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上好历史复习课,如何提高历史复习课的有效性,无疑是个重要的、值得思考的问题。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谈这方面的想法,不够成熟的地方还望各位专家同仁包涵和指正。
关键词:初中历史;复习课;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45-1一、备好历史复习课
1.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的要求,确定所要考查内容的知识要点和能力层次要求。建议大家首先可以自己列一个表格,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列出考试的知识要点及相应的能力层次要求。这样在进行复习时,对所要复习的内容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便于复习时随时查看。关于知识的能力层次要求:哪些知识是要求识记的,哪些知识是要求理解的,哪些知识是要求运用的,大家可以阅读历史课程标准,其中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里重点是要弄明白要达到这些能力层次要求,对知识点的掌握究竟应达到什么程度。一般来说,属于识记层次的,只要掌握知识点是什么即可;属于理解层次的,则需要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让学生真正理解;属于运用层次的,要求更高,需要能够运用所了解到的基本事实,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解决历史问题。尤其是属于理解、运用层次的内容,更需要我们把它们真正弄懂弄透。
2.认真备好每节课,重点是制订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另外,备课时,还应出好每课相应的课堂练习题,以检测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同时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的复习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二、复习课要有三个“结合”
1.历史复习课要注意“新旧结合”。复习课的教学,内容虽是已学旧知,但也要上出新意。传统的课堂基本流程应该有课堂导入、师生互动、教学小结和反馈练习四个环节。过程中注意知识点的整合、延伸、拓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例如我在复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课堂导入中,选用了《大运河示意图》、《武则天》、《杜甫》、《敦煌莫高窟》四幅图片,让学生说说这些图片所放映的历史。既紧扣南京市中考考点,又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在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时,我设计了个活动——《毛泽东参加和领导的中国革命》图片展。活动中,学生动手查阅书籍,整理归纳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动手参与其中,复习课就不那么枯燥无味了。有新意,学生才有兴趣;有参与,教学才有效果。
2.历史复习课要注重“讲练结合”。很多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力求做到。但在复习课上却不是这样:由于复习课内容繁多,头绪复杂,教师不自觉当中就会花去大量时间去讲解、梳理知识点,从而来不及让学生去“练”。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前精心准备,应该想好这节课重点解决什么问题,时间怎么划分;讲什么,怎么讲;练什么,练多长时间等等。这些问题都很实际,不能不考虑。千万不能跟着感觉走,事先没有作精心的设计与安排,想到哪,讲到哪,教学效益将无法得到提升。我的做法是每节复习课都要设计一份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知识梳理”、“拓展提高”和“反馈练习”四部分,课上既有教师梳理知识的展示,又有学生的动手参与,还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学模块看起来有点呆板,其实对学生来说,上课流程清晰,可操作性很强,对于教师来说,上课时间的把握也会“心中有数”。先讲后练,边讲边练,还是先练后讲,教师可以根据复习教学的需要,合理安排。题目精选典型,训练落实到人头,评讲侧重讲方法。
3.历史复习课要讲究“点面结合”。点,指的是一个个知识点;面,指的是知识点的横向比较和纵向联系等。“点”是基础的夯实,“面”是能力的提高。点面结合,既要求学生能掌握基础知识,又要求学生能拓展延伸,以达到融会贯通。我们教师经常做的一个方法就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以建立知识体系。殊不知,这里还有很多讲究。历史知识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或内容)、结果(影响)等要素。学生在掌握基本要素之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拓展。如何拓展?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或内容)、结果(影响)等方面下手。
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来自课堂,复习时立足课堂无疑是明智之举。要立足于课堂,首要的是要让学生集中精力听课,其次是认真做好听课笔记,记下老师讲课意图、技巧、思路和重要内容,便于今后回忆,应该认识到一本好的笔记就是一份较好的、活的复习资料。在完成专题复习训练以后,老师讲的大多是反映考试方向的问题,往往根据学生在做题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而采取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目标和方法,兼顾复习重点内容、发现问题、查缺补漏,使历史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增强学生应考信心和提高答题技巧,稳步提高学习成绩。
研究最近几年的南京历史中考试卷,命题者的思路基本上是“深入浅出”,而学生答题的思路则要求“微言大义”。什么意思?题目的立意很深(一个个专题),但答案很简单(落到基本知识点,甚至是课文的标题、小标题)。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平时的复习课教学中,新旧结合,把已学知识当作“最熟悉的陌生人”上出新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讲练结合,课堂“有张有弛,动静合一”,提高教学实效;点面结合,拓展延伸,培养能力,这样一来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才能融会贯通。
