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当务之急就是要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和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我校坐落于浙中南部山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村落——陶村,其乡土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村内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先贤名人、风俗民情等各具特色。因此,学校近年来一直努力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积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开展富有个性的德育活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吸收了大量的乡土文化营养,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萌生了爱家乡的情感。实践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诵读古典诗文,追寻名人足迹
我们知道,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持续发展未中断的文化。孩子们通过诵读古诗文,可以从小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接受民族人文精神的感召,从而使自己的人格得到熏陶,文化品味得到提升,其意义之深是不言而喻的。据考证,学校所在地陶村是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后裔聚居地之一,村文化广场的壁画上镌刻有《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等许多诗文。这些诗文,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在北大的一场素质教育报告会上讲到了中国优秀传统,他将中国的人文精神归结为两点:一是爱国,一是有骨气。至于爱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至今仍激励着无数的炎黄子孙;说到有骨气,五柳先生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同样令人感动和钦佩。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积极开展陶渊明诗文诵读活动。陶渊明的诗文很多,我们就选取那些文句浅显,具有积极教育意义作品,编印成册,供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领略诗人作品淳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从中体会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
二、探究民俗活动,弘扬地方文化
陶村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义昆曲的发源地,昆曲在我们老一辈人中广为流传,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每逢传统节日,仍有不少的民间剧团活跃在乡间,可现在的中小学生很少有人对这些令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戏曲艺术感兴趣。他们热衷于追星,对球星、歌星、演艺明星可以说崇拜得五体投地,因此,为了挽救昆曲艺术,也为了扩大学生视野,领略家乡的艺术之花,学校策划了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调查、收集昆曲相关内容并进行交流。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昆曲辉煌的历史,以及在我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了解昆曲的文化内涵,分析没落的原因。并成立了昆曲兴趣小组,邀请民间昆曲艺人来校担任指导老师。陶村还有迎大蜡烛、浪街等民俗活动,学校利用中队活动的开展,让中队辅导员带领队员走进社区,采访调查迎大蜡烛,浪街等民俗活动的历史;让中队辅导员请村里的老人到班级讲述迎大蜡烛的传奇故事;让中队辅导员结合劳科技作品制作活动,把大蜡烛的造型搬进课堂,请老艺人讲述大蜡烛的构造。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既了解了陶村丰厚的历史底蕴,又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激发学生拯救民俗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保护文化古迹,增强社会责任
作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村落,陶村的人文风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那些流淌着记忆,延续着民风,传承着文脉的古祠、古庙、古寺、古戏台,都是记录与反映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坐落于陶村村东的延福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距今已有1060年历史,是我国南方保存较为完好、具有较高建筑研究价值的元代建筑之一。学校一直把延福寺作为学校的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学校的每一位学生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去参观,领略延福寺这一元代建筑的独特结构,感受我国古代工匠的建筑智慧和高超技艺。学生通过参观,写游记,不但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写作能力,也激发了对历史文化的研究热情和自觉保护历史文物的责任感。除了久负盛名的延福寺,村内还有邹氏宗祠、陶氏宗祠和郑氏宗祠,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这些古建筑,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宗祠文化,体悟家族文化与个体生命的传递与繁衍,并懂得在借鉴和传承文化的过程学会去芜存精。
四、品味特色产品,激发爱乡之情
陶村独特的土质和气候条件孕育了宣莲、高山云雾茶、板栗、高山四季豆等名优特产。宣莲是清朝贡品,为中国三大名莲之一,且盛开的荷花极具观赏价值。学校充分利用这一乡土资源,每年组织“赏荷花,品诗文”活动,学生一边欣赏家乡美不胜收的荷田景色,一边吟诵“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亭亭净植,香远益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自己收集的有关赞美荷花的诗文,真是心旷神怡,别有滋味!此外,学校各中队还会组织诸如“夸特产,爱家乡”、“品宣莲,话桃溪”、“家乡特产博览会”等活动,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收集家乡特产的有关资料,制成手抄报,在各自的班级橱窗中进行展示。还在家乡特产成熟的时节,让队员把特产带到综合实践课上,让队员分组研究,调动队员多种感官,认识家乡特产的形、色、味,然后派队员上来介绍特产,推销特产。通过这些活动,让队员不仅了解家乡特产的特点,而且了解特产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萌生对家乡特产的喜爱,从而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德育的途径有很多,但立足于乡土文化的德育则更具有亲和力和生命力,因为它源于实践、源于真情感知。因此,学校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德育活动,可以让孩子从中不断地汲取养分,可以让他们的言谈举止,学养德行深深烙上地方文化的印记,从而凸显出我们学校的德育个性。
