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军区耀南剧团纪事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bb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耀南剧团于1938年春建立,原是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宣传队。为纪念1939年6月在山东省桓台县牛王庄与日军激战中英勇牺牲的司令员马耀南同志,1940年正式命名为“耀南剧团”。耀南剧团曾先后隶属于八路军清河军区政治部和渤海军区政治部。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峥嵘岁月里,耀南剧团发挥了文艺兵的特殊作用,他们以精彩的文艺演出,生动的政治宣传和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给渤海区军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1941年8月26日,清河区党、政、军领导人景晓村、许世友、杨国夫、刘其人等率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及清河区军政机关、后勤单位2500多人,进驻利津县东北境八大组一带农村,开辟黄河入海口一带广大地区,打通与冀鲁边区的联系。耀南剧团也随军同时到达。9月下旬,耀南剧团在团长石钟、指导员李桐轩的带领下,随军北渡黄河参加了解放利津罗家镇、宋家庄等战斗,配合作战部队开展了强有力的政治宣传工作。
  1941年冬,遵照山东纵队第三旅政治部的指示,耀南剧团在军区机关驻地八大组赶排了大型古装历史剧《李秀成之死》,准备在过新年时为驻地机关、部队和当地群众进行演出。当时剧团要演出这个戏困难是很大的,因为八大组一带农村,地广人稀、风沙弥漫,真是“小风三尺土,张口一嘴泥”。为了筹借演出服装、道具,耀南剧团的同志穿过日伪封锁线,往返二三百公里,曾三下博兴纯化镇。在第三旅司政机关、后勤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团上下的努力,大型话剧《李秀成之死》终于在1942年元旦如期演出。演出时,正值隆冬季节,数九寒天,天寒地冻,演员们化装时手冻得拿不住眉笔,自制的油彩用火烤了才能往脸上抹。演出的那天晚上,扮演国舅的王涛胡子上挂着冰柱,扮演王妃的马昆说话也都有点结巴。看戏的首长到后台去慰问大家,派人送去大衣、毛毯,军区机关食堂的炊事员给演员们送来了热气腾腾的姜汤。演员们很受鼓舞,认真演戏,提高了演出质量,受到观众和领导同志们的欢迎和赞许。
  不久,耀南剧团又赶排了大型话剧《新中国的母亲》。该剧是以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的母亲为原型创作的剧本,情节生动感人,尤其是剧团指导员石钟塑造的母亲角色十分成功,观众看了深受感动,无不热泪盈眶。
  耀南剧团演出的节目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许多节目是本团自己编写的,如《锯大缸》《小放牛》《拉洋片》《打砂锅》,都是旧瓶装新酒,结合形势填上新词,不断更新内容。
  团长彭飞,是个剧作家。他于1941年冬从清河区党委鲁迅文艺宣传队调到耀南剧团,在战斗间隙坚持写作,先后写了20多个剧本。如《皇协军》《十字街头》《反对下关东》《撤退的前夜》《讨伐归来》《上冬学》《双寻夫》《邢家毛坨惨案》等。还改编了《文件》《文天祥》等大型剧目。《两个神》就是他根据现实生活创作的许多剧本中的一个。1942年初,耀南剧团在广北县武家村看到一户人家,因为孩子生病,父母为他请了两个巫医:一个巫婆、一个神汉。起初,这两个巫医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对方,便互相装神弄鬼地吵架,后来则索性撕破脸皮对骂起来,互揭老底,互揭对方许多骗人的肮脏事。
  彭飞团长觉得这件事情很典型,有戏剧性,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于是他挑灯夜战,天亮时,独幕话剧《两个神》便脱稿了。早饭后便组织排练,当晚演出。因为是当地的真人真事,对于破除封建迷信起了很大的作用。
  抗战时期环境艰苦,得时刻保持着高度警惕性。同志们睡觉不能解裹腿,甚至连洗脚时都不能两只脚同时放在盆里,要一只洗完穿好鞋袜再洗另一只,否则万一有情况就走不了。1942年,有一次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农村演出时,开演不久就枪声大作,鬼子已到村边,看戏的部队立即前往迎敌,剧团赶紧收拾东西,迅速转移。当时管灯光的曲宜发同志满脸油彩,手提汽灯,一面跑一面喊:“舍命不舍财!”
