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使高等农业院校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进得来,出得去”,提高其综合素质是关键。文章指出提高高等农业院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并分析了高等农业院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提出提高高等农业院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是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加强科研活动、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 理工科专业 大学生 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曹丽颖(1977- ),女,天津人,天津农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系,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天津 300384)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1-0178-02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连续多年的扩招使得我国高校的规模逐步扩大。在这种背景下,全国各高等农业院校紧抓发展机遇,稳步扩大招生规模,其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如何使这些学生“进得来,出得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关键。
一、提高高等农业院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1.有助于提高农业院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率,促进高等农业院校吸引高质量生源。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在高等农业院校缺乏如农科类专业所具有的专业性,专业竞争力难与综合性大学抗衡。作为用人单位,如果需要建筑专业的毕业生,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建筑类学校,如土木系全国有名的湖南大学等;如果需要农科类专业的学生,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农科类大学,如中国农大、华中农大等。而农科类院校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很难进入用人单位的第一视野,也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这说明,在不同院校学习相同专业的学生,由于学校的知名度不同,其社会认同程度差异很大。因此,学生都愿意到知名度较高的高校就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声誉,从而直接影响到高校生源的规模和质量。对于高等农业院校理工科专业而言,只有其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好,就业率高,才有利于其吸引高质量的生源,而高质量的生源又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终又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只有如此循环推动,才能达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提高的“双赢”。
2.有助于加快高等农业院校向综合性大学迈进的步伐,促进高等农业院校的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相对独立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不断走向开放以及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农业院校既要面对农业教育系统内的竞争和挑战,也要面临综合性大学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压力,更要面对国际高等教育的竞争。因此,学科门类综合化、办综合性大学是高等农业院校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农业院校理工科专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不仅可以提高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拓宽学校的生存发展空间,而且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等农业院校自身的竞争力,从而促进高等农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等农业院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分析
素质教育强调既要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化修养,还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以及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此,大学生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道德文化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包括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道德品质,包括真诚、勤奋、有责任感等;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历史知识、社会知识、文学知识等。第二,专业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的本学科、本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第三,心理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有的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全的人格等。第四,身体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2009年5月,笔者在参照有关问卷、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高等农业院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高等农业院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状况调查问卷》,从道德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四个方面对高等农业院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了调查研究。此次调查共向天津市、北京市、河北省等四所高等农业院校理工科专业2005届和2006届的大学生发放问卷3000份,收回问卷2821份,其中有效问卷2710份,有效率为96.1%。高等农业院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道德文化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在理想信念情况方面,85%的理工科专业大学生信仰模糊,价值观较普遍地呈现功利性、现实性。96%以上的理工科专业大学生获得信息最主要的来源是网络。99%的学生认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每个公民必须学法、懂法、守法;同时,他们也认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强者生存、弱者淘汰为广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由此可见,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已基本树立。此外,45.6%的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对高校现行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他们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通过考试。网络的发展、功利思想的影响以及人文学科知识的贫乏,使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的民族意识、道德意识有所弱化。
2.专业素质。调查结果显示,35.6%的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灵活等问题,他们学习的目的大多数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得高等教育的文凭以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就业。在这些学生中,很少有人将学习作为提高其自身学习能力以及提高其谋生能力的手段;也很少有学生认为大学学习是快乐的,这主要与当前高校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等原因有关。30%的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对自身的发展目标、就业方向、职业发展缺乏系统的规划,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是盲目的追风,如有的学生辅修了双学位,同年级或者同专业的学生也跟着辅修同专业双学位,导致他们自身的爱好或兴趣与所辅修的专业不符,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3.心理素质。30%的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来自边远的贫困地区和下岗家庭。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这些学生大多数性格较为内向、孤僻,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往,对新环境、新事物的适应能力差。这造成他们在与他人沟通、交流等方面处于劣势,影响了他们走向社会后的可持续发展。15%的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但其自控能力不强。不少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往往沉迷于网络游戏或上网聊天。
4.身体素质。调查显示,45%的理工科专业大学生不能坚持体育锻炼。很多大学生虽然已经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他们不能主动地去锻炼身体。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等农业院校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活跃、竞争意识有一定的提高,但他们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呈现出下滑的趋势,对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也就是说,他们的综合素质在总体上是好的,但也有很多需要加强培养的方面。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教学内容陈旧以及学校的制度建设缺乏针对性、实效性等。因此,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高等农业院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是非常必要的。