作者单位:武义县桃溪镇中心小学
一、诵读古典诗文,追寻名人足迹
我们知道,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持续发展未中断的文化。孩子们通过诵读古诗文,可以从小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接受民族人文精神的感召,从而使自己的人格得到熏陶,文化品味得到提升,其意义之深是不言而喻的。据考证,学校所在地陶村是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后裔聚居地之一,村文化广场的壁画上镌刻有《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等许多诗文。这些诗文,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在北大的一场素质教育报告会上讲到了中国优秀传统,他将中国的人文精神归结为两点:一是爱国,一是有骨气。至于爱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至今仍激励着无数的炎黄子孙;说到有骨气,五柳先生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同样令人感动和钦佩。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积极开展陶渊明诗文诵读活动。陶渊明的诗文很多,我们就选取那些文句浅显,具有积极教育意义作品,编印成册,供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领略诗人作品淳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从中体会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
二、探究民俗活动,弘扬地方文化
陶村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义昆曲的发源地,昆曲在我们老一辈人中广为流传,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每逢传统节日,仍有不少的民间剧团活跃在乡间,可现在的中小学生很少有人对这些令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戏曲艺术感兴趣。他们热衷于追星,对球星、歌星、演艺明星可以说崇拜得五体投地,因此,为了挽救昆曲艺术,也为了扩大学生视野,领略家乡的艺术之花,学校策划了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调查、收集昆曲相关内容并进行交流。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昆曲辉煌的历史,以及在我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了解昆曲的文化内涵,分析没落的原因。并成立了昆曲兴趣小组,邀请民间昆曲艺人来校担任指导老师。陶村还有迎大蜡烛、浪街等民俗活动,学校利用中队活动的开展,让中队辅导员带领队员走进社区,采访调查迎大蜡烛,浪街等民俗活动的历史;让中队辅导员请村里的老人到班级讲述迎大蜡烛的传奇故事;让中队辅导员结合劳科技作品制作活动,把大蜡烛的造型搬进课堂,请老艺人讲述大蜡烛的构造。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既了解了陶村丰厚的历史底蕴,又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激发学生拯救民俗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保护文化古迹,增强社会责任
作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村落,陶村的人文风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那些流淌着记忆,延续着民风,传承着文脉的古祠、古庙、古寺、古戏台,都是记录与反映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坐落于陶村村东的延福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距今已有1060年历史,是我国南方保存较为完好、具有较高建筑研究价值的元代建筑之一。学校一直把延福寺作为学校的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学校的每一位学生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去参观,领略延福寺这一元代建筑的独特结构,感受我国古代工匠的建筑智慧和高超技艺。学生通过参观,写游记,不但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写作能力,也激发了对历史文化的研究热情和自觉保护历史文物的责任感。除了久负盛名的延福寺,村内还有邹氏宗祠、陶氏宗祠和郑氏宗祠,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这些古建筑,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宗祠文化,体悟家族文化与个体生命的传递与繁衍,并懂得在借鉴和传承文化的过程学会去芜存精。
四、品味特色产品,激发爱乡之情
陶村独特的土质和气候条件孕育了宣莲、高山云雾茶、板栗、高山四季豆等名优特产。宣莲是清朝贡品,为中国三大名莲之一,且盛开的荷花极具观赏价值。学校充分利用这一乡土资源,每年组织“赏荷花,品诗文”活动,学生一边欣赏家乡美不胜收的荷田景色,一边吟诵“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亭亭净植,香远益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自己收集的有关赞美荷花的诗文,真是心旷神怡,别有滋味!此外,学校各中队还会组织诸如“夸特产,爱家乡”、“品宣莲,话桃溪”、“家乡特产博览会”等活动,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收集家乡特产的有关资料,制成手抄报,在各自的班级橱窗中进行展示。还在家乡特产成熟的时节,让队员把特产带到综合实践课上,让队员分组研究,调动队员多种感官,认识家乡特产的形、色、味,然后派队员上来介绍特产,推销特产。通过这些活动,让队员不仅了解家乡特产的特点,而且了解特产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萌生对家乡特产的喜爱,从而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德育的途径有很多,但立足于乡土文化的德育则更具有亲和力和生命力,因为它源于实践、源于真情感知。因此,学校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德育活动,可以让孩子从中不断地汲取养分,可以让他们的言谈举止,学养德行深深烙上地方文化的印记,从而凸显出我们学校的德育个性。
作者单位:武义县桃溪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