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商行业务系统技术外包的风险管理研究

来源 :商讯·公司金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2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城商行业务技术外包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首先介绍了外包、城市商业银行、外包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而后分析了城商行业务系统技术外包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城商行业务系统技术外包风险管理的建议对策,以期为城商行技术外包业务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城商行;业务系统;技术外包;风险管理
  一、城商行业务系统技术外包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城商行业务系统技术外包风险识别的现状
  正确识别各类风险是风险管理的基本条件。按照学者刘浏于2005年提出的不确定性风险展开相应的分析,业务系统技术外包风险的不确定性指的是业务系统技术外包涉及非常多类别迥异的风险,虽然不同类别的风向有各自的侧重点,但是他们相互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关系。在外包的整个过程当中,极易产生外包服务供应商违背城商行风险和战略目标或城商行自身监控外包商能力不足的风险等。与此同时,城商行因为自身技术、规模的局限性,如果将内部核心业务同时外包给相应的外包服务供应商,那么城商行业务系统技术外包风险会进一步增大。
  (二)城商行业务系统技术外包风险评估的现状
  在对业务系统技术外包有了全面正确的风险意识后,应该对其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价体系。然而国内绝大多数城商行缺乏完善的外包商认证机制,无法对外包商有效评定。此外,承担城商行业务系统技术的外包商很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技术和财力来完成外包任务。如果城商行没有制定完善的评估外包商综合能力的标准,则会导致城商行面临风险。
  (三)城商行业务系统技术外包风险防范的现状
  国内城商行业务外包的类型繁多,风险也诸多,而城商行往往缺少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机制。杨大楷在2008年从合同的完善性、风险控制机制的计划性、应急方案的制定等方面对金融机构业务外包的风险管理给出建议。城商行将业务系统技术外包给外包商之前,两者会在业务完成情况、期限等方面签订合同,但外包服务供应商很有可能会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影响而不能按照外包合同条款的内容提供相应水平的服务甚至是发生退包和业务中断。我国在金融服务外包方面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城商行的损失。
  二、城商行业务系统技术外包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未建立成熟的内外部体系机制
  1.未建立成熟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现阶段,城商行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尚未成熟。根据管理的侧重点不同,风险管理的重点应该在资产管理风险防范上,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城商行资产风险管理的中心仍旧为管控传统的存货资金上,针对业务系统技术外包现有的风险评估管理体系却没有办法对其风险展开有效的控制,在管理上存在失范的可能。城商行在外包业务的风险管控上没有办法投入更多的精力,业务系统技术服务外包业务在实际运作上就会有一定量的增加,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城商行业务系统技术外包的迅速拓展。
  2.受到外部制约机制影响
  2009年以来人民银行、商务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出台、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等针对外包风险的规范。但是这些文件大多带有行业指导的特质,对于规范监管和约束层面却没有涉及。在这种大背景下,虽然有地方政府的支持,但城商行业务系统技术外包产业发展仍很难发挥更大的作用。各城商行在这种不利的外部因素的制约下,业务系统技术外包拓展较为缓慢。
  (二)未进行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
  1.对内未进行科学评估
  大部分城商行在外包初始阶段,并没有对外包风险展开科学、合理的评估,外包技术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应的盲目性和孤立性,未能与城商行整体战略计划以及业务系统技术战略计划保持一致,这两者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使得城商行实际的运用成本增高,导致城商行没有办法准确的预料和估计业务系统技术风险。
  2.对外未进行科学评估
  没有对外进行科学评估的直接结果便是选择了不合适的服务商。主要是因为部分城商行事前未能很好地评估服务商相关各个方面,片面地追求了外包服务商的局部优势,尤其是技术操作层面上,而忽略了其综合能力水平,忽略了其资信能力、财务体系等方面的优劣,错误的选择了不适当的服务商,最终致使城商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出现了失控的情形。
