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组合作教学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本文介绍了高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桥梁的搭建,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小组合作 合理搭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的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创新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活动方式,还有待于研究,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旨在与同行们交流学习.
一、合理搭建学习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合理搭建学习小组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以优带差;二是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三是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机会,在辩论中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四是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因此,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 我们认为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 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这样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 就是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的竞争. 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 当然也要做好准备工作.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小组的合理搭建,只是为学生的合作提供了可能,要使学生真正地合作,就必须让学生知道怎样合作.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学生做到“四会”.
1. 学会独立思考. 在合作交流时,要发挥每名学生的积极性,避免从众心理. 要求每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也就是说,合作交流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前提.
2. 学会表达观点. 通过口语交际,表达自己的看法,是小组成员交往和互动的基础.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逐步提高表达能力.
3. 学会讨论问题. 在小组学习中,每个成员经过思考,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常会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 要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清是非,攻克难点,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三、合理把握合作时机是小组合作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合理把握合作的时机和合理精选合作的内容.
1. 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可以在遇到以下情况时选择合作时机:针对某一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大部分学生出现困难时;对某一问题的结论,学生意见不同发生争论时;学生对某一问题,只认识了其中的某一方面或明确了一种方法,即认识不全面时;对某一问题的答案明确,但需要进一步说出自己的认识,促进内化时. 遇到这几种情况,教师设计合作学习,就属恰到好处.
2. 精选合作学习的内容.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独立学习难以解决的内容. 一般情况,选择合作内容时,应注意几点:选择知识的重点处;选择知识的难点处;选择要解决的问题方法多样(或一题多解),这些问题,经过讨论可以互相补充且有利于学生拓宽思维领域;选择需要总结规律的地方. 课堂教学中,常会通过对罗列的事例或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 这时,设计合作学习,能使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这种效果远大于教师直接讲出结论. 当然,凡是学生能够通过独立学习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进行合作研究了.
四、教师指导是提高小组合作效率的保证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并作出指导,在小组间巡视,发现问题,要及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反驳,敢于提出不同看法. 发现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进行点拨. 发现某个小组完成任务非常顺利时,要提示他们多问个为什么. 同时,教师在了解讨论情况的基础上,还应迅速思考下一步教学应做哪些调整,怎样做可使课堂效果更佳.
五、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1.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充分感受自身具有的价值,进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组评价强化了个人对小组集体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生趋于合作的意识.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求同学们之间相互帮助、相互讨论、共同研究,进而慢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以“优”帮“差”.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会在小组评价的客观要求下去帮助那些数学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从一定程度上来帮助那些跟不上老师节奏的同学. 同时,成绩好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能会经常扮演老师的角色,角色的转变要求这些“小老师”更加深刻地理解所要掌握的数学内容,同样也是受益匪浅.
4. 挽回准备放弃数学的学生. 有部分学生已经准备放弃数学,但是因为小组活动的需要,在小组其他同学的“关心”下,他们会情愿或者不情愿地放弃上课睡觉、讲话等违纪的“权利”. 小组其他同学给予他的压力,使得他不得不参与到数学课堂的活动中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本身就是进步,在这个基础之上就有可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5.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小组之间要评出名次,同学们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慢慢提高了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竞争技巧. 我相信通过以上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小组合作学习也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小组合作 合理搭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的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创新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活动方式,还有待于研究,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旨在与同行们交流学习.
一、合理搭建学习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合理搭建学习小组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以优带差;二是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三是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机会,在辩论中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四是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因此,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 我们认为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 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这样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 就是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的竞争. 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 当然也要做好准备工作.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小组的合理搭建,只是为学生的合作提供了可能,要使学生真正地合作,就必须让学生知道怎样合作.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学生做到“四会”.
1. 学会独立思考. 在合作交流时,要发挥每名学生的积极性,避免从众心理. 要求每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也就是说,合作交流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前提.
2. 学会表达观点. 通过口语交际,表达自己的看法,是小组成员交往和互动的基础.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逐步提高表达能力.
3. 学会讨论问题. 在小组学习中,每个成员经过思考,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常会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 要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清是非,攻克难点,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三、合理把握合作时机是小组合作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合理把握合作的时机和合理精选合作的内容.
1. 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可以在遇到以下情况时选择合作时机:针对某一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大部分学生出现困难时;对某一问题的结论,学生意见不同发生争论时;学生对某一问题,只认识了其中的某一方面或明确了一种方法,即认识不全面时;对某一问题的答案明确,但需要进一步说出自己的认识,促进内化时. 遇到这几种情况,教师设计合作学习,就属恰到好处.
2. 精选合作学习的内容.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独立学习难以解决的内容. 一般情况,选择合作内容时,应注意几点:选择知识的重点处;选择知识的难点处;选择要解决的问题方法多样(或一题多解),这些问题,经过讨论可以互相补充且有利于学生拓宽思维领域;选择需要总结规律的地方. 课堂教学中,常会通过对罗列的事例或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 这时,设计合作学习,能使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这种效果远大于教师直接讲出结论. 当然,凡是学生能够通过独立学习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进行合作研究了.
四、教师指导是提高小组合作效率的保证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并作出指导,在小组间巡视,发现问题,要及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反驳,敢于提出不同看法. 发现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进行点拨. 发现某个小组完成任务非常顺利时,要提示他们多问个为什么. 同时,教师在了解讨论情况的基础上,还应迅速思考下一步教学应做哪些调整,怎样做可使课堂效果更佳.
五、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1.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充分感受自身具有的价值,进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组评价强化了个人对小组集体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生趋于合作的意识.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求同学们之间相互帮助、相互讨论、共同研究,进而慢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以“优”帮“差”.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会在小组评价的客观要求下去帮助那些数学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从一定程度上来帮助那些跟不上老师节奏的同学. 同时,成绩好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能会经常扮演老师的角色,角色的转变要求这些“小老师”更加深刻地理解所要掌握的数学内容,同样也是受益匪浅.
4. 挽回准备放弃数学的学生. 有部分学生已经准备放弃数学,但是因为小组活动的需要,在小组其他同学的“关心”下,他们会情愿或者不情愿地放弃上课睡觉、讲话等违纪的“权利”. 小组其他同学给予他的压力,使得他不得不参与到数学课堂的活动中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本身就是进步,在这个基础之上就有可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5.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小组之间要评出名次,同学们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慢慢提高了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竞争技巧. 我相信通过以上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小组合作学习也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