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鲜新闻素材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fqxx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0月8日瑞典學院将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白俄罗斯女作家、记者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看到这则新闻,作为高三语文老师,我对成为时代苦难和勇气丰碑的女作家心怀敬仰。以什么方式同学生分享这则新闻带来的喜悦和思考,朗读、看视频、评论这些毫无新意的方式被我一一否定。我希望以一种带有学科特色的,更有语文味的,适合高三学生学情的方式来呈现新闻的价值和思考。在这样的想法下,我设计了作文教学方案《邂逅诺奖获得者》。
  在材料收集和设计过程中,我力求达到两个层面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让学生在新闻素材的研读中拓展阅读面,积累素材;另一方面在研读探究的过程中,激发思考,提高写作能力。
  基于此,我设计了几个板块的教学内容,以求达成以上教学效果。
  版块一:新闻解读
  1.呈现新闻: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白俄罗斯女作家、记者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2.展示颁奖辞: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作家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因为她的多声部创作是我们这个时代苦难和勇气的纪念碑。
  版块二:后续思考
  诺贝尔奖作为国际性奖项,它呈现的意义和价值远大于为国争光的荣耀。诺奖获得者们对生命和世界的思考也远重于个体的得失。在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之外,其他的诺奖获得者们的经历同样给我们启示。
  拓展阅读新京报评论《故土上的“异乡人”:他得了诺奖,却仍被疏离》,推进学生对诺奖新闻的进一步探究。
  版块三:习作训练
  在前几个版块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对于2015年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项、获奖者以及诺奖的背景资料有了充分的认识,积累了写作素材,思考了新闻价值。最后,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以文字的形式来呈现自己的思考和收获。春花无数毕竟如何秋实,思考和探究的目的终究是为了转化为能力。
  【作文题目】
  2006年,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获诺奖。1994年,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获诺奖。1955年,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获诺奖。他们却都因书写民族的历史,拥抱故土的灵魂,反思同胞的行为而遭受到来自故土家园的唾骂和攻击。
  北京时间十月八日,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她的作品涉及二战,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以及苏联的解体等内容。组委会称其“复调般的作品,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的丰碑。”
  对这些诺奖获得者和他们的遭遇,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
  要求:
  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2.不得脱离材料的含意范围作文。
  3.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材料中涉及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们的作品都关注本民族的历史,反思了民族行为,因此他们都是怀有悲悯之情,站在人类的高度,超越民族而具有历史视野的文学大师。大师们见放于父母之邦,不容于与手足同胞,流浪成故土家园的“异乡人”,而这其中矛盾冲突的出发点都是基于“爱”,爱家国,爱世界,爱人类。胸怀有多宽广,爱就有多博大。因此,材料的核心内涵是不同的群体,对故土家园的爱,所呈现出来的或狭隘或博大的不同状态。
  此题可以析出两个基本的写作立意角度:(一)抛却狭隘的心理,反思民族的沉疴,理性、博大地热爱故土家园,爱它的伤痕也爱它的真实。(二)前行离不开疼痛,进步必然有牺牲,勇士推动历史的前行,时代铭记悲剧的英雄。
  作文审题容易出现的偏差:只关注材料主人公们诺贝尔获奖者的身份,一味的讨论获奖这个表层事件;把诺奖获得者归于特立独行的一类人,论述与众不同的个性和行为处事的方式。学生必须通过寻找获奖事件背后的共性和心理,深入思考材料的内涵和意义,才能开拓思维,提高文章的意蕴层次。
  在高三的作文教学中,引入时鲜新闻材料,让学生在思辨中探究,在探究中提升,以自身的思辨硬实力从容应考。
  作者单位:浙江嘉善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设计思想】  《李凭箜篌引》一诗的教学难度很大。首先,这首诗呈现出“鬼魅”之气,这既源于诗人乐于搜奇猎艳,长于新奇诡异的创作追求,也与李贺抑郁孤绝的诗人气质密不可分,诗歌呈现出来的“鬼魅”气韵对生命体验还不够丰富的中学生来说既神秘遥远又极具诱惑,而这一点,正是以往教学中不敢触及的。其次,长期以来,中学教师都把《李凭箜篌引》的教学重点定位为音乐描写手法的分析,却完全忽略了“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单
