更像一个江湖,这里居住着一群血气方刚的青年,一有不满就写歌打个嘴仗,时刻“keep real”来本色出演,但在外人看来,那里更像是一间庇护所,保护了那些不愿加入主流文化的年轻人,得到精神的庇护。
何为嘻哈音乐??
在上世纪60年代,嘻哈音乐诞生于美国纽约市的布鲁克林区和南布朗克斯区。那里是传统的黑人聚集区,也是受到种族歧视最厉害的地方之一。毒品、暴力、贫穷、疾病等问题困扰着这里的黑人青年们,对于社会资源被白人大量剥夺和占据,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绝望与愤怒,但“美国式民主”的桎梏让他们无可奈何,为了排遣烦恼和诉说不满,一种非主流的演唱方式—嘻哈音乐在他们之中悄然诞生,与涂鸦、街舞、纹身一同构成了嘻哈文化,并成为他们表达自我与宣泄情绪的文化符号。
来自四川的光光今年23岁,是音乐专业的科班生,他从技术层面向我讲解了嘻哈音乐所包含的四要素:念白、唱腔、感情、伴奏。被称为Rapper的嘻哈音乐歌手如果想完成一曲说唱,他必须完成三个条件:第一,快节奏下的“念”歌词;第二,歌词足够长的同时做到押韵匹配;第三,吸引人的唱腔。看似简单的条件,实则不易。正如当年周杰伦的《双截棍》红极一时,但却鲜有人能完整唱一遍,因为歌词383个字需要在201秒内念完,平均每个字0.52秒。
说唱的内容在早期体现了激进与反社会两种特点,不仅包含了对主流文化的反抗,更衍生出了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反叛,其中体现对犯罪、吸毒等不良行为的赞美。而国外的“人民公敌”(Public Enemy)、国内的“红花会”等说唱组合,直接把抵抗色彩展露在取名艺术上。作品的创作也不遵循常规,嘻哈歌手通常自己写词谱曲,追求自由独立的创作方式,打破了惯常的创作流水线,不愿成为一个“乐器”。
在90年代的《霹雳舞》爆红之后,嘻哈音乐也开始了自己的“中国化”之路。在其过程中,中國青年对嘻哈文化进行改造,加入“中英混杂”、“方言说唱”等新元素。由于不存在种族矛盾,青少年的迷茫与叛逆构成了嘻哈精神的核心,体现在情感的表达与社会的描述,弱化了反抗性而强化了宣泄性。
而光光从小就接触了嘻哈音乐,“我那时候觉得这个很酷,说出了自己不敢说的”,后来他对嘻哈印象不仅仅是“脏辫、耳环、金项链,一样不能少”,而更多是其中富有张力的个性,这种个性不同于“单纯的狂妄”,更多的是自嘲式反讽。在歌词里有豪车、有美女、有金钱,但现实生活中却常“为五斗米折腰”。
“我觉得嘻哈音乐中蕴含的力量是让其独树一帜的原因。”光光说,这种力量源自“反骨”精神,用歌词去抨击现实、勾勒未来,但嘻哈音乐由于自带消极属性,一直被中国主流音乐圈排斥在外,这导致它在《中国有嘻哈》节目播出之前,还属于小众娱乐,处于“地下状态”。除了一些大咖外,大部分说唱歌手处于社会底层,而听众也以底层青年居多,甚至比赛也常常是“地下状态”。
嘻哈音乐在宣扬反抗、颠覆传统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艺术欣赏形式。嘻哈歌手以做真实自我的态度去帮年轻人说出他们不敢说的想法,用标新立异的服饰吸引他们加入这场反抗的潮流,最后以日渐增多的嘻哈受众形成独立的音乐风格,并撼动了主流文化的根基。这是一场自然而然的过程,既无法避免,也无法阻拦。
自由的庇护所?
