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踝臂指数(AB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516人,进行颈动脉超声和踝臂指数的测量,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踝臂指数明显减低,多因素回归分析进一步说明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相关。结论 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是其独立的危险因素。踝臂指数可用于缺血性脑卒中高危患者的筛查。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踝臂指数;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6X(2012)02-0123-03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早期识别脑卒中高危患者有助于判定患者预后、选择更为恰当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已有研究证实颈动脉斑块预测脑卒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高。因此,利用超声检测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对早期发现卒中危险并干预其发生以及判断预后有着重要意义。踝臂指数(ABI)是踝部动脉与桡动脉收缩压的比值,是诊断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的可靠指标。国内外研究显示低ABI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有关[1~4]。现将我科收住的516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踝臂指数(AB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在本院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516人,包括动脉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心源性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符合1995年第四屆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5],并有CT或MRI检查确诊。
1.2 方法:
1.2.1 ABI测量:采用自动化动脉硬化诊断装置P203RPE-III(VP-1000),(欧姆龙科林公司生产)进行ABI测量,采用标准仰卧位测量两侧踝部和上臂收缩压,单侧ABI测量为该侧踝部动脉(即胫前动脉或足背动脉)收缩压和双侧肱动脉收缩压最高值之比,取两侧ABI低值作为该患者ABI值进行统计学分析。ABI>0.90为正常,ABI≤0.90为异常。任意一侧ABI≤0.90定义为踝臂指数减低。
1.2.2 颈动脉超声:采用彩色血流多普勒超声仪检查,测量方法参照ARIC研究[6]。在双侧颈总动脉远端(颈总动脉分叉下方)1.00cm,颈内动脉近端(颈总动脉分叉上方)1.00cm,颈动脉窦部近端1.00cm的血管壁进行测量,双侧颈动脉上述6个部位18个测量点的平均值作为该患者的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定义为:内中膜厚度>1.00mm,或局部斑块形成。
1.2.3 血压:用标准血压计测量右上臂血压,每次间隔5分钟,共测量3次,计算平均值。
1.2.4 生化指标:抽取空腹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水平等指标。
1.3 评价脑血管病危险因素:①高血压病: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或既往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及服用降压药史;②2型糖尿病:明确的既往糖尿病史或服用降糖药,使用胰岛素治疗史,或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③高脂血症:总胆固醇>5.70mmol/L和/或甘油三酯>1.70mmol/L;④吸烟史:每日吸烟≥10支,近3个月内仍在吸烟者。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版软件包进行分析。根据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将入选人群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ABI和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不同分布,计量资料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调整其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后分析AB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本文共入选516人,测量所得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踝臂指数均符合正态分布。人群平均年龄(69.38±10.43)岁,其中检出无颈动脉粥样硬化57人(11.05%),踝臂指数减低60人(11.63%)。踝臂指数≤0.90定义为ABI减低。
2.2 踝臂指数及其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见表1。
从表1可见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踝臂指数明显减低(P<0.01),踝臂指数≤0.90的患者比例增加(P<0.05),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年龄更高,收缩压增高,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调整年龄、收缩压等后,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相关(OR=0.02,95%CI 0.00~0.59),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相关的危险因素还有年龄(OR=1.05,95%CI 1.02~1.08)。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特征性病理改变是内膜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动脉壁硬化。颈动脉作为脑前循环的上游血管,其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卒中发生关系密切。何新红等[7]的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近年来国内外有临床研究表明,踝臂指数不仅是诊断外周动脉缺血的良好的无创指标,而且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子[1],对脑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很高的预测价值[8,9]。一项对日本老年人的研究发现,踝臂指数减低与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10]。最近发表的MESA(The Multi-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研究发现,在调整了其他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后,ABI与颈动脉和冠状动脉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在本文516名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占88.95%,ABI减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独立于其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本文以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为二分类变量,用多种动脉硬化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并且校正这些因素的影响后,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仍相关,这些说明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相关。本文中性别、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吸烟、尿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程度似无明显关联,考虑可能与入选病例较少有关。 本文结果表明,ABI减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ABI测量方法无创、简便、迅速,适合于缺血性卒中高危患者人群的筛查。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查传统应用的超声检查,不仅需要特殊设备及专业培训的人员,而且操作复杂,价格相对较高,不适用人群的常规筛查。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所有年龄超过50岁的人都应进行ABI筛查[11],因此,做好脑卒中预防,推荐使用无创、简便、适合于人群筛查的方法——ABI测量。将ABI测量与其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结合起来,完善缺血性脑卒中预测机制,为缺血性脑卒中提供更为有效的预防策略,从而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本文不足之处在于该研究样本量较少,未根据个体当前的ABI值来预测未来脑血管事件复发和死亡的危险,还将继续随访观察,结论尚需进一步大样本的临床研究验证。
参考文献
[1]Abbott RD, Rodriguez BL, Petrovitch H, et al. Ankle-brachial blood pressure in elderly men and the risk of stroke: the Hono-lulu Heart Program[J]. J Clin Epidemiol,2001,54(10):971-978.