一、明确考点要求  最新的《考试说明》对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指鉴赏诗歌所描写的人、事、物的特征和意义,诗歌中的形象可以理解为诗歌的意象。“语言”通常指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含蓄性和凝炼性,以及语言的总体风格及艺术魅力,重点在于对精彩词句的品味。  “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常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情感”单元里的《礼拜二午睡时刻》是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以卡洛斯·森特诺做“小偷”被雷微卡太太开枪打死,引出了母亲、女儿、神父及妹妹的出场,让读者感受到了一个母亲内敛的痛苦、焦急以及外露的刚强、坚定、勇敢,向世人昭示了超越道德评断的母爱的伟大。然而,卡洛斯·森特诺真的是“小偷”吗?  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中国的古典诗词凝聚了天地人的灵气,是文学宝库中的珠玉。它们往往寥寥数语,却境界全出,含而不露,却况味无穷。在那精心锤炼的文字背后,是丰富而无限的意味天地。“篇之彪炳,章无庛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无妄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如此阐述,认为文章灿烂,归根结底是字(词)使用的恰当无误,由此可见,锤炼字词是立言之本,品味字词是鉴赏之道。  任炼字百媚千红,我对“弄”情有独钟。“弄”字在诗词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早上我们已经预习,现在请同学来说说,读完课文后,你觉得:  PPT:贝多芬是一个 人  生:我觉得贝多芬是个渴望自由的人。  生:我觉得贝多芬是个有自己追求的人。  生:我觉得贝多芬是个热爱音乐的人。  ……  师:刚才,从同学们初读感受中知道,很多同学都从不同的侧面感受到了自己眼中的贝多芬,有的深刻一点,有的肤浅一点,当然有的感受还值得探讨
怎样让人文精神渗透语文课堂?语文课的人文精神教育,就应该在“渗透”上下功夫。所谓“渗透”就是要将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精神自然而合理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润物无声终须细。下面,笔者想从三个方面来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是充分利用文本资源  现行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其中蕴含了很多的人文精神因素,我们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向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比如在荀子的《劝学》,其中就
新课程标准关于写作与实施建议中有如下要求: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课标”中对中学生的作文实践和中学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的要求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及任务。在新课改春风的温润下,由省教研室组织实施的基础教育研究课题“作文
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中所独有的一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杨耀春老师在他的《中学语文课堂文化建设思考》一文中讲到:“课堂文化的构建直接影响到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关系到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学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以课堂为阵地、以关注人的发展、以促进师生精神发展的内驱力。  一、对高中语文课堂文化现状的反思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文化不仅指课堂教学活动本身,而且包含影响、决定课堂中师
近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语英雄》、《中华好诗词》等节目纷纷走红,让人深思。相比于当下综艺荧屏的光怪陆离,这些节目流程简单,规则单一,然而收视率却一路飘红,节目所蕴含的深层文化价值,也许才是其获得高收视率的密码。在国人的文化自豪感日渐弱化的当下,这些节目对呼唤文化传统的回归,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推动力。诗人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说:“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
一堂语文课的每一分钟都是珍贵的,语文教师应致力于让它成为学生最美的生命时光,应该让学生充分享有课堂的话语权,发出自己的声音,去碰撞思维的火花,享受阅读的快乐!  下面是我的课堂实践。  一、导入  平常我们在评价一篇作文时,可能会说到“主题鲜明”这个词,可是一篇小说却忌讳主题鲜明,主题鲜明不是好小说的标准,好的小说应该是主题多元的。  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专题是小说的主题。课前同学们已经认真读过《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