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体护理是近年来我国推行的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需要,提供优质护理的护理工作模式。护士除了加强对病人自身的关注外,还需要把注意力放在病人所处的环境、心理状态、物理因素等对疾病康复的影响因素上。重症颅脑损伤病情严重,病死率和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因此,整体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护理中格外重要。
重症颅脑损伤的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常有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失语及偏盲等,患者各项生理功能严重衰退,自主活动能力及全身抵抗力差,并发症较多,医护人员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肢体活动情况,进行整体护理。
1.健康指导。重症颅脑损伤病人病程长,病情严重,常处于昏迷状态。因此护理人员要做到仔细、认真、负责,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要指导家属及护工掌握必要且正确的护理知识,积极配合护理人员,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2.疾病知识宣教。护理人员要积极与家属及患者沟通病情,使家属与患者认识到重症颅脑损伤的严重性及危害性,将病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后情况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清楚,让家属及患者有足够的心理预期。
3.常规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生命体征是反应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观察意识状态,脑损伤患者一定要观察意识状态,通过对格拉斯评分来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为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检查瞳孔的变化,可观察到是否有脑疝的形成。
4.并发症护理。患者床头抬高30~40度半卧位,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并可减少胃内容物反流呼吸道。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除应及时吸出痰液外,还应在病情稳定允许的情况下,协助病人翻身叩背,进行有效的肺部物理治疗以利于痰液排出。对于昏迷時间长、留置导尿的病人,每日对尿道口清洁消毒两次并清洗会阴部,集尿袋不能高于膀胱,避免尿液返流,防止尿路感染。要定时为病人翻身,睡气垫床垫,防止发生压疮。适当抬高下肢,每日气压波治疗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保持口腔清洁、湿润,使病员舒适,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
5.饮食护理。注意营养均衡,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流汁食物,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安置胃管,经胃管注入食物的温度不可过高或过低,过高可引起食道和胃黏膜烫伤,过低则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肠内营养干预需改进鼻饲方法,采用小口径鼻饲管进行持续点滴,以减少胃膨胀导致的返流及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6.康复护理。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可出现瘫痪,且长期卧床,活动少,容易出现肌肉失用性萎缩,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给病人按摩,帮助病人做肢体的被动运动,对于恢复期患者,鼓励其下地行走,进行功能锻炼,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张力,既有利于加快神经功能恢复,也可预防下肢深部静脉血栓的形成。
7.心理护理。使昏迷患者按时感应到听觉刺激、触觉刺激和肢体运动等刺激,加快患者的苏醒。对清醒的患者,为其准备简单的沟通方式,使其能表达自身的需求与自身感受,稳定患者情绪,缓解不良心理,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减少不必要的担心,增强康复自信心,提高治疗效果。
8.环境护理。重症颅脑损伤的患者需要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确保病房安静,防止噪声污染,构建一个和谐、温馨的病房,定期消毒病房与更换床单被套。病房保持适宜的湿度、温度,按时开窗通风,确保室内空气流通。
9.个体化护理。一般的护理方式过于系统化、整体化、机械化,无法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更无法从身心方面帮助患者康复,导致患者依从性差。因此,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性格特征、文化程度、民族习惯,经济情况等对患者进行个体化、针对性护理,可以有效避免这些弊端。
10.中医护理。采用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的中药熏洗局部,刺激皮肤、神经及血管,从而达到活血通络、祛风舒筋、调和气血的目的,有助于改善患者血液循环,减轻肢体功能障碍,还可以通过温针、灸法等疏经活络。
重症颅脑损伤的患者病情重,昏迷时间长,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需要精心护理。整体护理是一种新兴的护理方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护理理念,从多方面出发,对患者进行个体化、人性化的护理,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全面的、系统化的护理,促进患者病情康复,减少神经功能缺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并且对帮助患者恢复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单位: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人民医院)
重症颅脑损伤的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常有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失语及偏盲等,患者各项生理功能严重衰退,自主活动能力及全身抵抗力差,并发症较多,医护人员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肢体活动情况,进行整体护理。
1.健康指导。重症颅脑损伤病人病程长,病情严重,常处于昏迷状态。因此护理人员要做到仔细、认真、负责,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要指导家属及护工掌握必要且正确的护理知识,积极配合护理人员,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2.疾病知识宣教。护理人员要积极与家属及患者沟通病情,使家属与患者认识到重症颅脑损伤的严重性及危害性,将病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后情况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清楚,让家属及患者有足够的心理预期。
3.常规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生命体征是反应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观察意识状态,脑损伤患者一定要观察意识状态,通过对格拉斯评分来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为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检查瞳孔的变化,可观察到是否有脑疝的形成。
4.并发症护理。患者床头抬高30~40度半卧位,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并可减少胃内容物反流呼吸道。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除应及时吸出痰液外,还应在病情稳定允许的情况下,协助病人翻身叩背,进行有效的肺部物理治疗以利于痰液排出。对于昏迷時间长、留置导尿的病人,每日对尿道口清洁消毒两次并清洗会阴部,集尿袋不能高于膀胱,避免尿液返流,防止尿路感染。要定时为病人翻身,睡气垫床垫,防止发生压疮。适当抬高下肢,每日气压波治疗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保持口腔清洁、湿润,使病员舒适,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
5.饮食护理。注意营养均衡,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流汁食物,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安置胃管,经胃管注入食物的温度不可过高或过低,过高可引起食道和胃黏膜烫伤,过低则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肠内营养干预需改进鼻饲方法,采用小口径鼻饲管进行持续点滴,以减少胃膨胀导致的返流及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6.康复护理。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可出现瘫痪,且长期卧床,活动少,容易出现肌肉失用性萎缩,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给病人按摩,帮助病人做肢体的被动运动,对于恢复期患者,鼓励其下地行走,进行功能锻炼,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张力,既有利于加快神经功能恢复,也可预防下肢深部静脉血栓的形成。
7.心理护理。使昏迷患者按时感应到听觉刺激、触觉刺激和肢体运动等刺激,加快患者的苏醒。对清醒的患者,为其准备简单的沟通方式,使其能表达自身的需求与自身感受,稳定患者情绪,缓解不良心理,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减少不必要的担心,增强康复自信心,提高治疗效果。
8.环境护理。重症颅脑损伤的患者需要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确保病房安静,防止噪声污染,构建一个和谐、温馨的病房,定期消毒病房与更换床单被套。病房保持适宜的湿度、温度,按时开窗通风,确保室内空气流通。
9.个体化护理。一般的护理方式过于系统化、整体化、机械化,无法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更无法从身心方面帮助患者康复,导致患者依从性差。因此,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性格特征、文化程度、民族习惯,经济情况等对患者进行个体化、针对性护理,可以有效避免这些弊端。
10.中医护理。采用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的中药熏洗局部,刺激皮肤、神经及血管,从而达到活血通络、祛风舒筋、调和气血的目的,有助于改善患者血液循环,减轻肢体功能障碍,还可以通过温针、灸法等疏经活络。
重症颅脑损伤的患者病情重,昏迷时间长,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需要精心护理。整体护理是一种新兴的护理方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护理理念,从多方面出发,对患者进行个体化、人性化的护理,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全面的、系统化的护理,促进患者病情康复,减少神经功能缺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并且对帮助患者恢复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单位: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