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文性”正是语文课程的灵魂。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师生之间不要刻意划一条鸿沟,要让课堂成为民主交流的课堂,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互相尊重人格,教师的角色便成了“平等中的首席”,要以导演、舵手和主持人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这样学生才会获得自主发展。
关键词: 语文课堂 人文性 民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有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
1.导演式
新课程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方式正在被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所代替。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教师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首先要对“剧本”了如指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读、说、演,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课时,我这样做的:
师:(出示)漫步园内,宛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把大家带到圆明园里去,
(学生读)
师:听着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里面的奇珍异宝。
生:我仿佛看到了世界。祖国太伟大了!
师:(出示连续图片)请你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再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座万园之园。(生读)陶醉了吗?好,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话。
师:同学们,但你们读到、看到的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早已化为灰烬、烟消云散了。请你再自由快速地默读课文,想一想:对咱们的圆明园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谁设计的?这么大的一个圆明园要造多少年呀?
生:英法联军为什么要如此破坏?怎么没有一点同情心呢?
师:什么是强盗?强盗来了,会有同情心吗?
生:老师,强盗来了,清朝政府在干什么?军队在干什么?都到哪里去了呢?
师:我搜集了一份资料——《圆明园之最》,读了以后,你能明白一部分心中的疑惑,我相信你也一定会被它深深地震撼。
师:读完这则短短的材料,你的心震撼了吗?你震撼了吗?是什么让你震撼?
生:我被圆明园的大震撼了。640个足球场,这是多么巨大的园林呀!
生:园内藏着不计其数的珍宝,每一样都价值连城。我被这个震撼了。
……
通过情景朗读、体验品味引发联想:“听着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如此生发,不仅是对上文7个“有”所描述内容的融合,更是对下文教学的引领:“但同学们,你们读到、看到的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早已化为灰烬、烟消云散了。请你再自由快速地默读课文,想一想:对咱们的圆明园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这一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广的领地,个性化疑惑由此生成,随之而伴的是新一轮自读感悟的语文实践。语文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人文思想渗透在字里行间,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他们的自悟是根本,但教师引导是关键。
2.舵手式
在新课程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正确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否则,就像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铺陈出许多问题。作似是而非的回答,被一些热情的称赞搪塞过去,这无疑会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还有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答问,或简单否定,或就事论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妨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思考、理解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老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是很关键的。语文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学生们尚年幼无知,社会有许多事实与现象与我们的学校教育相违背,如何让学生明辨是非,从多元繁杂的价值取向里找到自己的定位,那只有通过学生自我体验,内心感悟去实现。
3.主持人、评论员式
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放在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自治管理,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能力并培养自学能力。这样一来,老师的角色扮演在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又产生了新的变化。例如:在教《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时:
师:“保罗是错了,还是对了?”让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
生:我认为保罗有错的地方,也有对的地方。因为刚开始,当他见到保罗在看车的时候,认为小男孩是羡慕自己的车,也想有这样的哥哥送自己一辆这样的车。可是小男孩却说“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完全出乎保罗的意料之外,这时候他想错了。
生:保罗还有错的地方,比如:当小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子开到自己家门口的时候,以为小男孩是为了炫耀一下,没想到小男孩从屋中背出了自己残疾的弟弟,坐在车前欣赏这辆车,并给弟弟许下了一个承诺。这也是保罗想错的地方。
师:那保罗有没有对的表现呢?希望大家再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生:我认为保罗每次被小男孩的言行感动后,所作的都是对的。比如:当知道小男孩想当这样哥哥的时候,他主动邀请小男孩坐车兜风。
师:我真佩服你们,你们的回答太精彩了。由这一个问题,我们联系到了上下文的内容,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你们的回答非常出色。抓住主要内容,进行大胆的提问,会对理解文章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们找同学来读一读他们之间的发生的故事吧!分一下角色来朗读课文。
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也不是一个命题的指挥官,而是一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唯有人性的,才真正属于人的,唯有属于生命的,才值得我们如此兢兢业业,倍加谨慎。”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它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人有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能,更需要积极向上的创新精神。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教育中,特别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挖掘其人文因素,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以人为本,使人本之光永远在语文课堂闪耀。
关键词: 语文课堂 人文性 民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有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
1.导演式
新课程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方式正在被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所代替。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教师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首先要对“剧本”了如指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读、说、演,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课时,我这样做的:
师:(出示)漫步园内,宛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把大家带到圆明园里去,
(学生读)
师:听着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里面的奇珍异宝。
生:我仿佛看到了世界。祖国太伟大了!