  3.未对外包商进行有效的监管
  目前,大部分城商行对外包商并未实施有效的监管,主要表现为:第一,城商行不具备信息系统技术优势,与外包商相比较而言,不能足够的将系统相关信息技术了解透彻,所以监管外包商犹如“外行”管理“内行”;第二,外包商与城商行这两者属于互不隶属的两个经济独立实体,虽然城商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外包商在资金投入、人员调整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不足以对其形成有效的监管:第三,城商行缺乏对外包服务商必要的审计与监管。在外包商正视入驻城商行之前,城商行往往对外包服务商的监管和审计非常注重,但是在外包合同執行期间,对外包商财务管理以及对外包提供支撑的关键人员和技术的审计和监管会相应地放松,使得城商行对外包商的审计与监管形同虚设。
  三、加强城商行业务系统技术外包风险管理的建议对策
  (一)建立成熟的领导组织管理体系
  在城商行需要将任一业务外包的时候,城商行的管理高层就应全面了解自身及外包商目前涉及外包相关业务的成本及收益,要求相应管理者对拟聘用外包商实体的核心能力、管理能力及优势、劣势等进行全面评价,在此基础上选准供应商。城商行的管理高层组织内外部应涉及信息、外包、法律、人事、银行战略规划和财务等组成的具有专家委员会机构性质的风险管理机构。组成专门管理机构以后,该机构负责外包商各种因素进行全面评定,以测定拟合作企业资质是否适合于本行的外包管理。
  (二)制定科学的外包风险评价机制
  在与外包商合作的过程中,城商行应该对外包风险做出系统、全面的评价。首先,在进行外包业务之前,城商行应结合自身业绩、稳定性、技术规模、管理水平、信用度、财力等方面的情况选择适合本行的外包商。而后,重点关注战略目标、管理理念、价值观和成本等。其次,在外包的整个环节当中,城商行应制定后续评价体系,对外包业务定期的展开测算和评估,具体指标主要包括外包商的服务水平稳定程度、是否具备足够的技术和财力、是否按照合同提供服务等。
  (三)制定有效的外包商监管体系
  在完成上述步骤后,城商行应制定有效的外包商监管体系,对外包商实施有效监管,城商行要调整自身治理结构,清晰界定自己的角色及职责,与外包业务相适应。城商行应确保其与外包商均能遵守本地的法律和监管要求。具体做法就是,项目外包后,城商行应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专门管理服务商和外包合同。城商行在开展外包业务之初,需要监控外包商运行整个过程,识别服务劣势,定期审查外包商的内部控制、系统开发、维护以及应急计划措施;评估运行和控制效果:评估服务质量:定期审查外包商履行合同情况的报告等。在对于外包之后的各个阶段,保留阶段性审计的能力。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城商行业务系统技术外包风险管理的现状,归纳总结出城商行业务系统技术外包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城商行业务系统技术外包风险管理的建议对策,为城商行外包业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黎重阳.优化顶层落实底层城商行风险管控之我见[N].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15(11):38-39.
  [2]简牮,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J].全国流通经济,2016(33):63-64.
  [3]梁城.商业银行IT外包风险研究[J].电脑迷,2016(1).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知识共享与创新的动机是知识创新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出于成本与收益的权衡,员工知识共享动机天然不足,基于"信息悖论",员工的知识搜寻有限从而创新的动力也有限.模块化将复杂
本文分析了《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多年来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并提出了一点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创新构想,希望能为培养应用性人才贡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引入中国后,在国内翻译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其中不乏误解。德里达后期提出了“确当的翻译”的概念,这对于消除众多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误解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
在“和谐世界”理念下,良好的国家形象塑造,需要转换经济与文化在国家形象构建中的优先序列,用文化优先替代经济优先,构建“文化中国”的国家形象;在国际社会中,中国要有所作为,树立
人们常常记不起小时候的事情,这或许与人的脑鄯海马区中产生新神经细胞有关。日本一个研究小组通过动物实验确认,脑部海马区中被称为齿状回的部位产生新的神经细胞后,记忆就会丧
<正> 蘑菇菌种的分离方法中,最常用的是组织分离法。传统的组织分离法程序繁琐,需器材设备较多,实际应用很不方便。这里介绍一种简便的组织分离法,经大量实践证明,这一方法效
循环流化床(CFB)燃烧技术能更有效地提高燃烧效率,降低SO2和NOx的排放,以及在燃用劣质燃料、生物质燃料、垃圾的焚烧处理与余热利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前景.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