三、提高高等农业院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1.转变教育思想。在教育教学中,高等农业院校应高度重视对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创新型理工科人才首先要确立正确的、符合现代教育观的指导思想,把单纯培养知识技术型人才的观念转变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观念,把“维持性学习”的陈旧教学观转变为“创造力为本”的创新教育观。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应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其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以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要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贯穿于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
2.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这就要求其课程设置必须与时俱进,不仅课程选择面要宽,而且要有相对完善的课程转换体系,使高等农业院校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可以跨专业、跨院系学习,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广阔的知识视野、深厚的理论功底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开设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使学生从文化知识、文化修养层面得到提高,并加强科学和人文精神教育。同时,还要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以促进理工科专业学生文理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融通,使学生“在宽口径的专业面上打好适应基础,在柔性的专业方向上培养适应能力,在整体化上提高素质”。
3.加强科研活动。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对增强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技意识和培养科学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科研工作是一项具有很强逻辑性、理论性、科学性的工作,大学生由于自身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在开展科研活动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高校应建立大学生科研导师制度,加强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研方法,提高其科研能力,保证每项学生科研活动都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保证学生在科研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能及时得到解决。同时,对于指导学生科研活动取得优异成绩的导师,学校应给予奖励,以便充分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对于科研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学校可以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可以和学校评奖评优、入党、就业推荐等挂钩;可以根据科研成果申报1~6个学分,对于其中的优秀成果,学校要积极推荐参加全省和全国的各种竞赛评奖;还可以举办科研成果展。这些激励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科研活动中,同时,这对其他学生也具有导向作用,促使他们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科研风气。
4.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教育与社会联系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可以把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而且可以增强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深入社会,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国情,并强化做人的道德和和行为规范,也有助于他们培养坚强的意志力,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形成乐观的人生态度等。因此,高校应根据优势互补、共同受益的原则,巩固和建设一批相对稳定、形式多样、效益显著的“实践教学基地”或“产学研三结合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其在经风雨、长才干的同时,达到知行统一,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直接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团队意识等都可以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得到提高。因此,学校应积极举办各种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以提高其文化素质,同时,还应大力开展各种社团活动以及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等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得到熏陶。此外,要大力加强学风建设,尤其要加强考风建设,使学生形成求实上进的学风。
[参考文献]
[1]邵华.对高等农业院校理工科学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0).
[2]朱正宁,王昭.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浅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8(4).
[3]齐爱朋.浅谈大学生素质教育[J].文化教育,1996(4).
[4]樊东,裴海英,王晓云,等.新世纪高等农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2(11).
[5]杨恢东,罗义军.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探讨[J].现代教育,2007(5).
[6]赵崇峰.加强学生科研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温州大学学报,2006(6).
[7]陈运普,于天放.谈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3).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 理工科专业 大学生 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曹丽颖(1977- ),女,天津人,天津农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系,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天津 300384)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1-0178-02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连续多年的扩招使得我国高校的规模逐步扩大。在这种背景下,全国各高等农业院校紧抓发展机遇,稳步扩大招生规模,其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如何使这些学生“进得来,出得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关键。
一、提高高等农业院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1.有助于提高农业院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率,促进高等农业院校吸引高质量生源。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在高等农业院校缺乏如农科类专业所具有的专业性,专业竞争力难与综合性大学抗衡。作为用人单位,如果需要建筑专业的毕业生,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建筑类学校,如土木系全国有名的湖南大学等;如果需要农科类专业的学生,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农科类大学,如中国农大、华中农大等。而农科类院校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很难进入用人单位的第一视野,也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这说明,在不同院校学习相同专业的学生,由于学校的知名度不同,其社会认同程度差异很大。因此,学生都愿意到知名度较高的高校就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声誉,从而直接影响到高校生源的规模和质量。对于高等农业院校理工科专业而言,只有其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好,就业率高,才有利于其吸引高质量的生源,而高质量的生源又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终又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只有如此循环推动,才能达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提高的“双赢”。
2.有助于加快高等农业院校向综合性大学迈进的步伐,促进高等农业院校的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相对独立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不断走向开放以及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农业院校既要面对农业教育系统内的竞争和挑战,也要面临综合性大学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压力,更要面对国际高等教育的竞争。因此,学科门类综合化、办综合性大学是高等农业院校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农业院校理工科专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不仅可以提高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拓宽学校的生存发展空间,而且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等农业院校自身的竞争力,从而促进高等农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等农业院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分析
