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魂归故里一波三折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的江南水乡名镇甪直,是叶圣陶的“第二个故乡”,他的纪念馆和陵墓,是每一个到甪直的人都忘不了瞻仰和参拜的地方,说起它的建造,有一段不寻常的曲折故事。
  1917年叶圣陶二十三岁来甪直“吴县第五高等小学校”(简称“五高”)任教。在这里,他和同是教员的夫人胡墨林共同度过了一段被他称之为“颇有甜津津的味道”的难忘岁月。这所“五高”历经战乱,年久失修,到上世纪80年代,已成残破不堪的“危房”,原苏州市吴县县委宣传部部长詹一先,时在县政协和统战部工作,发现这里尚存女子楼、四面厅、鸳鸯厅三间房舍框架可以利用,而且“五高”原址与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闻名遐迩的保圣寺仅一墙之隔,北边有空地可以扩展,遂建议在此基础上修建“叶圣陶纪念馆”,以适应改革开放后方兴未艾的文化建设和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经县委、县政府同意,从1986年春天起,纪念馆开始筹建,“危房”内原有单位搬迁,规划施工,一切有条不紊进行。
  不料,纪念馆尚未落成,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在北京逝世,噩耗传来,大家悲痛万分。事后月余,叶圣陶长子叶至善从北京专程到吴县找到詹一先,告诉詹,父亲弥留之际,“口中断断续续念叨着:银杏树、斗鸭池、清风亭、保圣寺、生生农场……说明他内心非常留恋甪直……我和弟弟(至诚)、妹妹(至美)商量过,让他老人家长眠在甪直的土地上,这样亦可了却老人家对甪直的情思”。最后要求詹帮他“随便在附近乡村找一小块地就行了……”詹一先听后,非常感动,想到叶圣陶与甪直的情缘,1977年5月叶圣陶重返甪直时的热闹温馨场景,决心促成其事,当即征求县领导的批准。但当时还没有用“公款”为“私人”造陵墓的先例,这个叶老陵墓的“规格”吃不准,怎么办?县里请示市里、市里请示省里,都得不到明确答复,最后詹一先等去北京向全国政协请示,政协答复“既不能太寒酸,又不能过于奢华,大家都能看得过去”。秉承这个旨意,回来后,经过大家研究,就选纪念馆旁一株高高的银杏树下作为墓址,从来没有搞过建筑设计的詹一先自己动手依地形设计陵墓图样,经审定批准后,立即进行施工。
  正当纪念馆即将竣工,陵墓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之际,8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重申严格控制建立纪念设施》的通知,苏州市委、统战部等领导找到吴县县委、詹一先等同志研究,这个工程建还是不建?经过热烈的讨论和激烈的辩论,最后要求以县委的名义,写份关于申请《开放叶圣陶纪念馆和安葬叶圣陶骨灰》的请示报告,报送苏州市委,苏州市委又向省委报告,鉴于叶圣陶先生德高望重、享誉海内外,省委批复下来,一路“绿灯”,大家才松了一口气,定下心来,继续施工。其间,至善、至诚兄弟在北京看到中央“严控”的通知,也很担心,专程拜访全国政协询问情况,答复说这是“通知”前就已修建的,也是地方党政领导和人民对叶老的敬仰之情,并答应届时派人帮办骨灰移葬事宜。兄弟俩再专程前来甪直,了解和查看纪念馆与陵墓建造情况,商定当年10月28日开馆和进行骨灰安葬,因为这天是叶圣陶的生日。具体操劳其事的詹一先当即表示,千方百计努力完成,决不拖后。最后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提前十天竣工。
  好事多磨,这时又发生了不幸,叶圣陶长孙(叶至善长子)叶三午,因患病医治无效,于11月27日病故,年仅四十六岁,英年早逝,叶家人沉浸在悲痛之中,为此叶圣陶的骨灰安葬,推迟到1988年12月8日,与叶圣陶纪念馆开馆仪式同时隆重举行。现在,当我们参观了“叶圣陶纪念馆”出北门,来到叶圣陶墓园时,一眼望见全部由花岗石建成的高三米、宽五米的碑墙上,镌刻有赵朴初题书的“叶圣陶先生墓”六个鎏金大字时,油然而生敬意。
  (作者曾任江苏省苏州市政协委员)
  责任编辑 沈飞德
其他文献
在第十四届中国及亚太区乙醇上下游高峰论坛上,现场精心安排了震撼夺目的化工易2.0版本发布仪式。进入正式发布倒计时,全场齐声倒数,共同见证化工易2.0正式上线时刻的到来。
阻燃材料是能够抑制或者延滞燃烧的材料,广泛应用于服装、石油、化工、冶金、造船、消防、国防等领域。常用的阻燃材料通过添加阻燃剂实现阻燃效果,分为有机阻燃材料和无机阻
解放初期政治运动很多,对于我这个小知识分子,影响最大的是“反右”运动。“反右”运动中有不少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大家起先还不知道“右派分子”是什么分子,以为不过是思想偏右而已。有些单位“右派分子”名额不够,为了把谁补充进名单争论不休,个别好心同志还自告奋勇,劝大家不要争了,“就算我是‘右派分子’吧”。直到有一天《人民日报》宣布“右派分子”是反革命分子,把“右派分子”和地富反坏捆到一起,成了“地
交通文化属于亚文化范畴,具有极其鲜明的部门乃至行业特色,也具有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狭义)"四位一体"的综合价值。交通文化因其特色具有其他部门鲜能匹
如果你正沉浸在书香的美妙醇厚之中,忽然有人喊你去听关于读书学习的动员报告,你当作何感想?估计十有八九会非常愤怒。请不要误会,我从不反对动员学习、辅导学习、组织学习。相反,我非常赞成通过适当方式督促人们学习。然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毕竟不能简单等同于“组织学习”,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创新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上可能存在的形式主义倾向,适应如今干部群众知识水平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增强的实际,顺应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