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剖析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矛盾现状的基础上,把“人文关怀”理念引入到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强调“人文关怀”对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并对加强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 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招生、收费和就业等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在不同高职院校里几乎都存在着数量不等的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我认为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体现人文关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也是增强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矛盾现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据统计,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1万人,其中经济困难学生将近2000人,占23.2%的比例,我在我院抽选400名不同系部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400份,调查内容包括学习、生活、消费、心理、就业等,收回有效问卷388份。根据调查,大多数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与心理总体上是积极、健康、正常的,但是依然有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存在各种问题,呈现出四个“矛盾冲突”。
  1.消费扩张与经济紧张的矛盾冲突。
  根据调查显示,75.6%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乡镇及偏远山区。近58.4%的学生生活费在500元以下,近一半的学生家庭不能够缴纳学费,需要靠勤工俭学或奖助学金来维持基本生活。大多数学生生活状况远远低于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水平,由于经济拮据,经济困难学生吃用都很节俭。有近82.1%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消费水平比较高,超出家庭所能承受的范围。随着“攀比风”、拜金主义在校园的盛行,不少人将高消费视为一种时尚,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每月的开销也在逐渐增多,然而现实的家庭经济条件却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消费扩张与经济紧张的矛盾日益明显。
  2.自尊自信与自感卑微的矛盾冲突。
  大多数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大学生一样,心理健康、思想上进、乐群外向、富有才华、坦白直率、沉着自信、独立性强。但是有50%的同学在面对经济压力时产生较强的自卑心理。他们对艰苦生活有着较强的承受能力,自尊心比较强,希望在生活上自立自主,经济上自食其力,为父母减轻负担,但在自尊独立的背后,却隐藏着强烈的自卑。比如:在问及“与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交往时”,有60%多的同学回答“不刻意追求与他们的交往,保持自己独立的自尊”。而在问及“在大学校园里,最让你痛苦的事情是什么?”时有一半多的同学回答“没有好的家庭条件”。他们不愿意别人了解自己的状况,对家庭经济困难羞于启齿,缺乏坦然面对和战胜贫困的勇气,在寻求和接受资助时常感到人格受到伤害。他们为撑面子而独守清贫,缺少克服困难的行动,丧失应有的自信。
  3.渴望交往与内心封闭的矛盾冲突。
  经济困难学生与大多数的大学生一样渴望与其他同学的交往,但是他们却很少参加活动。因为集体活动难免需要额外的开销,对此,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经济困难学生不愿意主动与同学交往,而由于缺少与人交往的机会,导致缺少交往技巧,交往能力不强。在“你善于主动与同学交谈吗”一项中,65.2%的同学回答“想主动,但又不愿意”,而回答“与他们性格不合及缺乏交际技巧”的占了63.3%。他们只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给人难以接近与不合群的感觉,以致较少与人交往。如此“不交往—封闭—不交往”的不良循环导致渴望交往与内心封闭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4.突破自我与低迷消极的矛盾冲突。
  经济困难学生既期望大家注意他们,又害怕别人了解他们的“底”后而鄙视他们。他们关心集体,经常在集体活动时跃跃欲试,希望抓住机会表现自我,但又担心参与后显得无知而被人笑话。由于长久以来形成的情绪低落、心理灰暗、意志消沉、自我封闭、无所追求,他们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他们一方面要掩饰自己的穷困和拮据,另一方面又暗暗发誓要摆脱贫困。他们有很强的自立意识,有近57.6%的同学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充满憧憬,内心亢奋、骚动,急切想改变现状的愿望比任何人都强烈。但有时又如迷途的羔羊,茫然无措,75.8%的同学感觉家里给予过高的期望而感到压力很大,对前途迷茫悲观,在尴尬的现实中被动地生活。在他们身上,郁闷、彷徨、猥琐、低迷的消极心理与渴盼、期求、冲动、强烈的表现欲望并存且反差强大。
  二、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呼唤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的核心就表现为对人的精神价值的重视,以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1]对于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以“人文关怀”理念来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将更显重要。
  1.注重人文关怀是当前思想教育的内在需求。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朝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方向发生重心转移,但尚未完全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工作格局,特别是在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缺少应有的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却往往不予问津,在工作中缺少情感因素的投入,重“约束”轻“疏导”,造成学生工作缺少人情味。
  2.注重人文关怀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客观需要。
  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是否安心、思想是否稳定、身心是否健康,不仅严重影响着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和发展,还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稳定与发展的大局,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009年3月5日,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做好政府工作必须把握好几个原则,其中之一就是“重民生,促和谐”。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越要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2]如果经济困难学生在经济困难的时候得不到学校的关怀与关爱,得不到引导与教育,就极有可能误入歧途,危害学校与社会并最终葬送自己。[3]因此,在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是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3.注重人文关怀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人为本”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和灵魂。从本质上说,“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堅持“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坚持以学生为本,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我们要重视每一个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进步,把人文关怀落实到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去。经济困难学生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的后续力量,为此必须促进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要通过努力,让每一个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都能获得全面发展和提高。
