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素对极低频电磁场下人胚胎眼巩膜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及I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

来源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zik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葛根素对极低频电磁场(ELF—EMFs)作用下人胚胎眼巩膜成纤维细胞(HFSFs)增殖活性及I型胶原蛋白(COLlAl)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体外培养HFSFs.根据是否暴露于0.2mT电磁场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暴露组又分为不同终浓度葛根素组(O.0、0.1、1.0、10.0μmol/L)。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暴露时间(0、12、24、48h)暴露组和非暴露组HFSFs增殖活性,及各浓度葛根素组HFSFs暴露于0.2mT电磁场24h时增殖活性;用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检测非暴露组和暴露于0.2mT电磁场24h时各浓度葛根素组HFSFsmRNA转录水平和COLlAl蛋白表达。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各组整体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暴露组各时间点HFSFs增殖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0,P〈0.05).暴露于0.2mT磁场24h开始即出现HFSFs增殖受抑(t=5.000,P〈0.01);与非暴露组相比,暴露组细胞内COL1A1蛋白表达下调(t=7.956,P〈0.01),同时mRNA转录也下调(t=17.364,P〈0.01),而1.0μmol/L葛根素开始使HFSFs增殖活性增强(P〈0.01),0.1μmol/L葛根素即使暴露组HFSFs内COL1A1蛋白(P〈0.05)和mRNA表达上调(P〈0.05),且浓度越高变化越明显。结论葛根素可逆向改变ELF.EMFs引起的HFSFs增殖活性下降、细胞内COL1A1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可能对巩膜基质重塑具有预防作用。

其他文献
患者,男,53岁,4个月前因头晕经MRI诊断为右颞叶脑梗塞,后自觉视物不适,检查视野发现双眼左半侧偏盲,经治疗自觉症状并未得到改善,对生活影响较大,光线强烈时视野缺损更加明显,但光线暗时上述症状减轻,正常活动基本不受影响.查体:双眼视力1.0,近视力Jrl,双眼前节未见异常,眼位、眼动正常,无复视,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阻滞可疑.小瞳下限底检查:双眼视盘边色正常,动脉略细,余未见明显异常.视野检查:双眼
期刊
目的 对比观察两种治疗翼状胬肉的手术效果.方法 翼状胬肉患者123例124只眼,随机分为A组,(60只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TK);B组,(64只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比较其复发率、术后角膜修复情况、手术前后泪膜恢复及散光和矫正视力提高情况.结果 术后复发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早期角膜修复情况、泪膜破裂时间的提高优于B组(P<
树突状细胞是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具有2种不同的功能状态.其中,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可诱导机体免疫耐受,而成熟树突状细胞则可激活初始引发机体免疫反应.而成熟树突状细胞只存在于角膜周边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则同时存在于角膜周边区以及中央区.现就树突状细胞在角膜相关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角膜接触镜作为矫正屈光不正和治疗某些眼病的一种医疗器具,临床使用很广泛.在配戴过程中,接触镜和角膜的配适情况以及接触镜对眼表的影响,需要长期随访.近年来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眼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等的应用,可以从显微角度在体观察接触镜对角膜生理的影响,为指导临床合理配戴角膜接触镜提供客观依据。
目的 拟通过观察原发性前房角关闭眼(PAC)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LPI)前后的改变,探讨PAC的房角关闭机制.方法 应用前瞻性干预性系列病例研究.对ANA眼经暗光下UMB检查为PAC者48只眼,分为三组,A组,单纯性瞳孔阻滞组;B组,多种机制混合组;C组,单纯性非瞳孔阻滞组.对每组PAC眼进行LPI治疗,两周后暗光下行UMB检查,观察指标:AOD、TIA、IT1、TCPD、ILA、ILCD、SS-
目的 研究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对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手术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9月连续住院诊断为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病例,共17例17只眼,其中男6例,女11例.手术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长效气体或砖油充填术,术后患者保持头低位7~14d,术后随访1~6月,平均4个月.结果 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解剖复位15只眼(88.2%).术后视力提高13只眼(76.5%),无
患者女,13岁.于2009年6月入院.3年前发现右眼外眦结膜下新生物生长,近半年生长较快,来我院要求治疗.检查:患者全身情况良好,双眼视力1.0,右眼外眦结膜下有新生物生长,局部隆起,边界清,质软,无压痛,新生物大小约1.5cm×1cm×0.8cm,新生物向眼眶外侧球后延伸,鼻咽部无异常,耳前后,无淋巴结肿大。
期刊
患儿甲男,4岁半.因"自幼视力不佳,喜近视物5年"于2009年5月来诊.患儿39周剖腹产,产后无窒息、吸氧史,按时预防接种,1岁左右始学走路、说话。
期刊
目前,由于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等生物测量技术准确性的提高,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计算公式的改进,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手术可以准确矫正患眼术后的离焦状态,使术后视力显著提高.然而,白内障术后残留散光,影响术后视力的进一步提高.因此,矫正白内障患者的散光是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一项重要内容.矫正白内障患者的散光有多种方法,而复曲面IOL植入具有手术损伤小,散光矫正
目的 观察同轴1.8 mm微切口超声乳化拦截劈核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龄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并与同轴1.8 mm微切口十字架法超声乳化晶状体核手术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85岁以上高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2例(42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拦截劈核组:同轴1.8 mm微切口超声乳化拦截劈核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21眼;十字架法超核组:同轴1.8 mm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