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分析饮食控制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具体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64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分为甲乙两组,两组均采取药物控制血糖,乙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饮食控制,一年后对比两组患者随访前后热卡、营养元素及血糖变化情况。结果 乙组总热卡、脂肪热卡碳水化合物热卡摄入量明显低于甲组,且乙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明显高于甲组,两组结果对比差异P<0.05。结论 针对糖尿病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强饮食控制,能够有效控制患者对热卡及脂肪的摄入,显著改善患者血脂水平,从而提高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糖尿病 饮食控制 血糖控制
糖尿病属于终身慢性疾病,主要是机体中胰岛素不足引起的血糖升高,倘若没有进行良好控制,则会加重胰岛β细胞负担,严重时可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现阶段,由于生活水平的提升和饮食结构的变化,糖尿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除了对糖尿病患者采用药物控制外,饮食控制是控制患者血糖升高的重要举措。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2015年8月期间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64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满足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各32例,甲组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36-74岁,平均年龄(52.7±6.3)岁,病程时间2-9年,平均时间(4.2±2.1)年;乙组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3.2±6.1)岁,病程时间3-8年,平均时间(4.6±1.9)年。所有患者均排除心、脑、肾等重大疾病,无精神系统疾病,可参与研究。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P>0.05,可进行组间对比。
1.2 饮食控制方法
针对两组研究对象建立档案,记录患者详细信息,每月对患者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包括营养素摄入调查、饮食结构调查等。同时每个月监测患者空腹血糖,饭后2小时血糖,每三个月监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乙组患者实施饮食控制,具体包括:
①总热量控制
结合患者性别、身高、体重等确定患者体形类型,依照患者活动量计算出其每日所需总能量。一般来说,体重在正常范围内的糖尿病患者,若其为轻度劳动者,则每日需要消耗的能量为25-30kcal/kg;若患者为卧床休息者,那么其每日所需消耗能量为15-20kcal/kg。早餐热量占全天总热量1/5、午餐和晚餐分别占2/5。
②脂肪控制
严格限制患者对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少食用牛油、猪油等,可用豆油、芝麻油、花生油、菜籽油等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代替。同时,还应尽量让患者不要食用动物肝、肾、脑等脏腑类食物。另外,一些养生坚果类食物中脂肪的含量也较高,如花生、核桃、松子仁等,因此也需要适当进行控制。
③蛋白质控制
糖尿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经济能力、饮食习惯等选择食物,确保摄入蛋白质能够得到合理使用,通常来说蛋白质热量供应占总热量的1/5为最佳。若患者存在肝功能代谢问题,可以适当加大蛋白质的摄入量,但若是患者伴有肾衰竭,则需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
④碳水化合物控制
糖尿病患者碳水化合物量=每日总热量-(蛋白质热量供应+脂肪热量供应)。糖尿病患者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维持在250g左右,保持碳水化合物热量供应占总量的50%-65%为佳。糖尿病患者应尽可能避免食用单糖和双糖,若患者是甜食爱好者,可食用一些低热量的蛋白糖等甜味食品。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日常饮食中热卡及三大营养元素热卡摄入量,其中热卡评估主要依据为患者每日饮食种类和数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饭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值。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数据运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并且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总热卡及营养摄入对比
随访结果显示甲组患者总热卡、蛋白质热卡、脂肪热卡、碳水化合物热卡摄入量分别为(1720.4±203.2)、(258.7±34.4)、(853.7±114.8)、(609.3±118.5),乙组分别为(1517.5±163.1)、(256.4±33.1)、(709.6±95.8)、(548.2±85.7),乙组总热卡、脂肪热卡碳水化合物热卡摄入量明显低于甲组,且差异结果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血糖情况对比
乙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明显高于甲组,结果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是内科常见慢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血糖升高,倘若患病后没有进行长期有效血糖控制,可进一步导致患者出现心脏、血管、神经、视网膜等器官病变,同时还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对我国中老年居民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造成患者出现糖尿病的主要原因除了遗传因素外,患者饮食习惯、运动情况等也是重要诱发因素[1]。大量临床资料表明,糖尿病患者日常饮食对其疾病发生和病程发展有重要影响,饮食不规律、饮食结构不合理、饮食过度等原因是造成糖尿病病程加重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能够有效降低胰岛细胞负担,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对促进患者病情好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2]。
本文研究中将64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仅进行药物控制,乙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飲食控制,结果显示乙组总热卡、脂肪热卡碳水化合物热卡摄入量明显低于甲组,且乙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明显高于甲组,两组结果对比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可见,针对糖尿病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强饮食控制,能够有效控制患者对热卡及脂肪的摄入,显著改善患者血脂水平,从而提高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丽华,张丽芹,陈霞等.自我管理教育在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饮食控制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2015,29(03):331-333.