  三、在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的路径
  以人为本,融入人文关怀,是新形势下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当前在高职院校育人工作中进行人文关怀,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以满腔的热忱来关怀与教育每一个经济困难学生,要着力从以下方面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
  1.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减轻经济负担与思想包袱。
  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经济扶持,应当与学校对他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相互协调,做到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密切结合。要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但要解决暂时的经济困难,更要让他们认识到生活的贫困是暂时的,精神上的富有更重要。
  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也就是要坚持物质资助与精神扶持相结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讲物质资助,不讲精神扶持,以物质资助取代政治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导都是不对的。经济上的资助是短暂的,而精神扶持的作用却是长远的,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扶持,才能有效地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转变观念,把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扶贫当作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把救助经济困难学生的过程看成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高职院校所有开展的“奖、贷、补、免、勤”多元化资助体系都必须与教育目标完全合拍,一手帮助学生解决经济上的实际困难,一手帮助学生减轻思想的包袱。
  2.关心服务与教育引导相结合,实现学生助困解难与扶志明德目的。
  经济困难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对经济困难学生既要满怀真诚地关心服务,又要恰当地教育与引导。情感是打开心扉的钥匙。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生活、学习和思想上真诚地爱护远离父母的学子,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让他们处处感受到老师的赤诚爱心与学校的关怀。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遵循情感和心理的发展规律,用爱心叩开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心扉,努力进入他们的精神天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增强他们自信、自立、自强的思想意识,引导他們树立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知恩、感恩、报恩的思想情怀,坦然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困难,实现为经济困难学生助困解难的目的。
  教育者应本着对经济困难学生人格与尊严的尊重,让他们在平等的交流中获取信息,在坦诚的讨论中得到启迪,在独立的思考中有所提高,切实体验到积极主动参与的价值,进而懂得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只能靠自己的不懈努力,自觉地进行完善自我的教育。通过对经济困难学生生活上的关心帮助与精神品德上的教育引导,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与全面成长成才,实现为经济困难学生助困解难与扶志明德的目的。
  3.人格培养与心理解困相结合,塑造自尊自信与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
  经济困难学生们中学阶段的自信心往往是依靠成绩的优异来获得的,进入大学后如果在成绩上不再拔尖,那么自信也就随之消失殆尽了。因此,应鼓励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信,正确对待心理的落差感。必须学会适应这种短暂的失落感,重新振作。要让他们学会正确看待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的身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健全人格品质。
  高职院校要注重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坚强性格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与教育。培养教育经济困难学生做一个“人穷志坚”的开拓者。要培养他们敢于克服困难,立志成才;勇敢正视现实,学会在逆境中成长,保持积极乐观的“阳光”心态;勇于接纳自我,提高自我。要培养经济困难学生坚韧的品质,让他们明白,坚韧的品质是用金钱买不到的。只有自力更生、自强不息,才能战胜人生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
  4.和谐文化与环境营造相结合,构建健康文明与温馨和谐的校园氛围。
  加强和谐大学文化建设,就是要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行为文化为主体,以制度文化为保证,以物质文化为载体,多措并举,全面推进。[4]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一个健康、温馨、开放、互助的生活环境,易于经济困难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乐观向上,正确对待经济困难,早日走出贫困的困惑和误区。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有利于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创造各种条件,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社团在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为广大经济困难学生提供高雅、健康、多样的精神食粮。在“人文关怀”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对话、访谈、座谈和开放式的网上聊天等多种形式,真诚与学生进行交流,增强情感渗透。在健康文明与温馨和谐的校园氛围中,以校园文化的宽泛平台为依托,在交流中引导,在沟通中施教,在共鸣中提高,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渗透于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参考文献:
  [1]王东.论“人文关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06).
  [2]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09-03-06.
  [3]何芬林.贫困大学生心路解析和扶持[J].求索,2006,(12).
  [4]白波.大学和谐文化建设与高校文化使命[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
  
  院级青年项目,项目编号为(ZJY2010E3)。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oJIA)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4-2009年在本院住院或门诊就诊SoJIA患儿49例。采用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提供的赛乐迪亚
近年来手机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给临床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与此同时,人们对手机在临床工作中使用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其中手机在医院内交叉污染中的作用受到特别的
目的了解3岁以下重症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患儿深部痰液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PICU住院的41例婴幼儿重症HAP患儿,采集患儿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