关键词:初中历史;复习课;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45-1一、备好历史复习课
1.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的要求,确定所要考查内容的知识要点和能力层次要求。建议大家首先可以自己列一个表格,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列出考试的知识要点及相应的能力层次要求。这样在进行复习时,对所要复习的内容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便于复习时随时查看。关于知识的能力层次要求:哪些知识是要求识记的,哪些知识是要求理解的,哪些知识是要求运用的,大家可以阅读历史课程标准,其中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里重点是要弄明白要达到这些能力层次要求,对知识点的掌握究竟应达到什么程度。一般来说,属于识记层次的,只要掌握知识点是什么即可;属于理解层次的,则需要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让学生真正理解;属于运用层次的,要求更高,需要能够运用所了解到的基本事实,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解决历史问题。尤其是属于理解、运用层次的内容,更需要我们把它们真正弄懂弄透。
2.认真备好每节课,重点是制订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另外,备课时,还应出好每课相应的课堂练习题,以检测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同时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的复习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二、复习课要有三个“结合”
1.历史复习课要注意“新旧结合”。复习课的教学,内容虽是已学旧知,但也要上出新意。传统的课堂基本流程应该有课堂导入、师生互动、教学小结和反馈练习四个环节。过程中注意知识点的整合、延伸、拓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例如我在复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课堂导入中,选用了《大运河示意图》、《武则天》、《杜甫》、《敦煌莫高窟》四幅图片,让学生说说这些图片所放映的历史。既紧扣南京市中考考点,又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在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时,我设计了个活动——《毛泽东参加和领导的中国革命》图片展。活动中,学生动手查阅书籍,整理归纳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动手参与其中,复习课就不那么枯燥无味了。有新意,学生才有兴趣;有参与,教学才有效果。
2.历史复习课要注重“讲练结合”。很多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力求做到。但在复习课上却不是这样:由于复习课内容繁多,头绪复杂,教师不自觉当中就会花去大量时间去讲解、梳理知识点,从而来不及让学生去“练”。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前精心准备,应该想好这节课重点解决什么问题,时间怎么划分;讲什么,怎么讲;练什么,练多长时间等等。这些问题都很实际,不能不考虑。千万不能跟着感觉走,事先没有作精心的设计与安排,想到哪,讲到哪,教学效益将无法得到提升。我的做法是每节复习课都要设计一份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知识梳理”、“拓展提高”和“反馈练习”四部分,课上既有教师梳理知识的展示,又有学生的动手参与,还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学模块看起来有点呆板,其实对学生来说,上课流程清晰,可操作性很强,对于教师来说,上课时间的把握也会“心中有数”。先讲后练,边讲边练,还是先练后讲,教师可以根据复习教学的需要,合理安排。题目精选典型,训练落实到人头,评讲侧重讲方法。
3.历史复习课要讲究“点面结合”。点,指的是一个个知识点;面,指的是知识点的横向比较和纵向联系等。“点”是基础的夯实,“面”是能力的提高。点面结合,既要求学生能掌握基础知识,又要求学生能拓展延伸,以达到融会贯通。我们教师经常做的一个方法就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以建立知识体系。殊不知,这里还有很多讲究。历史知识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或内容)、结果(影响)等要素。学生在掌握基本要素之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拓展。如何拓展?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或内容)、结果(影响)等方面下手。
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来自课堂,复习时立足课堂无疑是明智之举。要立足于课堂,首要的是要让学生集中精力听课,其次是认真做好听课笔记,记下老师讲课意图、技巧、思路和重要内容,便于今后回忆,应该认识到一本好的笔记就是一份较好的、活的复习资料。在完成专题复习训练以后,老师讲的大多是反映考试方向的问题,往往根据学生在做题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而采取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目标和方法,兼顾复习重点内容、发现问题、查缺补漏,使历史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增强学生应考信心和提高答题技巧,稳步提高学习成绩。
研究最近几年的南京历史中考试卷,命题者的思路基本上是“深入浅出”,而学生答题的思路则要求“微言大义”。什么意思?题目的立意很深(一个个专题),但答案很简单(落到基本知识点,甚至是课文的标题、小标题)。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平时的复习课教学中,新旧结合,把已学知识当作“最熟悉的陌生人”上出新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讲练结合,课堂“有张有弛,动静合一”,提高教学实效;点面结合,拓展延伸,培养能力,这样一来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才能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