[2]王加良,张艳丽,赵维纳等.药物联合饮食控制、运动疗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4,21(08):78-80.
【关键词】 糖尿病 饮食控制 血糖控制
糖尿病属于终身慢性疾病,主要是机体中胰岛素不足引起的血糖升高,倘若没有进行良好控制,则会加重胰岛β细胞负担,严重时可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现阶段,由于生活水平的提升和饮食结构的变化,糖尿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除了对糖尿病患者采用药物控制外,饮食控制是控制患者血糖升高的重要举措。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2015年8月期间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64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满足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各32例,甲组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36-74岁,平均年龄(52.7±6.3)岁,病程时间2-9年,平均时间(4.2±2.1)年;乙组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3.2±6.1)岁,病程时间3-8年,平均时间(4.6±1.9)年。所有患者均排除心、脑、肾等重大疾病,无精神系统疾病,可参与研究。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P>0.05,可进行组间对比。
1.2 饮食控制方法
针对两组研究对象建立档案,记录患者详细信息,每月对患者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包括营养素摄入调查、饮食结构调查等。同时每个月监测患者空腹血糖,饭后2小时血糖,每三个月监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乙组患者实施饮食控制,具体包括:
①总热量控制
结合患者性别、身高、体重等确定患者体形类型,依照患者活动量计算出其每日所需总能量。一般来说,体重在正常范围内的糖尿病患者,若其为轻度劳动者,则每日需要消耗的能量为25-30kcal/kg;若患者为卧床休息者,那么其每日所需消耗能量为15-20kcal/kg。早餐热量占全天总热量1/5、午餐和晚餐分别占2/5。
②脂肪控制
严格限制患者对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少食用牛油、猪油等,可用豆油、芝麻油、花生油、菜籽油等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代替。同时,还应尽量让患者不要食用动物肝、肾、脑等脏腑类食物。另外,一些养生坚果类食物中脂肪的含量也较高,如花生、核桃、松子仁等,因此也需要适当进行控制。
③蛋白质控制
糖尿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经济能力、饮食习惯等选择食物,确保摄入蛋白质能够得到合理使用,通常来说蛋白质热量供应占总热量的1/5为最佳。若患者存在肝功能代谢问题,可以适当加大蛋白质的摄入量,但若是患者伴有肾衰竭,则需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
④碳水化合物控制
糖尿病患者碳水化合物量=每日总热量-(蛋白质热量供应+脂肪热量供应)。糖尿病患者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维持在250g左右,保持碳水化合物热量供应占总量的50%-65%为佳。糖尿病患者应尽可能避免食用单糖和双糖,若患者是甜食爱好者,可食用一些低热量的蛋白糖等甜味食品。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日常饮食中热卡及三大营养元素热卡摄入量,其中热卡评估主要依据为患者每日饮食种类和数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饭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值。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数据运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并且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总热卡及营养摄入对比
随访结果显示甲组患者总热卡、蛋白质热卡、脂肪热卡、碳水化合物热卡摄入量分别为(1720.4±203.2)、(258.7±34.4)、(853.7±114.8)、(609.3±118.5),乙组分别为(1517.5±163.1)、(256.4±33.1)、(709.6±95.8)、(548.2±85.7),乙组总热卡、脂肪热卡碳水化合物热卡摄入量明显低于甲组,且差异结果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血糖情况对比
乙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明显高于甲组,结果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是内科常见慢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血糖升高,倘若患病后没有进行长期有效血糖控制,可进一步导致患者出现心脏、血管、神经、视网膜等器官病变,同时还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对我国中老年居民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造成患者出现糖尿病的主要原因除了遗传因素外,患者饮食习惯、运动情况等也是重要诱发因素[1]。大量临床资料表明,糖尿病患者日常饮食对其疾病发生和病程发展有重要影响,饮食不规律、饮食结构不合理、饮食过度等原因是造成糖尿病病程加重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能够有效降低胰岛细胞负担,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对促进患者病情好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2]。
本文研究中将64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仅进行药物控制,乙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飲食控制,结果显示乙组总热卡、脂肪热卡碳水化合物热卡摄入量明显低于甲组,且乙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明显高于甲组,两组结果对比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可见,针对糖尿病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强饮食控制,能够有效控制患者对热卡及脂肪的摄入,显著改善患者血脂水平,从而提高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丽华,张丽芹,陈霞等.自我管理教育在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饮食控制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2015,29(03):331-333.
[2]王加良,张艳丽,赵维纳等.药物联合饮食控制、运动疗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4,21(08):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