  1942年,为了贯彻“敌进我进”的方针和“军队地方化、干部地方化”的指示,耀南剧团除一部分人下到连队外,其余的同志脱下军装,换上便衣,一夜之间文工团变成了武工队。他们有的打扮成商人、农民,有的打扮成教书先生。指导员石钟、团长彭飞各率一个分队,腰别匣子枪,离开根据地,穿过日伪封锁沟,钻进了沾(化)利(津)滨(县)三边地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另有剧团分队长冯象玉带领部分同志活动在沾化县的游击区。
  一次,彭飞、袁干忱、隋连胜等十几名同志在沾利的一个村庄突然被敌人包围了。他们见满街是敌人,很难冲出去,但如果被日军发现,寡不敌众,后果不堪设想。怎么办?彭飞同志对大家说不能硬拼,要用计脱身。他们带好武器,大摇大摆地向北面的一伙伪军靠过去,彭飞喊道:“弟兄们,别误会。咱们中国人不能打中国人,我们借个道,从这里过去!”伪军们一个个愣了神,没有一个说话的。他们一枪未放,一溜小跑,冲出了村子,这时才听到身后响起了枪声,像是为他们送行。
  由石钟带领的耀南剧团的武装小分队进入利津西部地区后,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政策和主张,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参加抗日群众团体;建立基点村、基点户,改造乡村伪政权,建立抗日“两面”政权;教育伪军家属,瓦解敌军,打击反动势力。同时,他们还利用文艺武器,宣传发动群众。群众赞扬他们说:“这些八路军,个个精明强干,有胆有识,能文能武。”
  1943年上半年,活动在利津西部地区的耀南剧团成员,经常在一些农村利用晚上向群众表演小型的文艺节目,同时,还向东堤、侯王庄等据点的伪军开展政治攻势。1943年春秋间,耀南剧团团员丁方锐、王进等连续几个晚上向东堤据点的伪军演唱大鼓书《关云长单刀赴会》《草船借箭》等曲艺节目。刚开始,据点的伪军曾开枪射击,后来他们越听越爱听,都听得入了迷,还不时地报以掌声。
  1944年初,为适应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清河军区与冀鲁边军区合并成立渤海军区。
  这年七八月间,八路军渤海军区部队在司令员杨国夫的指挥下,对敌展开了强大的夏季战役攻势。夏季战役第一阶段,策应了驻守在丰城一带的伪“灭共建国军”暂编第一师第八团王道部反正。接着我军于8月中旬挥戈北进,打响了以解放利津城为中心的利津战役。这时,杨国夫指示:“要发挥文艺兵在战场上的作用。”从8月12日开始,我军首先扫除利津城外围据点。耀南剧团的同志分散到各战线前沿负责做宣传鼓动工作。在我军紧靠敌人据点挖的战壕里,进行战地文艺演出。   王桂山弹起了三弦琴,曹永山唱起了西河大鼓,他们把抗战形势、利津战役战况和俘虏政策都编进大鼓唱词里去了。伪军们开始还打几枪,后来越听越想听,干脆“洗耳恭听”了。接着,王进又唱起了自编的小曲《伪军苦难当》:
  “伪军苦难当,
  站岗站到月东上,
  鬼子吃白米,
  伪军吃呀吃高粱,
  有时还掺菜和糠……”
  曹永山也唱起了《王凤仙劝夫》的大鼓书,内容是不叫丈夫当汉奸。唱完又向敌军喊话,从精神上给予瓦解。
  在强大的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配合下,到8月14日夜晚,张许据点被攻克,极少数顽抗的伪军官兵被击毙,绝大多数伪军缴械投降。全副日军装备的伪军苏冀南部被歼灭两个连,副团长庞洪兴被活捉。
  从8月16日开始,我渤海军区部队乘胜直逼利津城下,当晚发起猛攻。经两天激战,歼灭伪军大部。至17日午夜,日军据点里的鬼子全部被歼灭,素有“皇军”之称的伪绥靖军二十七团团长苏冀南被活捉,日伪军1700多人无一漏网。利津城解放了,全城人民敲锣打鼓欢庆胜利。
  解放利津城后召开祝捷大会,耀南剧团赶排了新的文艺节目进行演出。其中,丁方锐写的快板书《胜利归来》,成了当时脍炙人口的好节目,民工支援战斗过程,解放区群众的高昂情绪栩栩如生:
  “运输队,也来到,
  赶着大车往前行,
  得啦哟的高了兴,
  嘴里还唱着自己编的“二进宫”,
  八路军,真英勇,
  为国为民苦尽忠,