[2]Tsai AW, Folsom AR, Rosamond WD. Ankle-brachial index and 7-year ischemic stroke incidence: The ARIC Study[J]. Stroke,2001,32(8):721-724.
[3]李宪凯,布艾加尔?哈斯木,李觉.踝臂指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6,14(8):496-596.
[4]Nakano T, Ohkuma H, Suzuki S. Measurement of ankle brachial index for as sessment of atherosclerosisin patients with stroke[J]. CerebrovascDis,2004,17(2):212-217.
[5]中华神经科学学会, 中华神经外科学.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6]Gronholdt ML. B-mode ultrasound and spiral CT for the assessment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J]. Neuroimaging Clin N Am,2002,12:421-435.
[7]何新紅,陆建平,王飞.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病特征及与脑梗死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2(7):7-9.
[8]谢瑛,贾建平.踝臂指数对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预测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28-29.
[9]朱海兵,唐震宇,徐丽君.踝臂指数与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J].实用临床医学,2008,9(6):48-50.
[10]Cui R, Kitamura A, Yamagishi K, et al. Ankle-arm blood pressure index as a correlate of p reclinical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elderly Japanese men[J]. Atherosclerosis,2006,184:420-424.
[11]Rice KL How to measure ankle/brachial index[J]. Nursing,2005,35(1):56-57.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踝臂指数;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6X(2012)02-0123-03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早期识别脑卒中高危患者有助于判定患者预后、选择更为恰当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已有研究证实颈动脉斑块预测脑卒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高。因此,利用超声检测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对早期发现卒中危险并干预其发生以及判断预后有着重要意义。踝臂指数(ABI)是踝部动脉与桡动脉收缩压的比值,是诊断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的可靠指标。国内外研究显示低ABI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有关[1~4]。现将我科收住的516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踝臂指数(AB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在本院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516人,包括动脉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心源性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符合1995年第四屆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5],并有CT或MRI检查确诊。
1.2 方法:
1.2.1 ABI测量:采用自动化动脉硬化诊断装置P203RPE-III(VP-1000),(欧姆龙科林公司生产)进行ABI测量,采用标准仰卧位测量两侧踝部和上臂收缩压,单侧ABI测量为该侧踝部动脉(即胫前动脉或足背动脉)收缩压和双侧肱动脉收缩压最高值之比,取两侧ABI低值作为该患者ABI值进行统计学分析。ABI>0.90为正常,ABI≤0.90为异常。任意一侧ABI≤0.90定义为踝臂指数减低。
1.2.2 颈动脉超声:采用彩色血流多普勒超声仪检查,测量方法参照ARIC研究[6]。在双侧颈总动脉远端(颈总动脉分叉下方)1.00cm,颈内动脉近端(颈总动脉分叉上方)1.00cm,颈动脉窦部近端1.00cm的血管壁进行测量,双侧颈动脉上述6个部位18个测量点的平均值作为该患者的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定义为:内中膜厚度>1.00mm,或局部斑块形成。
1.2.3 血压:用标准血压计测量右上臂血压,每次间隔5分钟,共测量3次,计算平均值。
1.2.4 生化指标:抽取空腹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水平等指标。
1.3 评价脑血管病危险因素:①高血压病: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或既往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及服用降压药史;②2型糖尿病:明确的既往糖尿病史或服用降糖药,使用胰岛素治疗史,或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③高脂血症:总胆固醇>5.70mmol/L和/或甘油三酯>1.70mmol/L;④吸烟史:每日吸烟≥10支,近3个月内仍在吸烟者。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版软件包进行分析。根据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将入选人群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ABI和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不同分布,计量资料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调整其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后分析AB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本文共入选516人,测量所得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踝臂指数均符合正态分布。人群平均年龄(69.38±10.43)岁,其中检出无颈动脉粥样硬化57人(11.05%),踝臂指数减低60人(11.63%)。踝臂指数≤0.90定义为ABI减低。
2.2 踝臂指数及其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见表1。
