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防哮喘

来源 :养生大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err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到秋冬交接,天气逐渐变冷时,门诊的病人中就多了这样一个群体: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有的病人还伴有咳嗽,也有人喉间有水鸡样鸣响声。这些人大多是患有哮喘的病人。祖国医学认为:哮喘病位在肺,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与外界气候有密切的关系,故在气候突变,由热转寒之时,深秋寒冬季节,发病率较高。
  哮喘为慢性发作性疾病,常常反复发作,秋冬季大多是哮喘病人难熬的日子,四处求医治疗,盛夏来临,气候转暖,大部分患有此病的朋友会病情好转,于是就忘记了治疗,去享受自己难得的“好时光”,其实在机体相对健康的时候,采用一些治疗手段对预防哮喘发作是很有帮助的,下面介绍一种中医穴位贴敷防治哮喘的方法,即冬病夏治防哮喘。
  穴位贴敷属膏药治法,是外治法的一种,早在我国秦汉时期就有关于哮喘外治法的记载。此后历代的膏药外治法均有发展,直到清代《张氏医通》记载:“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方可去之。”到了解放后,参照《张氏医通》的方法,改换一部分药物及剂量,改换贴治穴位,及应用的细节操作方法,而组成现在的“冬病夏治哮喘膏”。
  此贴敷疗法的优点是以预防为主,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在患者身体机能相对健康稳定之时,对疾病进行预防治疗,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冬季发作哮喘的几率,乃至痊愈。经现代临床观察发现,“冬病夏治哮喘膏”主要适用于有哮喘症状的各种疾病,诸如西医学所讲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以及除外肺结核的支气管扩张等疾患,治疗也不局限于冬季发病者,四季发病者均有效,但以冬季发病者治疗效果最为明显。
  
  贴敷方法、药物组成及注意事项
  
  1.贴敷方法及药物组成
  在现代治疗中,因为辨证不同或因为其他因素,方药多有不同,但主要药物、功效基本一致,现在常常用白芷、荜茇分别替换古方中的延胡和细辛,组成以下药方:
  炙白芥子21克 白芷21克 甘遂12克 荜茇12克
  四种药物研为极细末,此量为一人一年用量,用塑料袋包装备用,分三次贴用,每次取1/3的药面,加生姜汁调成稠膏状(每次用鲜生姜一两,洗净浸泡后捣碎挤出姜汁),分别摊在6块圆形直径一寸半(约5厘米)的塑料纸上,贴在背部双侧肺俞、心俞、膈俞穴上,然后用橡皮膏固定,一般贴4~6小时,亦可酌情调节时间。
  
  2.注意事项
  三次贴药时间可以不拘泥在夏天,但疗效最好的治疗时间是每年夏季的伏天,即初伏、中伏、末伏各贴一次,每次相隔10天,宜在晴天中午前后贴治为最佳,如遇阴天则可以推迟几天,尽可能在气候较热的时间内,因气候难以预测,故治疗时间可以在伏天前后波动几天,以充分保证治疗当日的气温较高。中医理论认为:伏天期间,肺脏处于开放状态,而此哮喘病位在肺。从现代医学角度也不难理解:气温较高,背部毛孔开放,宜于药物吸收。在贴药后局部剧烈烧灼或疼痛时可以提前取下药贴,如贴后局部发痒、发热有舒适感则可以多贴几小时,然后待药贴干燥后再揭下来,贴药后取下前不宜活动过多,以免药物移动脱落,多数患者贴药后局部皮肤充血、发热、发红,极少数有小丘疹、痛痒,过1~2天自然好转,若药物炮制不良时,贴药后可引起发泡,起泡后不需要刺破,若已脱皮渗液,要保持干燥,涂龙胆紫药水即可。
其他文献
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又称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这两个原理是排列组合的最基本的原理,也是后继推导排列数与组合数的理论依据,还是求解排列与组合问题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
<正> 自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改善,真可谓一天一个样,于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崇尚和依赖的态度,也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但人们也不得不正视到:为什么人类生
<正> 中国古代诗词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选录了不少的名篇佳作。那么,文言诗词教学具体是怎样展开的呢?关注一下不难发现,目前我们的文言诗词教学具有两大
盛夏日光强烈,气温高,湿度大,经常会发生皮肤疾病。而光感性药物所导致的光感性皮炎则与皮肤所受的光照程度密切相关。   光感性药物是指某些感光性能较强的药物,通过人体口服后,皮肤再次受到强日光照射,常会发生皮肤损害,出现局限性皮肤瘙痒、烧灼、血管性水肿,有的呈湿疹样皮疹、丘疹或风团,同时皮肤可出现青灰色或紫癜色色素。严重者会出现发热、头昏、嗜睡、精神萎靡,甚至过敏性休克等症状。   临床医学上常用的
“吃”在中国有其特定含义,远远超出了吃的范畴。中国人讲感情,或严格地说,是讲感情的外在形式,在饮食方式上则表现为集体主义,喜欢“群享”、聚餐,喜欢把饭桌当成重要的社交场合,即通过饮食来促进和协调人际关系,和睦感情。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中国形成了“重烹饪、重礼仪、轻卫生、轻检疫”的餐饮特色。然而,时代在进步,中国人也更加讲究,那么,怎么“吃”才会更有情调,更有品味,就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