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伦理研判为何“按下葫芦浮起瓢”

来源 :新闻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xia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体在报道“两难”新闻时,应具有开放性的眼光和气度,不应仓促妄下是非结论。随着社会转型进程的推进,人们对于公民权益、个体尊严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单纯回避矛盾或是掩盖矛盾,倾向矛盾一方或者全盘否定矛盾各方,都容易使问题更加激化。因此。必须给受众以充分的知情权,通过真实、客观地展示各个层面的真实信息,让公众自己来对新闻事件中蕴涵的伦理纷争进行分析和判断。
其他文献
在河道整治工程中,传统的河道护坡护岸多为浆砌石或混凝土,三面光,不透水,而石笼护坡护岸由于其柔性结构、透水性、生态性,已成功应用于生态治河工程中.
网络编辑对于网络民意的控制每一天都处在失控的边缘。上一分钟的网络民意到了下一分钟可能就变成了道德审判;上一秒钟的有力质疑到了下一秒钟就有可能变为暴力讨伐;一个略失公
CVT-XX全容错计算机控制自适应水轮机调速器的机械液压柜采用了现代液压数字控制技术的最新成果--数字逻辑插装技术,实现机械液压柜的所有功能;它与PLC电子调节器相配合,具有
《新闻实践》在人民网传媒频道“期刊秀”主页上传展示,快有一年了。我们认为,2009年改版之后,新推出的“多棱聚焦”栏目可视为是对之前“专题研讨”栏目的延续,但有了不少改革和
通过对小水电站的功率因数分析,论述了提高小水电站功率因数的优越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提高小水电的经济效益.
本文借助概念隐喻理论和新闻框架理论,以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报刊中广泛出现的报刊隐喻现象进行了考察。分析和探讨了报刊中家族隐喻的特点、隐喻背后的指导思想
年年两会,年年都有记者“追星”。据3月4日的京华时报报道,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在委员们进入会场之时,一批“明星”委员还未走过斑马线。就被热情
新闻是信息,信息是流动的,转瞬即逝,有人称之为瞬间新闻;但也例外,那就是,某一类新闻长期存在着,没为人所注意,但一旦被发掘出来,便会引起关注,甚至会产生一定的震动,此类新闻有人将其称
“2008第二届媒介批评国际学术论坛”日前在广州举行。本次论坛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暨南大学媒介批评研究中心共同主办。论坛以“媒介批评与传媒发展”为主题,就媒介批
记得新华社记者孙承斌采写的通讯《陕北秋深情更深》,报道了胡锦涛总书记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工作的新闻,笔者有心数了一下,整篇段落为25段,总字数为2700左右(包括标点符号,下同),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