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國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内容。在新的國际经济格局下,我國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不断创新高的同时,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业选择上又凸显一些问题,利用有关对外投资的产业选择的理论,正确地选择投资产业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产业选择 边际产业
一、我國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现状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我國企业“走出去”带来了历史机遇,我國企业也加快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2010年我國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我國对外直接不断创历史新高。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中國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根据统计数据,2009年,我國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行业分布数据如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29.5亿美元,占29.7%;金融业45.9亿美元,占18.7%;采矿业405.8亿美元,占16.5%;批发和零售业357亿美元,占14.5%,主要为贸易类投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66.3亿美元,占6,8%;制造业135.9亿美元,占5.5%;房地产业53.4亿美元,占2.2%;建筑业34.1亿美元,占1.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28.7亿美元,1.2%。
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行业分布,呈现多元化格局,但是结构性差异较大,其实际也大致反映了我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过分偏重于初级产品产业、传统服务业,对日益成为國际经济主流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层次服务业所占比重严重偏少,海外投资的产业层次太低;偏重于以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收益的劳动密集型初级加工制造业投资,忽视了对國内产业的辐射作用;从事商品流通的贸易企业偏多,而生产性企业和金融服务性企业偏少,尽管服务业投资比重较大,但是主要是贸易型投资项目等。近年来,我國企业也加大了对海外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金融服务业的投资,但是在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仍旧较小,不利于我國企业提高國际竞争力,也不利于我國國内的产业发展、升级。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理论
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提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论”,一般被看作是研究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奠基之作。该理论认为发达國家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密集性产业國际上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因此发达國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等形式,将劳动密集性产业向发展中國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发达國家在完善本國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通过进口来满足此类产业产品的需求,实现國际经济秩序的调整。1978年,日本学者小岛清根据日本对外投资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论。其理论核心是FDI应从本國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向该产业的比较优势尚未显现且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國家进行投资,小岛清据此提出了若干理论推论,如國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理论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原理的基础之上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创造和扩大对外贸易。
美國学者刘易斯威尔斯(1983)则是基于发展中國家FDI现象进行研究,提出小规模技术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國家劳动密集性产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相对竞争优势,进而得出结论该发展中國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应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英國学者坎特维尔和托兰惕诺,针对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中國家FDI加速增长现象,提出技术创新升级理论。随着技术积累和技术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國家对外直接投资将逐步从资源依赖型等传统领域向高科技领域发展,其对应的是國内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上述理论立足于不同时期、不同國家FDI产业选择的实践基础上,说明了任何國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都必须立足于本國产业发展的现实,这对我國提升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营运效率,促进本國國内产业结构优化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三、我國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策略
资源业仍将是我國对外直接投资的首选。技术创新升级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布局和地区布局是和一國特定的经济状况相适应,并随的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发展中國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首先应是资源业。我國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均资源极其有限,再加上中國快速成长,对能源、矿产品等资源性产品的需求缺口必将进一步加大,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其他國家和地区的资源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为我所用,互补发展。采取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也有利于摆脱我國进口所带来的供需价格、汇率等风险,获得稳定的自然资源供应。
劳动密集性产业和成熟适用技术产业是我國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重点。“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一國应该将已经或者即将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通过直接对外直接投资向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國家转移。目前,在我國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加等诸多不利的國际经济环境背景下,中國企业通过对國外直接办厂的方式,可以把一些在國内劳动相对密集和核心技术相对成熟、具备一定國际竞争力的产业跨國经营。把一些國内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比较优势相对其他國家已经或者即将丧失的产业,转移到國际分工处于更低梯度的发展中國家,把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留在國内,在有效绕开贸易壁垒、转移过剩生产能力的同时,也实现了國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服务业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热点。服务业是世界产业结构演化发展的趋势,它也是國际直接投资最具活力的部分。中國也应抓住这一國际趋势开展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以优化國内的产业结构。实际上我國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中服务业占绝对比重,但这些投资主要集中在贸易、旅游、餐饮、远洋运输等传统服务业领域,对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业、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科学研究等投资显得不足。我國企业在利用比较优势时,发展旅游、对外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以及服务贸易性项目等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时,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服务业高端部分的海外投资比重,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效率和水平,促进本國服务业的升级换代,缩小与发达國家的差距。
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当今时代,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大,科技成为产业竞争力和國家整体经济实力的保证。我國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企业要在國际上提高竞争力,离不开创新技术的支持。在发展中國家投资研究与技术开发型企业,拓宽技术的适应性,开发出适应当地市场的新产品,为生产胜企业对外投资提供支持。在技术领先國家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开展技术合作,加大对产业链的上游的学习型投资。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所获的技术在國内的外溢与传输,推动國内产业结构高度化,创造新的比较优势。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产业选择 边际产业
