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国民基本生活水平的保护伞。本文分析了社会保障支出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包括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两大方面,以期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有效解决我国突出的就业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社会保障支出;劳动力就业;促进;抑制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一、社会保障支出对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
(一)增加总需求
在经济学理论中,劳动力需求是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如果没有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就没有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就没有就业的机会。以提供国民基本生活保障为目的的社会保障支出增加了国民的收入,使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增加,从而派生出对劳动力的需求,促进了劳动力就业。
预防性储蓄假说认为,消费者在决策时会考虑长久收入及其稳定性,在风险存在的前提下,人们会将部分当期收入用于预防性储蓄,并且预期风险越高,储蓄越多,消费越少。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带给人们稳定的预期,降低了对风险的担忧,使人们更好地投入工作,经济得到稳定地增长,同时,社会保障体系改变了预算约束,减少了人们为了规避风险而进行的预防性储蓄,从而带动消费,增加了社会总需求,企业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因此劳动力需求增加,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社会保障支出增加了人们的收入,促进投资增加,并通过乘数效应使国民收入成倍增长,又通过加速效应增加投资。投资需求增加带来了对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从而促进劳动力就业和经济增长。
(二)积累人力资本
根据新增长理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人力资本是指通过医疗保健、教育、培训、迁徙等投资形式积累的体现在人身上的知识和技能。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和收入。社会保障支出增加了对劳动者健康、教育、培训、迁徙等的投资,有助于增加就业。
一是医疗保险支出提高了劳动者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保证了劳动者的劳动参与时间和质量;二是社会保障支出增加了对劳动者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高了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增加了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三是失业保险为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并促进劳动者再就业,参保的劳动者在失业后除了能够领取到失业救济金,还能够得到职业教育和培训等服务,提高了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有助于劳动者尽快再就业。
(三)维持劳动力市场的稳定
社会保障制度就像是劳动者的一顶保护伞,劳动者在工作期间的医疗疾病保险、职业伤害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后的养老保险等,都能够为劳动者提供充足的保障,降低了劳动者的风险,保障劳动者的正常生活和就业,解决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因此,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降低劳动力市场的各类风险,维持劳动力市场的稳定运行。
社会保障支出还促进了社会公平,缓解收入分配差距,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社会公平有助于劳动力市场的平稳运行,为劳动力就业创造出良好的环境。
二、社会保障支出对劳动力就业的抑制作用
(一)减少劳动力供给
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险容易使得受益人产生依赖和惰性,从而减少劳动力供给。不少国家的社会救济额是接受救济者收入的函数,并且随着接受救济者收入的提高,其领到的社会救济额降低,从而使接受救济者增加收入的积极性降低,甚至不就业而等着领救济金。
(二)增加劳动力成本
社会保障缴费率是厂商需要考虑的劳动力成本之一,随着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社会保障缴费率增加,厂商的劳动力成本也增加,加重了厂商的负担。当劳动力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劳动力供求均衡;当劳动力的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时,厂商会增加劳动力投入;当劳动力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厂商会减少劳动力投入。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厂商根据实际的社会保障缴费率做出决策,通过对劳动要素投入的调整,影响就业的结构和人数。此外,如果劳动力的成本高于资本成本,会产生资本替代劳动力,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三、总结
从以上分析可知,社会保障支出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包括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两大方面。
社会保障支出对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支出可以增加总需求、积累人力资本、维持劳动力市场的稳定等,从而有助于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障支出对劳动力就业抑制作用的主要表现,一是容易使受益人依赖和懒惰,减少劳动供给,二是直接增加劳动力成本,加重企业负担,减少劳动需求。社会保障支出对劳动力就业的最终影响,取决于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之和。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劳动力供给与需求更加均衡,可以有效解决我国突出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毅丰.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对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关键词:社会保障支出;劳动力就业;促进;抑制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一、社会保障支出对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
(一)增加总需求
在经济学理论中,劳动力需求是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如果没有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就没有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就没有就业的机会。以提供国民基本生活保障为目的的社会保障支出增加了国民的收入,使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增加,从而派生出对劳动力的需求,促进了劳动力就业。
预防性储蓄假说认为,消费者在决策时会考虑长久收入及其稳定性,在风险存在的前提下,人们会将部分当期收入用于预防性储蓄,并且预期风险越高,储蓄越多,消费越少。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带给人们稳定的预期,降低了对风险的担忧,使人们更好地投入工作,经济得到稳定地增长,同时,社会保障体系改变了预算约束,减少了人们为了规避风险而进行的预防性储蓄,从而带动消费,增加了社会总需求,企业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因此劳动力需求增加,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社会保障支出增加了人们的收入,促进投资增加,并通过乘数效应使国民收入成倍增长,又通过加速效应增加投资。投资需求增加带来了对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从而促进劳动力就业和经济增长。
(二)积累人力资本
根据新增长理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人力资本是指通过医疗保健、教育、培训、迁徙等投资形式积累的体现在人身上的知识和技能。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和收入。社会保障支出增加了对劳动者健康、教育、培训、迁徙等的投资,有助于增加就业。
一是医疗保险支出提高了劳动者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保证了劳动者的劳动参与时间和质量;二是社会保障支出增加了对劳动者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高了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增加了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三是失业保险为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并促进劳动者再就业,参保的劳动者在失业后除了能够领取到失业救济金,还能够得到职业教育和培训等服务,提高了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有助于劳动者尽快再就业。
(三)维持劳动力市场的稳定
社会保障制度就像是劳动者的一顶保护伞,劳动者在工作期间的医疗疾病保险、职业伤害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后的养老保险等,都能够为劳动者提供充足的保障,降低了劳动者的风险,保障劳动者的正常生活和就业,解决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因此,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降低劳动力市场的各类风险,维持劳动力市场的稳定运行。
社会保障支出还促进了社会公平,缓解收入分配差距,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社会公平有助于劳动力市场的平稳运行,为劳动力就业创造出良好的环境。
二、社会保障支出对劳动力就业的抑制作用
(一)减少劳动力供给
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险容易使得受益人产生依赖和惰性,从而减少劳动力供给。不少国家的社会救济额是接受救济者收入的函数,并且随着接受救济者收入的提高,其领到的社会救济额降低,从而使接受救济者增加收入的积极性降低,甚至不就业而等着领救济金。
(二)增加劳动力成本
社会保障缴费率是厂商需要考虑的劳动力成本之一,随着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社会保障缴费率增加,厂商的劳动力成本也增加,加重了厂商的负担。当劳动力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劳动力供求均衡;当劳动力的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时,厂商会增加劳动力投入;当劳动力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厂商会减少劳动力投入。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厂商根据实际的社会保障缴费率做出决策,通过对劳动要素投入的调整,影响就业的结构和人数。此外,如果劳动力的成本高于资本成本,会产生资本替代劳动力,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三、总结
从以上分析可知,社会保障支出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包括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两大方面。
社会保障支出对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支出可以增加总需求、积累人力资本、维持劳动力市场的稳定等,从而有助于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障支出对劳动力就业抑制作用的主要表现,一是容易使受益人依赖和懒惰,减少劳动供给,二是直接增加劳动力成本,加重企业负担,减少劳动需求。社会保障支出对劳动力就业的最终影响,取决于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之和。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劳动力供给与需求更加均衡,可以有效解决我国突出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毅丰.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对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