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以能够提高玉米产量。方法 选用郑单958和浚单20这两种玉米品种在河南省商水县的试验田开展试验,将其种植区分为四个小种植区,每个种植区采用不同的种植密度,在玉米整个生长发育期间,测量叶面积、株高以及茎的粗细情况。以分析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 种植密度越密,玉米各个生长发育时期也面积指数数值越大,但是等到开花以后,高密度区域比低密度区域衰减的速度要快;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单株叶面积会有所下降,但群体叶面积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在开花以后,密度较高的群体叶面积指数衰减速度明显较快;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的空秆率也越来越高;尚品穗的数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结论 合理的密度能够提高玉米叶面积指数,还能增强玉米光合作用,提高玉米产量。
关键词:种植密度;玉米;生长发育;玉米群体
玉米作为世界上继小麦、水稻之后的第三大农作物,其淀粉、支链淀粉在食品和发酵工业中被普遍应用,为提高玉米产量,研究影响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相关因素,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下面本文就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发育所产生的影响。
1 实验方法
选用郑单958和浚单20这两种玉米品种在河南省商水县的试验田开展试验,试验地之前种植的农作物是小麦,基础肥力是0cm-40cm的土层,地势平坦,肥力均匀,土耕层的有机质为9.78g/kg,速效钾为97mg/kg,速效磷55mg/kg,水解氧为71mg/kg。本次实验分为四个不同的种植密度区域,分别是A区每公顷3.1万株,B区每公顷5.1万株,C区每公顷6.2万株,D区每公顷7.6万株,进行等距种植,每公顷施有机化肥37.8吨,用N 341千克, P2O5 197千克, K2O183千克。在玉米整个生长发育期间,测量叶面积、株高以及茎的粗细情况。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不同的种植密度下,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变化呈现单一曲线趋势,四个区域的玉米在拔节后叶面积快速增大,在开花后15天达到最大值,尔后开始减弱,但成熟以后,叶面积数值都较高。说明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群体的叶面积数值在最大时期稍微不同。研究玉米叶面积动态变化指数发现,种植密度越密,玉米各个生长发育时期也面积指数数值越大,但是等到开花以后,高密度区域比低密度区域衰减的速度要快。
当玉米种植密度达到每公顷7.6万株时,成熟期的大部分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开花后15天相比,降幅较大,这说明高密度条件下,玉米群体和个体的发展存在突出的矛盾。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单株叶面积会有所下降,但群体叶面积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在开花以后,密度较高的群体叶面积指数衰减速度明显较快。在不同的种植密度条件下,成熟期中玉米叶面积指数没有太大差异,说明了较低密度下玉米的保绿性较好。种植密度达到每公顷(4.8-6.5)万株时,玉米穗在收获以后茎秆能够作为良好的青储饲料。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
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可知: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的空秆率也越来越高。其中D区域的空秆率最高,双穗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少,在处理A区是11.4%,在处理C区时仅为0.48%;玉米穗的长度随着密度的增加而越来越短,在处理D区时比B区短了8.1cm;玉米穗的饱满程度和粒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处理A区为534.7粒,处理D区时仅为354.8粒,下降幅度达到33.6%;尚品穗的数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处理D区和处理B区相比,差异不大。
3 结论
综上所述,玉米叶面积指数也并不是完全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种植密度达到每公顷5.7万株时候,叶面积指数较高。所以,合理的密度能够提高玉米叶面积指数,还能增强玉米光合作用,提高玉米产量[2]。
参考文献
[1] 白志英,李存东,郑金风,等.种植密度对玉米先玉335和郑单958生理特性、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0,25(z1):493-494.
[2] 范厚明,付业春.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在玉米高产栽培中的重要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159-161.
关键词:种植密度;玉米;生长发育;玉米群体
玉米作为世界上继小麦、水稻之后的第三大农作物,其淀粉、支链淀粉在食品和发酵工业中被普遍应用,为提高玉米产量,研究影响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相关因素,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下面本文就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发育所产生的影响。
1 实验方法
选用郑单958和浚单20这两种玉米品种在河南省商水县的试验田开展试验,试验地之前种植的农作物是小麦,基础肥力是0cm-40cm的土层,地势平坦,肥力均匀,土耕层的有机质为9.78g/kg,速效钾为97mg/kg,速效磷55mg/kg,水解氧为71mg/kg。本次实验分为四个不同的种植密度区域,分别是A区每公顷3.1万株,B区每公顷5.1万株,C区每公顷6.2万株,D区每公顷7.6万株,进行等距种植,每公顷施有机化肥37.8吨,用N 341千克, P2O5 197千克, K2O183千克。在玉米整个生长发育期间,测量叶面积、株高以及茎的粗细情况。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不同的种植密度下,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变化呈现单一曲线趋势,四个区域的玉米在拔节后叶面积快速增大,在开花后15天达到最大值,尔后开始减弱,但成熟以后,叶面积数值都较高。说明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群体的叶面积数值在最大时期稍微不同。研究玉米叶面积动态变化指数发现,种植密度越密,玉米各个生长发育时期也面积指数数值越大,但是等到开花以后,高密度区域比低密度区域衰减的速度要快。
当玉米种植密度达到每公顷7.6万株时,成熟期的大部分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开花后15天相比,降幅较大,这说明高密度条件下,玉米群体和个体的发展存在突出的矛盾。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单株叶面积会有所下降,但群体叶面积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在开花以后,密度较高的群体叶面积指数衰减速度明显较快。在不同的种植密度条件下,成熟期中玉米叶面积指数没有太大差异,说明了较低密度下玉米的保绿性较好。种植密度达到每公顷(4.8-6.5)万株时,玉米穗在收获以后茎秆能够作为良好的青储饲料。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
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可知: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的空秆率也越来越高。其中D区域的空秆率最高,双穗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少,在处理A区是11.4%,在处理C区时仅为0.48%;玉米穗的长度随着密度的增加而越来越短,在处理D区时比B区短了8.1cm;玉米穗的饱满程度和粒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处理A区为534.7粒,处理D区时仅为354.8粒,下降幅度达到33.6%;尚品穗的数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处理D区和处理B区相比,差异不大。
3 结论
综上所述,玉米叶面积指数也并不是完全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种植密度达到每公顷5.7万株时候,叶面积指数较高。所以,合理的密度能够提高玉米叶面积指数,还能增强玉米光合作用,提高玉米产量[2]。
参考文献
[1] 白志英,李存东,郑金风,等.种植密度对玉米先玉335和郑单958生理特性、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0,25(z1):493-494.
[2] 范厚明,付业春.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在玉米高产栽培中的重要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159-161.