从表1可见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踝臂指数明显减低(P<0.01),踝臂指数≤0.90的患者比例增加(P<0.05),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年龄更高,收缩压增高,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调整年龄、收缩压等后,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相关(OR=0.02,95%CI 0.00~0.59),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相关的危险因素还有年龄(OR=1.05,95%CI 1.02~1.08)。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特征性病理改变是内膜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动脉壁硬化。颈动脉作为脑前循环的上游血管,其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卒中发生关系密切。何新红等[7]的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近年来国内外有临床研究表明,踝臂指数不仅是诊断外周动脉缺血的良好的无创指标,而且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子[1],对脑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很高的预测价值[8,9]。一项对日本老年人的研究发现,踝臂指数减低与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10]。最近发表的MESA(The Multi-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研究发现,在调整了其他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后,ABI与颈动脉和冠状动脉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在本文516名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占88.95%,ABI减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独立于其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本文以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为二分类变量,用多种动脉硬化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并且校正这些因素的影响后,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仍相关,这些说明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相关。本文中性别、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吸烟、尿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程度似无明显关联,考虑可能与入选病例较少有关。 本文结果表明,ABI减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ABI测量方法无创、简便、迅速,适合于缺血性卒中高危患者人群的筛查。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查传统应用的超声检查,不仅需要特殊设备及专业培训的人员,而且操作复杂,价格相对较高,不适用人群的常规筛查。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所有年龄超过50岁的人都应进行ABI筛查[11],因此,做好脑卒中预防,推荐使用无创、简便、适合于人群筛查的方法——ABI测量。将ABI测量与其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结合起来,完善缺血性脑卒中预测机制,为缺血性脑卒中提供更为有效的预防策略,从而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本文不足之处在于该研究样本量较少,未根据个体当前的ABI值来预测未来脑血管事件复发和死亡的危险,还将继续随访观察,结论尚需进一步大样本的临床研究验证。
参考文献
[1]Abbott RD, Rodriguez BL, Petrovitch H, et al. Ankle-brachial blood pressure in elderly men and the risk of stroke: the Hono-lulu Heart Program[J]. J Clin Epidemiol,2001,54(10):971-978.
[2]Tsai AW, Folsom AR, Rosamond WD. Ankle-brachial index and 7-year ischemic stroke incidence: The ARIC Study[J]. Stroke,2001,32(8):721-724.
[3]李宪凯,布艾加尔?哈斯木,李觉.踝臂指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6,14(8):496-596.
[4]Nakano T, Ohkuma H, Suzuki S. Measurement of ankle brachial index for as sessment of atherosclerosisin patients with stroke[J]. CerebrovascDis,2004,17(2):212-217.
[5]中华神经科学学会, 中华神经外科学.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6]Gronholdt ML. B-mode ultrasound and spiral CT for the assessment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J]. Neuroimaging Clin N Am,2002,12:421-435.
[7]何新紅,陆建平,王飞.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病特征及与脑梗死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2(7):7-9.
[8]谢瑛,贾建平.踝臂指数对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预测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28-29.
[9]朱海兵,唐震宇,徐丽君.踝臂指数与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J].实用临床医学,2008,9(6):48-50.
[10]Cui R, Kitamura A, Yamagishi K, et al. Ankle-arm blood pressure index as a correlate of p reclinical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elderly Japanese men[J]. Atherosclerosis,2006,184:420-424.
[11]Rice KL How to measure ankle/brachial index[J]. Nursing,2005,35(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