  军民合作咱就一起往前攻,
  打走鬼子得太平……”
  1944年冬季抗日反“扫荡”开始之前,渤海军区领导给耀南剧团又下达了“战斗任务”,要求剧团既要胜利完成反“扫荡”,还要排演新剧目,到反“扫荡”胜利的时候,开祝捷大会,庆祝1945年新年,慰问广大军民。
  经研究,耀南剧团选定了《文件》作为排演剧目。《文件》原是苏联有名的大型歌剧,后被改编为话剧。但剧本只有一份,油印也来不及,导演分配了角色之后,演员们就抢时间抄台词。剧团领导交待说:“行军的时间就是背台词的时间,5天之内每个演员都要把台词背熟,在不影响任务、不暴露目标的条件下,可以结合成小组对词。10天之后,就要利用行军大休息和宿营后的时间开始排练。”在剧团演员们夜以继日的艰苦努力下,在反“扫荡”斗争中,大型话剧《文件》终于如期地进行了排演。
  冬季反“扫荡”,我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日本鬼子和汉奸队拉着整汽车的死尸,夹着尾巴逃窜了。渤海区抗日根据地空前扩大。1945年元旦,耀南剧团在今胜利油田基地演出了话剧《文件》,庆祝反“扫荡”斗争的胜利。历史确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巧合,这个祝捷大会会场和演出场地,后来就是上世纪60年代初,华北石油勘探处在黄河三角洲的东营村打出的华北地区第一口油井的地方,真是从胜利走向胜利。
  1945年8月,侵华日军无条件投降,渤海区连成一片,耀南剧团随军区司政机关进驻惠民城。在胜利反攻的日子里,耀南剧团随军作战,担负着管教俘虏,建立新政权,做新区群众工作等。在这段时间里,张扬、张真、彭飞写了话剧《八年》,马厚栋写了《第八军起义》(高树勋起义的故事)。
  不久,杨国夫司令员率渤海军区主力挺进东北,剧团的领导成员做了较大的变动。剧团团长由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调来渤海区的李毅汉担任,剧团教导员先后由李剑夫、徐焕担任。
  1946年底,渤海军区耀南剧团(1947年春改称渤海军区文工团)排演了大型歌剧《白毛女》。为了保证排演好这个剧目,专门成立了导演团,选配了A、B角。从1947年初开始,为渤海区军民演出210多场。这年夏秋间,渤海军区文工团在阳信县参加“土改”复查。冬季排练了歌剧《周子山》,新年正式演出。这年,还和新安旅行团、山东省文协文工团进行了联合观摩演出。
  1948年春,渤海军区文工团先后参加了胶济线西段战役及山东昌潍战役。一部分同志参加前线阵地的宣传鼓动工作和医院的护理伤员工作,一部分人员负责担任带领民工担架队的任务。每位文工团团员管理一两个中队,每个中队有20多副担架,工作是比较艰苦的。全体人员冒着敌机轰炸扫射的危险,昼夜行军,转运伤员,有时夜行晓宿,从前线包扎所将伤员运回后方医院。文工团的同志除照顾伤员外,还要做好民工的工作。白天防空、夜间防特,还要搞宣传鼓动,活跃民工情绪。4月27日,潍县解放,活捉敌军长陈金城。民工担架队胜利返回,与文工团的同志洒泪相别。
  文工团返回惠民县后,进行了短期整训,排演了歌剧《两种作风》《老来红捉俘虏》和话剧《逃出阎王殿》。这期间,渤海军区文工团还与驻惠民县的两广纵队文工团联合演出了大型歌剧《血泪仇》,由两广纵队文工团演出《血泪仇》上半部的一场,渤海军区文工团演出下半部的一场。演出结束后,召开座谈会,相互讨论切磋技艺。
  1948年9月,济南解放,军民欢呼。渤海军区文工团从明水进驻济南洪家楼,重新排练了《血泪仇》,连续公演了7场,博得观众好评。紧接着北渡黄河,到济阳慰问起义的吴化文部队,文工团演出了歌剧《白毛女》。
  1949年春节,渤海军区文工团参加华东慰问团,奔赴淮海前线。先抵徐州,又到安徽凤阳、临淮关、蚌埠以及明光、洪泽湖。一路演出《血泪仇》和一台小戏,深受部队官兵和广大群众的欢迎和赞许。
  10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文工团编排了《普天同庆》等节目,扎了宣传车、彩灯,参加了空前隆重的狂欢游行。
  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军区文工团成功演出了歌剧《白毛女》,在渤海区广大军民中反响强烈,影响深远。
