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商隐有一首绝句:“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首诗对封建帝王只关心虚无缥缈的鬼神之事,却忽视民生之事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历来为人所传诵,由此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汉文帝到底该不该问鬼神?
汉文帝是文景之治的开创者,他统治的时代,农业税率几乎是最低的,达到三十税一,不仅远远低于亡秦的暴政时期,而且比孟子仁政所说的十而税一的最佳税率还要低很多,如此有为的皇帝对民生问题应该是非常关注的。
贾谊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才华的政论家之一,他熟悉儒家的经典,了解《六经》的真谛,向汉文帝贡献了许多政治措施,但其一生却非常不顺利,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思想和主张需要汉王朝的政策调整和一定程度的改革,而这与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发生了冲突,冲突的结果是贾谊被放逐。
公元前174年,汉文帝召回了远在长沙国的贾谊,并在宣室会见了他,出现了问鬼神之事。汉文帝因祭祀纳福进行斋戒,精心选择了一批侍臣一同在宣室过夜。贾谊能进入宣室,说明尽管他是被召回的逐臣,但仍然深受汉文帝的重视。汉文帝在这样的情形和场合之下来问鬼神之事,说明他对这些也是深入思考过的,并非心血来潮。谈话一直进行到半夜,文帝还不断地向前移动,说明两人的讨论非常深入,皇帝完全被话题所吸引。不仅吸引,还很折服,因为他心悦诚服地说:“好久没见过贾谊了,我还以为水平超过他了,看来还是不如他。”那么,贾谊究竟对汉文帝说了些什么呢?司马迁没有记载。不过,我们不妨依据先秦儒家的正统思想,进行一番推测。
在《论语》中,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见,在孔子那里,事人是事鬼的先决条件。但是孔子还说:“敬鬼神而远之”、“祭神如神在”。对鬼神之事,一定要真诚、仔细。同时,孔子并不认为鬼神有和人一样的趋利性,相反,他认为鬼神有着非常理性的道德认知。孔子曾经要求他的学生阻止鲁国权臣季康子对泰山的一次非礼祭祀活动。在被拒绝后,孔子明确地说,泰山之神不会接受献祭,因为既然为神,道德水平就高得多。
鬼神之事,用现代的语言和视角来说,其实关系到人的终极关怀,关系到人的信仰和社会的核心价值,这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所以汉文帝,作为两千年前的一个国家元首,显然,是该问鬼神之事的。问得明白,他才能更好地促进天下苍生的福祉。从他统治的结果来说,他应该是问得很明白的。可是,到了他的孙子汉武帝时就不那么明白了。汉武帝比他的爷爷更重视鬼神之事,可是,他没有贾谊可问,而是问了许多神仙方士,信了他们的满口胡说。从此,他求仙无厌,乖戾无度。在他的晚年,更是发生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巫蛊之祸”。这场因巫蛊而起的政治灾难,死者达数万人之多,几乎血洗了都城长安。可见,鬼神之事不明,苍生的福祉也不会得到保证。
所以,李商隐的诗仅仅说出了问题的一半,问题的另一半,清朝的袁枚用另一首诗给说了出来:“不问苍生问鬼神,玉溪生笑汉文君。请看宣室无才子,巫蛊纷纷死万人。”
汉文帝是文景之治的开创者,他统治的时代,农业税率几乎是最低的,达到三十税一,不仅远远低于亡秦的暴政时期,而且比孟子仁政所说的十而税一的最佳税率还要低很多,如此有为的皇帝对民生问题应该是非常关注的。
贾谊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才华的政论家之一,他熟悉儒家的经典,了解《六经》的真谛,向汉文帝贡献了许多政治措施,但其一生却非常不顺利,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思想和主张需要汉王朝的政策调整和一定程度的改革,而这与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发生了冲突,冲突的结果是贾谊被放逐。
公元前174年,汉文帝召回了远在长沙国的贾谊,并在宣室会见了他,出现了问鬼神之事。汉文帝因祭祀纳福进行斋戒,精心选择了一批侍臣一同在宣室过夜。贾谊能进入宣室,说明尽管他是被召回的逐臣,但仍然深受汉文帝的重视。汉文帝在这样的情形和场合之下来问鬼神之事,说明他对这些也是深入思考过的,并非心血来潮。谈话一直进行到半夜,文帝还不断地向前移动,说明两人的讨论非常深入,皇帝完全被话题所吸引。不仅吸引,还很折服,因为他心悦诚服地说:“好久没见过贾谊了,我还以为水平超过他了,看来还是不如他。”那么,贾谊究竟对汉文帝说了些什么呢?司马迁没有记载。不过,我们不妨依据先秦儒家的正统思想,进行一番推测。
在《论语》中,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见,在孔子那里,事人是事鬼的先决条件。但是孔子还说:“敬鬼神而远之”、“祭神如神在”。对鬼神之事,一定要真诚、仔细。同时,孔子并不认为鬼神有和人一样的趋利性,相反,他认为鬼神有着非常理性的道德认知。孔子曾经要求他的学生阻止鲁国权臣季康子对泰山的一次非礼祭祀活动。在被拒绝后,孔子明确地说,泰山之神不会接受献祭,因为既然为神,道德水平就高得多。
鬼神之事,用现代的语言和视角来说,其实关系到人的终极关怀,关系到人的信仰和社会的核心价值,这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所以汉文帝,作为两千年前的一个国家元首,显然,是该问鬼神之事的。问得明白,他才能更好地促进天下苍生的福祉。从他统治的结果来说,他应该是问得很明白的。可是,到了他的孙子汉武帝时就不那么明白了。汉武帝比他的爷爷更重视鬼神之事,可是,他没有贾谊可问,而是问了许多神仙方士,信了他们的满口胡说。从此,他求仙无厌,乖戾无度。在他的晚年,更是发生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巫蛊之祸”。这场因巫蛊而起的政治灾难,死者达数万人之多,几乎血洗了都城长安。可见,鬼神之事不明,苍生的福祉也不会得到保证。
所以,李商隐的诗仅仅说出了问题的一半,问题的另一半,清朝的袁枚用另一首诗给说了出来:“不问苍生问鬼神,玉溪生笑汉文君。请看宣室无才子,巫蛊纷纷死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