一、我國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现状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我國企业“走出去”带来了历史机遇,我國企业也加快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2010年我國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我國对外直接不断创历史新高。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中國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根据统计数据,2009年,我國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行业分布数据如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29.5亿美元,占29.7%;金融业45.9亿美元,占18.7%;采矿业405.8亿美元,占16.5%;批发和零售业357亿美元,占14.5%,主要为贸易类投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66.3亿美元,占6,8%;制造业135.9亿美元,占5.5%;房地产业53.4亿美元,占2.2%;建筑业34.1亿美元,占1.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28.7亿美元,1.2%。
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行业分布,呈现多元化格局,但是结构性差异较大,其实际也大致反映了我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过分偏重于初级产品产业、传统服务业,对日益成为國际经济主流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层次服务业所占比重严重偏少,海外投资的产业层次太低;偏重于以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收益的劳动密集型初级加工制造业投资,忽视了对國内产业的辐射作用;从事商品流通的贸易企业偏多,而生产性企业和金融服务性企业偏少,尽管服务业投资比重较大,但是主要是贸易型投资项目等。近年来,我國企业也加大了对海外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金融服务业的投资,但是在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仍旧较小,不利于我國企业提高國际竞争力,也不利于我國國内的产业发展、升级。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理论
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提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论”,一般被看作是研究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奠基之作。该理论认为发达國家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密集性产业國际上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因此发达國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等形式,将劳动密集性产业向发展中國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发达國家在完善本國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通过进口来满足此类产业产品的需求,实现國际经济秩序的调整。1978年,日本学者小岛清根据日本对外投资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论。其理论核心是FDI应从本國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向该产业的比较优势尚未显现且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國家进行投资,小岛清据此提出了若干理论推论,如國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理论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原理的基础之上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创造和扩大对外贸易。
美國学者刘易斯威尔斯(1983)则是基于发展中國家FDI现象进行研究,提出小规模技术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國家劳动密集性产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相对竞争优势,进而得出结论该发展中國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应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英國学者坎特维尔和托兰惕诺,针对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中國家FDI加速增长现象,提出技术创新升级理论。随着技术积累和技术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國家对外直接投资将逐步从资源依赖型等传统领域向高科技领域发展,其对应的是國内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上述理论立足于不同时期、不同國家FDI产业选择的实践基础上,说明了任何國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都必须立足于本國产业发展的现实,这对我國提升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营运效率,促进本國國内产业结构优化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三、我國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策略
资源业仍将是我國对外直接投资的首选。技术创新升级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布局和地区布局是和一國特定的经济状况相适应,并随的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发展中國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首先应是资源业。我國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均资源极其有限,再加上中國快速成长,对能源、矿产品等资源性产品的需求缺口必将进一步加大,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其他國家和地区的资源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为我所用,互补发展。采取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也有利于摆脱我國进口所带来的供需价格、汇率等风险,获得稳定的自然资源供应。
劳动密集性产业和成熟适用技术产业是我國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重点。“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一國应该将已经或者即将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通过直接对外直接投资向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國家转移。目前,在我國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加等诸多不利的國际经济环境背景下,中國企业通过对國外直接办厂的方式,可以把一些在國内劳动相对密集和核心技术相对成熟、具备一定國际竞争力的产业跨國经营。把一些國内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比较优势相对其他國家已经或者即将丧失的产业,转移到國际分工处于更低梯度的发展中國家,把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留在國内,在有效绕开贸易壁垒、转移过剩生产能力的同时,也实现了國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服务业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热点。服务业是世界产业结构演化发展的趋势,它也是國际直接投资最具活力的部分。中國也应抓住这一國际趋势开展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以优化國内的产业结构。实际上我國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中服务业占绝对比重,但这些投资主要集中在贸易、旅游、餐饮、远洋运输等传统服务业领域,对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业、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科学研究等投资显得不足。我國企业在利用比较优势时,发展旅游、对外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以及服务贸易性项目等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时,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服务业高端部分的海外投资比重,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效率和水平,促进本國服务业的升级换代,缩小与发达國家的差距。
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当今时代,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大,科技成为产业竞争力和國家整体经济实力的保证。我國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企业要在國际上提高竞争力,离不开创新技术的支持。在发展中國家投资研究与技术开发型企业,拓宽技术的适应性,开发出适应当地市场的新产品,为生产胜企业对外投资提供支持。在技术领先國家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开展技术合作,加大对产业链的上游的学习型投资。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所获的技术在國内的外溢与传输,推动國内产业结构高度化,创造新的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