  早在1946年12月,耀南剧团就率先在渤海区排练歌剧《白毛女》,1947年1月在山东高苑县大邵村为渤海军区部队和当地群众做首场正式演出。两年多来,渤海军区文工团共演出歌剧《白毛女》210多场,每场演出都受到热烈欢迎。1947年春,渤海军区文工团奉命来到周村,慰问参加莱芜战役的部队和驻地群众,演出的剧目是《白毛女》,引起轰动效应。因为这次是在周村“同乐”戏院里演出的,有电灯照明,剧场音响效果也相当好。大幕一拉开,乐队奏出“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的旋律,台下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在接下来的整个演出过程中,台下鸦雀无声,许多观众流下了眼泪,有些人在抽泣。在周村,渤海军区文工团连续演出了7场,场场爆满。   《白毛女》是一出大型歌剧,演出时间为4个多小时,夏日夜短,有时演到天亮。1947年,在渤海区党委驻地——阳信县何家坊纪念“八一”建军节的晚上,结合部署“土改”复查工作,会议开到12点,接着由渤海军区文工团演出《白毛女》,演完了天已大亮。当最后一幕合唱“太阳出来了”的时候,举目远眺,一轮红日真的从东方喷薄而出。群众情绪高涨,都高喊:“为喜儿报仇!”“打倒地主黄世仁!”
  1948年3月,渤海军区部队奉命配合山东兵团主力部队发起胶济线西段战役。部队即将出征那天,军区首长向部队做战斗动员,指战员们斗志昂扬、群情激奋,谁也没注意天空零零星星飘洒的雪花。在这热烈的气氛里,渤海军区文工团演出了大型歌剧《白毛女》,为出征的将士们送行。大幕一拉开,飘洒的雪花使舞台上简单的布景更增加了真实感,剧中“过年如过关”的悲惨情节,自然地和指战员们的血泪苦情融合在一起。台下爆发出愤怒的吼声:“打倒地主阶级!”、“打倒蒋介石!”、“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就在这时,观众中忽然有位战士哭得昏厥过去,卫生员急忙上前抢救,把他抬到后台。过了一会儿,他清醒过来,头一句话就是:“连长,我一定要参加突击班,我要报仇!”等他完全平静下来,他在后台才哭着告诉大家,他家的遭遇比杨白劳还惨,地主逼债,抢走了他妹妹,逼得病在炕上的老娘上吊自尽……
  演到最后“斗争黄世仁”那场戏时,台上台下“打倒黄世仁!”“打死那个狗东西!”的口号声连成一片。有几位在台上演群众演员的拳头、巴掌实打实地打在“黄世仁”身上,打得他龇牙咧嘴地直叫喊。到了后台,演群众的同志直向演黄世仁的演员道歉。那位演员说:“整个会场都愤怒了,挨几下打也高兴。”
  1949年春节,渤海军区文工团在淮海前线慰问时,华东野战军第十纵有个战斗英雄对文工团的同志讲:“看了你们在1947年演的《白毛女》后,我怀着满腔的阶级仇恨,立下志愿一定要打倒蒋介石为喜儿报仇。在历次战斗中,由于我作战勇敢,消灭敌人多,所以被评为战斗英雄。”
  《白毛女》的演出,有力地配合了土地改革和“三查三整”等各项运动。当时有所谓“开十次会,还不如演一场《白毛女》效果大”的说法。该剧对于提高部队战士和广大群众的阶级觉悟,积极开展反霸斗争和参军参战、英勇杀敌,确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由外地远道而来的华东军政大学雪枫文工团和两广纵队文工团,观摩学习了渤海军区文工团演出的歌剧《白毛女》以后,也在渤海革命老区排练并演出了歌剧《白毛女》。1947年8月,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赴冀鲁豫边区途中,在经过渤海区党委驻地时,正逢华东军政大学雪枫文工团在钦凤村外组织专场演出《白毛女》。陈毅、粟裕两位首长观看完演出后,上台接见演职人员时,连声称赞他们演得好。
  1950年5月,渤海军区文工团除留下一个军乐组和一个电影队外,其余60多人由张展、刘学章率领,携带《刘胡兰》一剧上调济南。在济南演出多场后,并入山东军区文工团。至此,渤海军区文工团完成了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