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提问艺术与学生质疑习惯

来源 :课堂内外·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ao6633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从“启”字上下工夫,在启迪引导学生兴趣上动脑筋,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如何启发学生主动去学习、发现、解决问题变成了一个需要任课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在自己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直在探究怎样使用好启发教学,让学生主动接受所学知识,而不是教师逼着硬塞知识给学生。
  现今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受学生们的欢迎,而合作、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正在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提的问题有启发性,那么学生就会乐于思考,乐于回答,对其学习新的知识就会产生一种促进作用,课堂上也就不至于“死水一潭”;反之,如果教师提的问题空洞生瘪,或是哗众取宠,让学生作简单的“问答游戏”,表面上看起来课堂上举手的人很多,搞得轰轰烈烈,其实是简单化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一味地去文字上找答案,根本谈不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因此在语文课教学中,运用问题启发法,有助于打开学生的心扉,促使学生思考,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提问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正确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学生不会质疑怎么办?我在实际中体会到:首先要让学生敢于提问,要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提问,毫无顾忌地提问,凡是提问,不管好与坏,不管对与错,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其次,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抓住关键问题提问,不能“浅问辄止”,而应该刨根究底,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再次,要在质疑上舍得花时间,绝不能走过场、搞形式,而应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会提问,逐步培养学生养成由不敢问到敢问,由不会问到会问的习惯。
  对待学生的质疑,只要是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无论是教师能回答的,还是不能回答的,都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自己释疑。根据学生问题的不同类型,可以在反复朗读中释疑——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学生提出的似是而非、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后,从课文中寻找依据、讨论辨析、自行求解。也可以在同类比较中释疑,有些问题不能孤立、片面地理解,必须借鉴相类似的阅读材料,在相互印证、补充中求得全面的理解,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如下结论:先通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得出各部分结论——最后串联起来成为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通过阅读比较,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方法。还可以在启发引导中释疑,有些问题,涉及到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词句理解,如果我们能启发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去释疑,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再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释疑,就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活学生思路。对于那些涉及面广的问题,光靠语文教材是不够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来自行解决,教师从中作一些方向性的引导,如引导学生可以采取哪些途径,查阅哪类书籍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自己释疑,能有效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精彩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诱导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教学利器。
其他文献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都是以老师讲为主,老师传授给学生知识。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需要改革,需要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让他们产生学习的主动,并转变以记为主的思维模式,变成以
主蒸汽和主给水系统防甩支架作为核电站重要的安全设施,其安装质量直接关系到了电站的运行安全,同时其作为核电站特殊支架,其安装过程有别于一般支架,本文对其安装过程作了简
要想做好高层建筑基础施工工程,就必须抓好连续墙的施工工艺与质量,打好扎实的基础,为建造高水平的建筑楼房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