师:(出示连续图片)请你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再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座万园之园。(生读)陶醉了吗?好,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话。
师:同学们,但你们读到、看到的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早已化为灰烬、烟消云散了。请你再自由快速地默读课文,想一想:对咱们的圆明园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谁设计的?这么大的一个圆明园要造多少年呀?
生:英法联军为什么要如此破坏?怎么没有一点同情心呢?
师:什么是强盗?强盗来了,会有同情心吗?
生:老师,强盗来了,清朝政府在干什么?军队在干什么?都到哪里去了呢?
师:我搜集了一份资料——《圆明园之最》,读了以后,你能明白一部分心中的疑惑,我相信你也一定会被它深深地震撼。
师:读完这则短短的材料,你的心震撼了吗?你震撼了吗?是什么让你震撼?
生:我被圆明园的大震撼了。640个足球场,这是多么巨大的园林呀!
生:园内藏着不计其数的珍宝,每一样都价值连城。我被这个震撼了。
……
通过情景朗读、体验品味引发联想:“听着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如此生发,不仅是对上文7个“有”所描述内容的融合,更是对下文教学的引领:“但同学们,你们读到、看到的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早已化为灰烬、烟消云散了。请你再自由快速地默读课文,想一想:对咱们的圆明园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这一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广的领地,个性化疑惑由此生成,随之而伴的是新一轮自读感悟的语文实践。语文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人文思想渗透在字里行间,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他们的自悟是根本,但教师引导是关键。
2.舵手式
在新课程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正确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否则,就像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铺陈出许多问题。作似是而非的回答,被一些热情的称赞搪塞过去,这无疑会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还有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答问,或简单否定,或就事论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妨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思考、理解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老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是很关键的。语文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学生们尚年幼无知,社会有许多事实与现象与我们的学校教育相违背,如何让学生明辨是非,从多元繁杂的价值取向里找到自己的定位,那只有通过学生自我体验,内心感悟去实现。
3.主持人、评论员式
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放在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自治管理,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能力并培养自学能力。这样一来,老师的角色扮演在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又产生了新的变化。例如:在教《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时:
师:“保罗是错了,还是对了?”让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
生:我认为保罗有错的地方,也有对的地方。因为刚开始,当他见到保罗在看车的时候,认为小男孩是羡慕自己的车,也想有这样的哥哥送自己一辆这样的车。可是小男孩却说“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完全出乎保罗的意料之外,这时候他想错了。
生:保罗还有错的地方,比如:当小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子开到自己家门口的时候,以为小男孩是为了炫耀一下,没想到小男孩从屋中背出了自己残疾的弟弟,坐在车前欣赏这辆车,并给弟弟许下了一个承诺。这也是保罗想错的地方。
师:那保罗有没有对的表现呢?希望大家再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生:我认为保罗每次被小男孩的言行感动后,所作的都是对的。比如:当知道小男孩想当这样哥哥的时候,他主动邀请小男孩坐车兜风。
师:我真佩服你们,你们的回答太精彩了。由这一个问题,我们联系到了上下文的内容,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你们的回答非常出色。抓住主要内容,进行大胆的提问,会对理解文章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们找同学来读一读他们之间的发生的故事吧!分一下角色来朗读课文。
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也不是一个命题的指挥官,而是一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唯有人性的,才真正属于人的,唯有属于生命的,才值得我们如此兢兢业业,倍加谨慎。”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它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人有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能,更需要积极向上的创新精神。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教育中,特别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挖掘其人文因素,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以人为本,使人本之光永远在语文课堂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