素质教育强调既要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化修养,还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以及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此,大学生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道德文化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包括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道德品质,包括真诚、勤奋、有责任感等;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历史知识、社会知识、文学知识等。第二,专业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的本学科、本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第三,心理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有的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全的人格等。第四,身体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2009年5月,笔者在参照有关问卷、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高等农业院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高等农业院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状况调查问卷》,从道德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四个方面对高等农业院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了调查研究。此次调查共向天津市、北京市、河北省等四所高等农业院校理工科专业2005届和2006届的大学生发放问卷3000份,收回问卷2821份,其中有效问卷2710份,有效率为96.1%。高等农业院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道德文化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在理想信念情况方面,85%的理工科专业大学生信仰模糊,价值观较普遍地呈现功利性、现实性。96%以上的理工科专业大学生获得信息最主要的来源是网络。99%的学生认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每个公民必须学法、懂法、守法;同时,他们也认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强者生存、弱者淘汰为广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由此可见,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已基本树立。此外,45.6%的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对高校现行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他们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通过考试。网络的发展、功利思想的影响以及人文学科知识的贫乏,使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的民族意识、道德意识有所弱化。
2.专业素质。调查结果显示,35.6%的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灵活等问题,他们学习的目的大多数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得高等教育的文凭以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就业。在这些学生中,很少有人将学习作为提高其自身学习能力以及提高其谋生能力的手段;也很少有学生认为大学学习是快乐的,这主要与当前高校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等原因有关。30%的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对自身的发展目标、就业方向、职业发展缺乏系统的规划,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是盲目的追风,如有的学生辅修了双学位,同年级或者同专业的学生也跟着辅修同专业双学位,导致他们自身的爱好或兴趣与所辅修的专业不符,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3.心理素质。30%的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来自边远的贫困地区和下岗家庭。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这些学生大多数性格较为内向、孤僻,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往,对新环境、新事物的适应能力差。这造成他们在与他人沟通、交流等方面处于劣势,影响了他们走向社会后的可持续发展。15%的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但其自控能力不强。不少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往往沉迷于网络游戏或上网聊天。
4.身体素质。调查显示,45%的理工科专业大学生不能坚持体育锻炼。很多大学生虽然已经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他们不能主动地去锻炼身体。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等农业院校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活跃、竞争意识有一定的提高,但他们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呈现出下滑的趋势,对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也就是说,他们的综合素质在总体上是好的,但也有很多需要加强培养的方面。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教学内容陈旧以及学校的制度建设缺乏针对性、实效性等。因此,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高等农业院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是非常必要的。
三、提高高等农业院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1.转变教育思想。在教育教学中,高等农业院校应高度重视对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创新型理工科人才首先要确立正确的、符合现代教育观的指导思想,把单纯培养知识技术型人才的观念转变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观念,把“维持性学习”的陈旧教学观转变为“创造力为本”的创新教育观。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应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其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以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要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贯穿于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
2.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这就要求其课程设置必须与时俱进,不仅课程选择面要宽,而且要有相对完善的课程转换体系,使高等农业院校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可以跨专业、跨院系学习,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广阔的知识视野、深厚的理论功底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开设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使学生从文化知识、文化修养层面得到提高,并加强科学和人文精神教育。同时,还要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以促进理工科专业学生文理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融通,使学生“在宽口径的专业面上打好适应基础,在柔性的专业方向上培养适应能力,在整体化上提高素质”。
3.加强科研活动。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对增强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技意识和培养科学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科研工作是一项具有很强逻辑性、理论性、科学性的工作,大学生由于自身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在开展科研活动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高校应建立大学生科研导师制度,加强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研方法,提高其科研能力,保证每项学生科研活动都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保证学生在科研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能及时得到解决。同时,对于指导学生科研活动取得优异成绩的导师,学校应给予奖励,以便充分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对于科研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学校可以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可以和学校评奖评优、入党、就业推荐等挂钩;可以根据科研成果申报1~6个学分,对于其中的优秀成果,学校要积极推荐参加全省和全国的各种竞赛评奖;还可以举办科研成果展。这些激励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科研活动中,同时,这对其他学生也具有导向作用,促使他们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科研风气。
4.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教育与社会联系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可以把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而且可以增强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深入社会,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国情,并强化做人的道德和和行为规范,也有助于他们培养坚强的意志力,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形成乐观的人生态度等。因此,高校应根据优势互补、共同受益的原则,巩固和建设一批相对稳定、形式多样、效益显著的“实践教学基地”或“产学研三结合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其在经风雨、长才干的同时,达到知行统一,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直接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团队意识等都可以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得到提高。因此,学校应积极举办各种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以提高其文化素质,同时,还应大力开展各种社团活动以及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等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得到熏陶。此外,要大力加强学风建设,尤其要加强考风建设,使学生形成求实上进的学风。
[参考文献]
[1]邵华.对高等农业院校理工科学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0).
[2]朱正宁,王昭.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浅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8(4).
[3]齐爱朋.浅谈大学生素质教育[J].文化教育,1996(4).
[4]樊东,裴海英,王晓云,等.新世纪高等农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2(11).
[5]杨恢东,罗义军.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探讨[J].现代教育,2007(5).
[6]赵崇峰.加强学生科研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温州大学学报,2006(6).
[7]陈运普,于天放.谈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