来自安徽、生于1995年的青年罗研现正在北京一家大型媒体实习,他也是一名嘻哈音乐爱好者。罗研说,他从小在一片“毫无嘻哈土壤”的环境中成长,身边没人听嘻哈,甚至认为所谓嘻哈只是非主流的“嘻嘻哈哈”。但在初中,他第一次接触到嘻哈音乐就马上“深陷其中”,俨然“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样子。他对西方的嘻哈歌手,Jay-Z、Snoop Doggy、Drake等,可谓是如数家珍。对他来说,嘻哈音乐不仅是街头文化,更是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
而在大洋的另一端,当时的嘻哈音乐得到美国人的追捧,成为当时最畅销的流行音乐之一。同时,嘻哈音乐与美国各地的音乐风格进行融合,形成具有地域属性的音乐唱法,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与中国仿佛是黑夜与白昼的差别。
尽管年纪尚轻,对嘻哈音乐的内涵并不了解,甚至歌词也要看着翻译才能理解,但嘻哈音乐所表达的态度深深吸引了罗研。“美国嘻哈音乐的歌词有正面也有负面,经常用金钱、毒品、暴力、女人、豪车描绘黑帮生活,但我更多的是欣赏他们的自信到自大的那种态度,仿佛一针鸡血让我五脏六腑活跃起来。”精神力量是吸引他坚持听嘻哈的动力,这仿佛是一场虚拟在场的仪式,只有歌手与听者两人,态度上的一致性勾连着二者,但感情的认同才是触动心灵的炸药,引起自我的持续性震荡。
古希腊学者说过音乐与情感相连,音乐好坏可以影响人生轨迹。以前存在“嘻哈音乐是坏音乐”的观点,但这点似乎不能体现在罗研身上。他说嘻哈音乐对他最现实的影响,只是促使他购买AJ、Supreme等潮牌,在穿着上与自己的嘻哈偶像靠近。虽然模仿不了,但至少穿得可以相似,以体现嘻哈身份的认同。

在嘻哈圈子里,“土著居民”地位最高,他们对嘻哈音乐乃至嘻哈文化有着深刻理解,其次是“外来户”,经过长时间的熏陶,也具备了欣赏嘻哈的能力,最后是“流动人口”,属于初来乍到的嘻哈新人,由于对嘻哈一知半解以及不合群的“追星”方式,令前两类人不满。尴尬无疑是形容新粉与老粉的最适词语,而这种尴尬可能还会持续很久。
进入庇护所的人好像“难民”一样,但成为这里的一员并不可耻,毕竟这里提供了表达的安全和精神的舒适。不过,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待在这里并不是长久之策,实现歌词里的美好憧憬远比单纯歌唱要好得多。人可以短暂寄居于精神世界,但不能永久脱离现实生活。湖北女孩小芮告诉我,她哥哥在80年代就开始玩嘻哈,曾经因为家人反对差点撕破脸,如今也脱下了潮服、耳钉,拿起了保温杯,开办了一家街舞俱乐部。“柴米油盐,该有的还是得有。”
本届《中国有嘻哈》的冠军GAI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我想更多人听到我的音乐,我不想在地下那个臭水沟里,拿着所谓的自己有个性来当借口,说成自己不愿意去被别人改变。”这符合他的真实人设,也说出了许多说唱歌手的心声—成功。
GAI说,他依然自我,但“可能自我的比较文明一点”。而对其他走出地下的说唱歌手来说,也是如此。有人会继续选择地下,在原本的庇护所中做自己喜欢的,一切照旧;有人会勇于突破站上地面,迎合粉丝,或许有一天他们也会变成主流,或许那一天只是空头支票。无论结果如何,这都是他们的选择,这也符合他们一贯的原则—坚持自己的态度。
如果有一天嘻哈音乐成为了流行文化,仍会有一间精神庇护所为不愿认同的人一直开放,允许他们去说“No”,这是一个成熟社会应具有的强大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