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词库理论和名词语义的结构描述与概念解释

来源 :语言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k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词在词类范畴和语法系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于名词的词义描写和刻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在降级述谓结构和物性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对汉语复合名词,主要是动名复合词和名名复合词的语义结构进行研究.文章用降级述谓结构为复合名词的语义描写提供跟传统的“种差+属”相对应的基础构架,用复合名词的物性角色来锚定降级述谓结构中的支撑性动词.此外,文章还从名词的物性角色和语义类型的角度对名词的词典释义进行检视,发现一些复合名词和合成类名词的词典释义存在不准确性和不完备性.
其他文献
“开—关”概念场的词汇的历史演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概念场中词汇的历史替换.常用词的替换,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个词代替了另一个词占有了概念场中的同一个位置,因为原先的
论文区分了语义价和句法价.古汉语动词从先秦至唐宋时期,除了“自动词化”的趋势之外,还有一种“他动词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部分动词或形容词经由使动
本文通过对17种语言的14个身体义场字的转义模式的调查发现:1.语义方面:王洪君(2005a)提出的身体义场单字在保持[隶属]不变的前提下转义为无生物的隶属物、人的抽象隶属物、
本文讨论李贺《秦宫》诗中“生色”一词的准确释义,并考察它的来源及在后世的发展变化.“生色”最初是中古汉译佛典中的一个义为“金”的仿译词,唐代并不常用,在宋代以后常常
在汉语词汇史研究中,词的历时替换问题受到的关注较多,而像“游”“浮”“漂”等水中运动动词在汉语史上几乎都是概念域的主要成员,并没有明显的历时替换.对于这类没有明显替
不少汉语方言称“孩子”为“伢”.“伢”的语源可能是“牙齿”之“牙”,也可能是孩子的学语声或啼哭声.它在先秦两汉的文献中已经偶有用例,通作“吾”“禦”“雅”等.最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