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可参考“太仓模式”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163mail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实施;太仓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5-0016-02
  深化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一直受到职业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教育部、人社部组织推进“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试点,其核心也在于深化校企合作以创造“学徒培训”的条件和氛围,从而培养符合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然而由于学校和企业各自组织目标的不同,目前的校企合作總体上处在浅层次,效果不尽如人意。江苏省太仓中专与德资企业在职业教育合作中的成功经验,给出了校企合作办学促进学生职业发展、供给企业劳动后备力量和为学校专业发展内涵建设提供动力的“太仓模式”。
  笔者之所以将其称为“太仓模式”,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太仓的区域经济特征在这个校企合作模式中得到集中体现;另一方面,教育部门为合作成功做了一定的工作,或者说给出了有地方特色的解决方案。这个模式比较好地体现了校企合作的真正内涵:校企合作作为劳动后备力量培养的途径,成为学校和企业的共同需求,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该模式的经验可以分成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校企合作机制层面,一是教育教学实施层面。
  在校企合作机制层面,模式提出了“政府主导、主体双元、合同执行、成本分担”的十六字方针,这对职业教育探索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校企合作的机制建设是有价值的。
  世界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普通教育后以企业培训为特征的市场导向模式,另一种是平行于普通教育以职业学校加实习基地为特征的行政管理模式。很明显,我国的职业教育属于后者。在学校加实习基地的职业教育中,由于校企的组织目标不同,学校以培养人为目标,企业以创造产值利润为目标,企业很容易成为职业教育的“局外人”。在我国目前的校企合作中,一方面企业不将职业教育看作自己的事,提供实习岗位更多是从获得实习生廉价劳动力的功利目的出发,实习的教育教学功能则不被关注;另一方面学校既需要企业,又不能规定或要求企业根据教育教学需要提供实习所需资源。所以学校热企业冷现象普遍存在,这种不对等的地位使校企合作很难在真正意义上走向深入。
  在“太仓模式”中我们看到事情发生了改变。由于企业经营理念和生产技术水平的要求,德资企业对劳动后备力量的获得和保障有更高的需求,并将这种需求变成自己在校企合作中的行动,成为职业教育中的一个自觉行为主体。政府则发挥行政管理的引导协调功能,促进双元办学的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在双元办学的框架下形成相应的合作组织制度、校企教学分工、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以合同固定的合作和培训关系,以及成本分担的利益机制。机制建设是校企合作的关键,而良性校企合作机制的核心是“共赢”——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获得。
  在教育教学实施层面,该模式有三点成效。前两点,即打造适合学生职业发展的课程与教学、培养符合企业职业标准的职业人才,以及实现这两点的具体做法,对于将校企合作落实到教育教学实施上是很有示范意义的。
  柯林斯等人认为,学校教育中所进行的教学是孤立的知识和技能的简单传递,而在日常活动中,知识不可能独立于获得知识的活动过程,学习是学习者跟知识以及知识得以产生的活动、背景和文化互动的结果,概念和事实知识是在问题求解和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获取的,经验活动在学习中有相当的重要性。人的认知具有情境性的本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形成能力的必经途径,将“知道”和“去做”联系起来才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的,而情境在这其中是不可或缺的。即使将真实活动移至课堂,其情境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变形,变成课堂上的任务和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企业工作场所或者社会大课堂中的教学赋予了职业知识和技能以真实意义,成为学生能力养成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在以往的学校主体职业教育教学中,教师中心的学科教学、理论和实践分离、抽象化去情境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等状况,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
  太仓模式充分体现了企业作为积极参与的合作方给校企合作带来的活力和新意,表现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开发课程和实施教学。企业开发实施和参与开发实施的课程比例很大,通过校企交替实施教学,将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落到实处,顶岗实习真正实现了其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熟悉自己的工作,喜欢自己的专业,建立了职业信心,提升了职业素养,逐渐完成了从一个学生向一个高素质职业人才的转变。
  “太仓模式”有鲜明的地方特征,别的地方或许不能复制“德企之乡”的职业教育环境,但这个模式的许多重要元素在很大程度上对深化校企合作仍然具有一般意义,大致体现为以下几点: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绝对的、普遍的。参与校企合作以保障本企业对后备劳动力的需求,已经是一部分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期望。
  政府或不同层级的行政管理部门引导协调的作用是重要的,政府应为校企合作建设良好的宏观发展环境。
  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共赢机制”,职业学校需要能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以实现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期望。
  课程和教学是校企合作落实的体现。要根据企业需要开发课程,其价值在于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职业活动的过程和情境中,另一方面使企业对人才的特定需求得到体现。
  学校和企业交替进行的教学安排和工作现场的教学实施如学徒性质的现场实习,是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职教研究所)
其他文献
【摘要】从教师行为与区域经济发展融合、教师与工程师共同培养人才自觉融合的角度分析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管理能力;再从学生培养效果、教师管理体系两个角度对比中德教师管理方面的差距。在上述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管理体系的构建提出建议。  【关键词】德国经验;高职院校;教师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5-0019-
有人说,人生是一条走向终点的路,一路风景才是真正的人生。我在教育的旅途上已奔走了将近三十年,一路上风景无数,然而,柳暗花明之后,存留在心间的人生景观还是那三两点。  报考师范专业是我的人生转折点。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家境十分贫寒,跳出“农门”是那个年代农村孩子的第一选择。虽然从小就自卑内向的我,并不认为自己具备当老师的资质。但是三年的丹阳师范学习,练就了我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后来又被选拔推荐到南京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紧密结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网络及相关功能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从学生需求角度建立网络心理教育学生发展系统;建立网络心理教育教师服务系统;以市为单位构建市区校三级网络心理教育管理系统;搭建学生、教师、家长、校方、教育部门的多方心理信息沟通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